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31 21:06
展览海报
上海玻璃博物馆本年度“退火”项目即将在11月5日正式开幕,项目艺术总监李力今年邀请艺术家刘建华和孙逊以玻璃为媒介材料进行最新创作,同期呈现的“塞上——孙逊个展”和“物镜——刘建华个展”于博物馆最新改造的当代艺术空间中向公众开放,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5月31日。
上海玻璃博物馆新建成的当代艺术空间一楼将展出“塞上——孙逊个展”,引自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的展览标题旨在探讨意向的转换和时空的属性,艺术家尝试邀请观众在展厅的游走间由物理性的现实进入一个虚拟空间。该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展览上篇展出孙逊系列手稿、绘画、动画影像以展示艺术家对于新创作的思考脉络,而这一玻璃材质的大型装置新作则将在明年3月的展览下篇揭开神秘的外衣。
“物镜——刘建华个展”于当代艺术空间二楼集中呈现,三件/组最新完成的玻璃材质装置作品以有机的空间逻辑贯穿展览,地面铺满重达2.5吨的碎玻璃邀请观众行走其间,展厅同时呈现半开放状态引入窗外的自然流动,回响在展厅中的玻璃踩踏声、以身体尺度遭遇到巨型装置的压抑感以及皮肤感知的四季变换都将成为展览场域的一部分,引发参观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到心理层面的共通和思考,追问个体与日常的联系,重置和打破习以为常的既定概念。
“退火”是玻璃制造工艺中极其重要的步骤,是玻璃塑形的决定因素,同时它承载着创作中让人期待的随机性与不可预知性。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始于2014年,五年来先后邀请到了张鼎、杨心广、廖斐、毕蓉蓉、林天苗、刘建华和孙逊共7位艺术家参与到这一项目,这些艺术家大多是艺术生涯中首次集中使用玻璃这一材料,这样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创作不但延展了玻璃这一材质的无限可能性,更拓宽了当代艺术被创作和被接受的外延。
作为“退火”项目的艺术总监,李力自2014年来持续邀请对于不同材料创作感兴趣的艺术家,她并不为艺术家设置创作的规则和边界,而是鼓励他们利用相对不熟悉的玻璃材料大胆而自由的创作。五年来这一项目不断促发着艺术家进行更宽泛的尝试,这也支持李力继续以“积跬步,至千里”的态度持续推动这一项目的长期发展,就正如“退火”这一玻璃工艺本身包含着对于时间的敬畏感。
对于“退火”项目的发展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张琳表示:“未来我们会更加开放艺术家申请机制,希望更多有兴趣的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参与这个项目,推动项目在国际当代艺术界、玻璃艺术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玻璃这种材料的研究发展属于科学范畴,而当代艺术则是艺术范畴中最前卫、最善于思考社会未来和人类命运的。科学与艺术,在‘退火’项目中率先做了交融和结合。我们绝不故步自封将继续模糊科学与艺术的边界,融入多学科视角,也许在未来科学家、哲学家、社会研究者也可以加入到这个有趣的项目之中。”
上海玻璃博物馆值“退火”项目五周年之际公布博物馆园区的新规划——新建成的当代艺术空间将持续聚焦当代艺术研究和展示,2019年将有张鼎、杨福东、杨振中、刘建华等多位艺术家进驻博物馆园区成立艺术家工作室,2020年上海大学美院新校区将与玻璃博物馆毗邻。今后上海玻璃博物馆将以更多元的姿态和身份介入当代艺术,为城市西北角增添当代艺术的新阵营。
【关于退火项目】
上海玻璃博物馆于2014年起开始与当代艺术家张鼎、项目艺术总监李力进行首次跨界合作,带来了名为“黑色物质”的重要展览。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正式将此艺术合作项目命名为“退火”,如同退火工艺之于玻璃创作的不确定性,在这个项目中,不同的当代艺术家从各自视角出发,利用玻璃的强大可塑性,为观众和业界带来充满惊喜和出乎意料的精彩作品。上海玻璃博物馆和项目艺术总监李力将每年与数位当代艺术家进行深入合作,不断触发当代艺术与玻璃这种材质的沟通、交融与迸发,是玻璃无限可能的最好延伸。
退火是玻璃艺术创作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也是玻璃最终成型的关键所在。炙热的熔料在上千度的温度下被塑型,随后经过加热-保温-慢冷-快冷四个退火步骤,使其减缓冷却速度的同时降低玻璃的永久应力。过程中变化种种虽可控,但亦有天数。期间,结果的未知性和偶然性也带给玻璃作品不可预知的宿命,令人着迷。
【关于上海玻璃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自2011年建成开馆以来,上海玻璃博物馆始终以精致前卫的展陈及空间设计,美轮美奂的玻璃展品,以及丰富有趣互动项目,为观众打造引人入胜的参观体验。秉持“营造并共享博物馆美学新生活”的前瞻理念,上海玻璃博物馆首创了全新、多功能化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以独特的姿态引领公众体验、想象、创作和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作为一个新型的文化目的地,这里融合了看点十足的博物馆艺术设计展览及多元开放的园区文化休闲项目,致力于向公众呈现最鲜活的艺术与最精彩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