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超出物理世界之外而构建的意象世界里,情与景的交融、心与物的交融、人与自然的交融所呈献出来的,是艺术家们对美的本质的不懈追求和践行。这个从哲学分离出来的重要分支,千百年来不断完善、并主导着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学)的创作与审美。因此中国传统艺术所造就的不朽与辉煌正是建立在这一根基之上,并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
傅抱石先生《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1936年)一文指出,中国文艺的基本思想是道与艺的统一。文章说:“道”与“艺”既像是体用的相需,又像是形质的相成,“艺”的发展到了相当境界便是“道”,“道”的某类型的孕蓄便是“艺”。所谓“遗去机巧,意冥玄化”,“物无留迹,累随见生”,“久则化之,殆与物忘。”这种境界诸应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合乎“道”的原则。画家应把自己和造化浑然融解无所谓我,也无所谓造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运之于笔,这即是画。至于人物、松石、山水俱不过是这两种变动中一种不同的遗留。
这种思想大体说它已支持着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这也是在老庄之后,道家的美学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国文化而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刻烙印。魏晋以降,尤其在东晋时期衣冠南渡之后,道家的美学思想,成为当时审美唯一标准。这称超越时空的、独立的审美思想,将天地视为人的“外化”,“道”是天地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相通的法则。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亦即“天人合一”,自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驰骋自由的灵魂,感悟生命的本真成为艺术家们的精神追求。逍遥无恃、率性自然,他们超越时空、摆脱物欲,在自然万物中追求灵感,不断地体验并诠释着艺术与生命的真谛。
而后,这一思想依附于儒家正统思想之上,兼容并蓄,吸收其他的“哲学的、宗教的”一切有利于这种美学思想更趋完善的有益成分,指导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山水画大约始肇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上述美学思想的兴盛,也无疑成为山水画创作与审美的精神指导。千百年来虽高手辈出,画风迭变,寻求“天人合一”,却是山水画家门永恒的追求。他们感激着造物的恩赐,吮吸着传统文化的乳汁,放情林壑、纵情烟霞,读书饮酒、丹青自适,前贤今人莫不如是,这才使得中国山水画辉煌浩瀚、蔚为大宗。张星斗便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他凭借着对传统美学的深悟理解,对传统文化的及其自信,数十几年来沉潜自适、积极精进,将自身感悟与精神寄托付诸丹青。无论是鸿幅巨制抑或道角小景,都无不体现着其精神内涵及美学思想的格高品正。
山水画自五代以后已臻成熟繁荣,至两宋间技法已高度完备。尤其到了元代,在短短的百年历史中,无数山水画家更注重的是个人心境的体现,无论从画理画论还是技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乃至后来的“四王”、“四僧”开宗立派者不可枚举,创造出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不朽作品,也给后世继承者带来无穷的启迪。一代一代的山水画家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继承并发掘着无尽的传统宝藏,抒发着个性情怀。张星斗即是这些善学的后学中的一员,他的作品在传统的笔墨和图式中延伸着,并以逐渐完善的自我笔墨语言,实现着“诗境”的再现。换而言之,其作品中“诗境”的再现,也是他独特的笔墨语言的精彩体现。
《苔深墨亦图》、《溪山秋高》,我们看到的是宋人的山川、云中山顶、四面丘壑,苍茫浑厚之中不乏悠远灵秀;平淡天真之中又见跌宕奇绝。这种对立关系的统一,体现了作者对笔墨的驾驭、对全局的把握。这种对笔墨的处理与理解是超越了具体物像,放笔直取、不装巧趣、力去造作,从而愈见天真、愈见质朴,或许可以说同古人所言的“大美”有相契合。
《苍岩秋色图》以全景式构图,描绘出北方大山大水的雄浑峭拔,纯用水墨而成,山石的肌理结构宛然、烟水苍茫立见,尤以画面中的留白处理,可见其匠心独运。墨色与素宣共用演奏出了雄伟乐章。这种看似不经意的随心落墨,已然使这些作品“远观以取其势,近观以取其质”,院体画的严谨,文人画的洒脱,在张星斗这类作品中似乎已经界限模糊了。
《云来山不远》、《秋空自明迥》等作品给我们表述的似乎是元人的情怀了。着墨无多、恰到即停、略施浅峰、意境高古,间或渔舟茅亭,使观者顿生逍遥江湖之感。而大面积的空白,使人产生无尽联想,或是江山寥阔,或是云天烟霞。目之所及,心之所往;心之所往,神之所住。
张星斗的山水画作品虽然面貌不一,但积墨法的运用在他的笔下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直率质朴、写意苍茫、层次丰富、层层叠加、见笔见墨。而这种笔墨的运用,在其画中,又不作程式化重复,故而太行的峥嵘、江南的秀美却能一一道出,夏山苍翠、秋林潇疏自是一目辨别。在关注精神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恰如其分地注重特质的视觉效果,使得其作品脱胎于传统而具备现代审美需求。
在张星斗的山水作品中,其对不同树木的表现也极具有他自己的语言特点。《溪山图》、《江天无尽》、《秋山烟霞》等作品中,作者故意将树木的影像稍做调整,放大处理,使的这些杂树在整幅作品中更显协调一致,山石树林墨色呼应、疏密相生,足能体现出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高超技艺。
《湿云散灵雨》、《行歌入谷口》、《渔歌入浦深》等作品,在其原有的图式特点、笔墨语言之外,更加注重人们审美的视觉需求,或以赭石、或以花青、或以墨色写出一线远山隐于群峰之后,师法古人不显痕迹,使得整幅画面拙巧相生。山川的钟灵毓秀与画家的迁想妙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张星斗治学严谨、功底扎实、注重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并以博览群书做为翰墨之余的唯一爱好。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全国首届美术“金彩奖”最高奖后,他愈发能够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书画,进行有系统的梳理及学习。因为把早已认识到历代的大家们并非仅仅是局限于自身专业,更多的是“诸艺皆精”,多方面的修养影响着他们的学识见解,并最终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毕竟绘画作品不仅是给外行看的,更重要还是给内行去品评,并成为跨越时空的一种语言交流。
张星斗以传统为师,以自然为师,多年来他游五岳、登太行、履大漠、览青城、无限江山为其带来无穷的灵感。他以当代艺术家的独特视野去诠释传统的笔墨,保持着艺术的纯粹、精神的纯洁,以至人格的完善。他的作品,或意境出远、或深邃隽永、或空灵静谧。品读这些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精神的与物质的、表象的与内涵的众多元素相互渗透、幻化,浑然庄子在两千年前所做的那个梦……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六日于泉城
作者:张志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