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在博士就读期间,受其导师影响,开始关注群体性研究。
“我们往往说到一些现象,很难用个人去讲述,总会拎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有的个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而有的个人身上折射出来的只是很小部分,甚至与时代相背离的。相反,有这么一个群体在时代的某个时期,他们共同认同某个价值观。同时,他们的差异性又丰富了群体的外延,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多元特征。”
他在观察湖北美术时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中国近代史至今,与北京、上海、西安、广东相比,湖北几乎没有出现过全国性的、极具时代特征的美术大家。与湖北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很相似。与毗邻的湖南相比,这里很少诞生领袖式的人物,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将才群体。从辛亥革命开始,有很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细数湖北近些年出现的美术群体,才知道这个群体之多、涉及艺术家之广。
这些群体和艺术家包括以魏光庆、周细平、李邦耀、杨国辛等为代表的湖北波普,以徐芒耀、周向林、石冲、冷军为代表的超写实群体、从曹丹、方少华到曾梵志、马六明的表现主义群体,以周韶华、聂干因、朱振庚、钟孺乾等人为代表的彩墨实验群体,以及一群从本土母题中去寻找资源,一直在尝试用当代艺术造型手法去传达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家,尚扬、傅中望和肖丰都在探索者之列。
2018年,湖北省美术院启动艺术家群体研究展,已经先后举办了敢为先行、化古开今、山川草木、开枝散叶四大艺术家群体展,每个展览的侧重点都有不同:
“敢为先行”聚焦6位老先生:陈方既、汤文选、鲁慕迅、周韶华、邵声朗、冯今松,他们“敢为天下先”,相互间生动的交际往来和艺术实践给全国带来美术创作的新鲜气息;
“化古开今”通过考察钟孺乾、傅中望、严善錞、肖丰4位艺术家30余年的创作生涯,呈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将现代艺术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下社会生活体验相融汇,一路探索的“湖北群体”的艺术面貌;
“山川草木”(2000-2020)昙华林山水、花鸟画群体研究展邀请8位艺术家:董继宁、刘文谌、吴良发、施江城、吕绍福、张军、魏金修、彭太武,他们的创作面貌各异,都试图探寻新时代的山水与花鸟画的一种中国美学;
“开枝散叶”聚焦“从湖北省美术院走出的艺术家”的独特群体,参展艺术家包括周韶华、唐小禾、朱达诚、苏笑柏、李默、钟孺乾、郑强、傅中望、严善錞、李见深、罗彬、石磊、沈伟、陈勇劲,他们中间产生了两位省文联主席、一位省美协主席、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湖北美术馆馆长、武汉美术馆馆长等。
在“开枝散叶-从湖北省美术院走出的艺术家群体研究展”现场,除了14位艺术家的精彩艺术作品,还有进入展厅的那条时间线,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条线的开头是1965年湖北省美术院成立,在随着时间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位于线两边的点提示着不断有人加入或者离开。在他们与这条主线重合的时间里,留下了故事和作品,成为了湖北省美术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史上的闪光点。
这就是群体的力量,也是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启动艺术家群体性研究的初衷。
作为这个系列的倡议者和主推手,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在与雅昌艺术网的对谈中谈到推动这个项目的初心,以及推行学术建设给美术院带来的新改变。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在“开枝散叶”展览开幕式现场
【对谈】
雅昌艺术网:您以“重聚”来描述这个展览。请您介绍一下启动这个“重聚”的初衷。
肖丰:我们设立这个系列研究展览平台的初衷,是试图以“群体研究”的视角,以作品展览和文本梳理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研究湖北现当代美术发展进程。我们认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相对于那些杰出的“个体”,“群体现象”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群体”也不等同于“团体”,如果说“团体”是指特定时期因为特定的原因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的话,“群体”则可能是彼此间关系更松散,但却往往能更持久、更深刻地体现某种共通的趣味、文化底蕴或精神特质的人群。所以,我们先后推出了敢为人先、化古为今、山川草木这三个系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思考展览主题时,我们希望它既符合大的时代背景,又能说明湖北省美术院在大时代中的位置和影响,因此觉得应该做一个从院里走出去的艺术家群体研究展。梳理出的艺术家名单特别庞大,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我们选择了14位有独特艺术语言、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身份的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参展的14位艺术家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这个跨度对于美术院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个跨度之间,美术院经历了哪些大的发展和变化?
肖丰:与百年节点相对应,通过“开枝散叶”看到的是湖北美术的流变史,从年龄最大的周韶华先生到70后陈勇劲,他们串起了一条时间线,可以看到近40年湖北美术的历程,所有人都是这根宏大叙事线上的重要时间节点。
在这个发展期间,美术院是有起伏的。在上世纪70年代,湖北省美术院产生了很多代表作,如油画《在大风大浪中成长》在全国都极具代表性,成为那个时代标杆性的作品。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国油版雕都出现了创作高潮,形成了湖北美术的创作高峰。无论成名艺术家还是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大家都想通过创作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来,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
到了新世纪,随着高校和美术馆的崛起,美术院的力量被逐渐弱化。湖北高校群体很多,仅武汉市就有7所高校,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置了美术与设计专业,在容纳很多美术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很多美术的领军人物。同时,美术馆行业同样发展迅速,急需艺术类管理者和运营者。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当一面,很多人都成为了业内的领军式人物。而对于美术院来说,人才的大量出走直接导致了美院自身的力量在萎缩,还有很多艺术家选择走上了职业艺术家这条路。
近几年美术院慢慢在复苏,重新吸收了力量。一方面是国家的文化繁荣计划给足了经费,另一方面是原本被视为洼地的画院体制重新被重视,毕竟对于画画的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可以将爱好和工作完全达成一致的地方。我从高校调到美术院之后,将高校讲究学术的传统带了过来,学术被重新重视,学风有了明显提升和改善。
“开枝散叶”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近些年美术院在学术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肖丰:首先,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加强自我学习。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风格的养成,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创作讲好中国故事。追求个人艺术的风格和趣味性表达,应该是艺术家一直努力的方向。只有在自己的学术领域耕耘发展好,达到一定高度和认识后,才有可能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述的同时变得更有个人特色,艺术性也会得到提高。
其次,我们要求美术院里的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举办学术性个展。经过三年多推进,美术院里近30位艺术家基本上都已举办个展。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展览场地的美术院美术馆也被打造成为一个学术殿堂。终止了与社会合作后,美术馆只做小型的群体研究展和个人展,变得越来越纯粹。展览变得越来越学术,从而树立了美术馆的学术形象。随着这两年的学术回归,使得美术院的创作和展览质量有了很大提升,社会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雅昌艺术网:学术主持汪民安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艺术家们都对传统很感兴趣。但是他不确定美术院是否是这种风格的必然起源。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何看法?
肖丰:画院机制古而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发展过程中也几经波折,甚至曾经被彻底抹去。到了新中国,北京画院最先成立,意在有组织地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人和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画院画家们的艺术创作越来越有主题意识和国家意志。这些适应社会变化而产生的作品,后来成为了新的经典和传统。在转头向西方学习的那段时间,传统变得越来越不受重视,直到80年代初又重新发现了传统的价值,努力去修复和传统的关系。这就需要重新研读传统的传世之作和经典文献。江浙一带底蕴深厚藏品丰富,为想要学习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湖北、四川等地的艺术家们只能看着大量的印刷品,学习传统相对困难,创新成为了他们争取生存空间的唯一方式。湖北省画院一直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传承,另一面就是融汇。
湖北是一个比较折中的地方,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与汉江交汇,武汉画家的交融性非常强,固守的东西并不多。所以,美术院的艺术家们既拜传统为师学习,也会敢为天下先去开创新的局面。强调个性,敢于尝试,这就是湖北的新传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服周”。这种传统是包容的,多维度的。
他们都有传统的一面,能清晰看到其艺术的来龙去脉,注重因果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又都极具开拓性,都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许奋(右一)、石磊(右二)、魏光庆(右三)、张杰在观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开展群体性研究,对于美术院来说,有何助益?
肖丰:湖北省美术院在全国画院里是一个非典型的特殊存在,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管从成立时间还是目前规模,湖北省美术院在全国均排在前列。历史悠久造成了历史沉淀非常多,湖北省美术产生的高峰和现象基本上都在美术院或者昙华林产生。通过这些群体性研究展,使得美术院的好传统被一层层研究、梳理出来,形成了一个一个非常有指向性的发展路径。
这种指向性的东西非常重要的。所以,看起来是我们把艺术家们请回来的做展览,其实是在讲美术院的历史,对湖北文化史和美术史的重新梳理和确认,也是对湖北省美术在全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新定位。同时,对美术院里的年轻一辈艺术家来说,也会收获一些好的启示。
雅昌艺术网:从美术院的经验出发,美术院在支持艺术家在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路上会提供哪些支持和助力?
肖丰:作为美术院的艺术家,平时在一起讨论和相处,每个人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而作为一个特殊现象,湖北省美术院艺术家们之间的艺术风格差异确实都很大。美术院一直提倡大家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面貌和风格。现在从事艺术生产的人很多,商业化程度也高,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社会和行业普遍比较浮躁,大家都急于去表达和做展览。但是艺术创作需要安静和冷静,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持续凝视和追问,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走得更深。只有通过安静的自我沉淀让作品达到一定的厚度,这样表达更充分。
经常有人问我在画什么,我有时候想半天还是回答不出来。对于正在进行的新的创作,我还需要时间思考,我希望我将这些作品拿出来的时候,观看的人能真切感受到它的魅力,希望能符合人们的预判和期待。
研讨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研讨会时,很多艺术家都谈到了80年代、90年代的创作氛围,并称之为“黄金时代”。这种氛围对当下来说,有何延续?
肖丰:80年代确实是一个黄金时代。思想解放带动大家的创作热情空前,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往前赶,挑灯夜战,交流频繁。加上那时候信息涌入也很多,大家对于各种问题和看法的讨论也非常积极、踊跃。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但是,时代不可复制,每个时代的状态都是不同的,我们也在营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独有的特质。
美术院的传统是以创作为先导,也就是大家都在说的出作品、出人才。现在依然遵循这个传统,只有作品才能表现出人才。所以,我们尽可能为艺术家们创造好的条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作为组织者,我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向好的创作环境和氛围。
雅昌艺术网:“开枝散叶”会是这个群体性研究展的完结篇吗?
肖丰:群体研究不会完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目前所做的群体系列仅仅局限于湖北省美术院和昙华林地域,以后我们还可以走得更远。明年我们将会推出现实主义群体研究展,以老一辈艺术家为主。名单和具体细节还在完善中。
雅昌艺术网:谢谢院长!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