微信分享图

谁说陕南荒凉地 金州古代有文明

2018-01-31 17:18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考古发现证明,生息在汉江流域秦巴山区的安康地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的先民,在这片沃土上创造文明。陕南安康地区汉阴县、旬阳县、石泉县等博物馆珍藏的一些文物,说明安康先民创造的文明一直在延续。

  图1,汉代谷纹玉璧1件,1970年汉阴县二郎庙出土。外直径13.6、孔径4.6、厚0.65厘米。青绿色玉,有青灰色沁斑。双雕谷纹,均排列整齐,布局匀称,一面谷纹均平,一面谷纹均微微凸起。

  图2,谷纹石璧,系1980年旬阳县黄坡岭古墓群出土。外径17.6、内径5、厚0.6厘米。沙石质。双面刻谷纹(又称粟纹),肉、好边缘绕以弦纹。古代礼器。为汉代遗物。

  《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是很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图3,中黄门赵许龟钮银印,系1980年6月旬阳县小河北古墓群出土。龟钮,银质。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4、座高0.7、通高2.1厘米,重70.5克。龟作爬行状,背部隆起,昂首前视,口微张开。龟背纹饰清晰细腻。印面为阴文篆书,书分三行,每行四字:“使掌果池水中黄门赵许私印”,凡十二字。据同时出土的器物推断,此印为汉代遗物。此印集官职、姓名于一印,盖非生前实用之物,而系专为陪葬而制,含有墓志的性质。查阅有关资料,均未见“使掌果池水中黄门”这一职官。据《后汉书·舆服志》注引《东观书》:“小黄门、黄门侍郎、中黄门秩皆比四百石。”四百石佩铜印黄缓。此为私印,得用银,无秩。又据《后汉书·百官志》:“中黄门比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比三百石,掌给事禁中。”此枚赵许私印亦冠以宫衔“使掌果池水”,果为果园,池殆为鸿池。属少府。

  图4,“后营游击关防”,专家定为二级文物。1986年10月,汉阴县城郊村民在城北菩萨泉附近挖地时发现了1枚长方形铜印。这枚铜印制作精细,通体金黄发亮,扁柱钮。正面印文是阳刻篆书:“后营游击关防”,背面有阴刻楷书:“后营游击关防”。一侧写有:“天字六号”四字。铜印通高10.3、钮高9.2厘米,钮已断裂。经专家鉴定,这枚官印是太平天国军的遗存,属二级文物。

  关防,指守关防边;用兵防守的关隘;防守;警备;防范;印信的一种,始于明初及指经官的讼事。语出曹植《文帝诔》:“思恩荣以横奔兮,阂阙塞之峣峥。顾衰绖以轻举兮,迫关防之我婴。”

  图5,鎏金蚕,汉代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于1984年在石泉县前池河出土,长6.5、腹围1.9厘米,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质地为铜,鎏金多脱落,蚕体饱满,形象逼真,说明当时的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

  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勇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