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寒山美术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项目启动 用声音开启一场围绕公众的在地行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012/0a39a608fb0da95f62bc099c8a6a2d0a/0a39a608fb0da95f62bc099c8a6a2d0a.jpg

2020年11月18日,“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项目[以下简称“地方音景”]正式在寒山美术馆启动。本次项目由寒山美术馆主办,馆长布达发起,邀请艺术家、策展人欧宁担任主持。截止到目前,共招募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6位对艺术创作、策展、城市研究、地方营造等感兴趣的参与者,以及近20位活动观察员共同参与。

“地方音景”以“苏州的城市声音”为切入点,意图在对苏州历史文献、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调研讨论基础上,把焦点逐渐收聚于对苏州这座城市的声音遗产,包括对民间有声艺术、日常生活环境音场(特别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声响和当代新出现的音场)、方言俚语语音的田野收录,最终通过参与者、策展人、特邀艺术家的集体协作,以展览的形式完成与苏州这座城市,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深度互动,增进地方感、形成地方认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012/9541642117cc4e7a2540860a1868f185/9541642117cc4e7a2540860a1868f185.jpg

苏州寒山美术馆馆长Buda表示:“苏州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的城市,拥有昆曲、评弹、园林、手工艺等多元的文化遗产,而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继承,苏州已经做得相当不错。遗产是可以保护的,文化是需要创造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项目,开启一种新的发现城市文化的视角,能够把更为日常与公共记忆链接更深的部分挖掘出来。这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

寻找到转化:苏州“声音遗产”的新生计划

“地方音景”是个富有感性情感的研究讨论,其所探讨的不只是简单的声音与风景的收录和采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了解声音在该地点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从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包括族群、性别与组织等面向)、空间(作为社会承载体,包括各种社会功能的自然与人造建成物)、活动(作为社会产出,包括各种高度分工的社会互动)的各个面向去探讨。

苏州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资源的地方城市,“地方音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不仅会采录苏州常态化的声音内容,还会寻找那些不易被注意到、却能够标识苏州地域特色的音景。这些声音样本将会在分类研究、编辑之后,于寒山美术馆展览厅以声音艺术作品和研究项目的形式呈现给公众,以“视觉+听觉”的整体展览,完成从声音“寻找”到声音“再生”的转化过程。

同时,从项目参与者的身份来看,涵盖了艺术策展人、建筑师、音效设计师、导演、音乐人类学学者、昆曲研究者、高校师生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在城市分布上,也包含了苏州本地以及上海、西安、成都、武汉、银川等多个地理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地方音景”项目具备了更加多维度的创作和讨论空间,为后期展览中实现苏州“声音遗产”的新生奠定了多样可能性的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012/4069aada887369e1bb024c1d16890782.png

“共学”的试验:一次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实践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理想的美术馆除了展览、研究、典藏与公共教育等基本功能外,应该具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回应时代变化,成为公众与各类社会力量汇聚共建的平台,成为城市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与试验场。

“地方音景”项目的一大特色是在以往工作坊的形式基础上,取消传统导师制,把它变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共学”(mutual learning)实验。因此,在项目中未出现“讲师”(instructor)、“策展人”(curator)等身份标签,而是以“主持人”(facilitator)、“参与者”(participants)、“观察员”(observers)等身份介入,所有人一起激发思想、协调合作、催化行动。在这种相互激荡中,以“共学”的形式探索出一条链接美术馆、公众、艺术家与城市文化的新路径。

前期阶段中,项目将通过对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吉(Marc Augé)《非地方:超级现代性人类学概论》(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一书的深读、对社会参与艺术的案例分析、对工作坊参与者的策展和艺术创作提案辅导与评论,来探讨作为一个艺术家或策展人如何转换自己的身份,拓展工作范畴。同时为了给本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学术工具和构建更广阔的研究框架,工作坊还将增加对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记忆,历史,遗忘》(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一些章节的集体研读。

“大家的艺术(Art for Everyone)、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Excellence)、创造性(Creative Engagement)、勇气(Courage)和尊重(Respect)”是寒山美术馆在创建之初就设定的价值观体系。“地方音景”项目即在“共学”的前提下,结合美术馆价值观,和所有参与者一起,探索美术馆、公共艺术机构参与式内容生产的可能性,并试图在此期间总结经验与方法,为今后开展此类项目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可实施性的操作手册,由此构建起一次以美术馆为中心主体的知识生产实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012/c53ff9cc8cd9189af60d67118a557af3/c53ff9cc8cd9189af60d67118a557af3.jpg

活动现场

城市的艺术现象:一场围绕公众的在地行动

相比于寒山美术馆以往的展览,“地方音景”项目特别针对苏州地域性特征而开发,也是寒山美术馆首次着重突出苏州“声音遗产”内容的艺术呈现。因此,本次工作坊希望能够突出苏州文化的在地性意义,发掘新的艺术视点,带领艺术家、策展人、大众一起发现更多样化的艺术苏州。

“地方音景”项目也试图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扩展其辐射面,所有与苏州声音遗产相关的人物(艺术家、策展人、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普通人等)、器物(乐器、工具等)、音乐机构(唱片店、音像店等)等都可以被纳入其中,形成一次“城市级”的艺术现象,实现美术馆新一轮的社会性联动功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012/7ab1523efacf5c0fa158994b0b018179/7ab1523efacf5c0fa158994b0b018179.jpg

活动现场

同时,寒山美术馆特邀了声音艺术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婧,当代声音艺术家DAO,乐手、诗人颜峻等,面向公众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公共讲座。在展览开展后,美术馆还将进一步以“地方音景”为主题,举办更多与此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由此探讨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在与地方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普通居民的互动中,构建苏州城市的地方性(locality)和本土性(nativeness),营造一个兼容社会关系、历史文脉和社区认同的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012/a191d4b35a6f1919739b44d12b9e628a/a191d4b35a6f1919739b44d12b9e628a.jpg

12月12日—18日为“地方音景”项目工作坊研讨及田野调查阶段,后续参与者和艺术家将会进行提案和展览制作。

展览预计在2021年1月上旬在寒山美术馆与公众见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