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访】何崴:理性乡建 尊重当地的人文地理

2016-01-26 20:50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项目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

  近期,乡建项目“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刚获得2015年金点设计奖年度最佳设计奖。《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这个项目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大湾,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全国贫困县——河南信阳新县(距信阳车程2小时、武汉2.5小时)西河村。西河村距离县城约30公里,是山区中的一个自然村。村庄一方面具有较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风水山林、清末民初古民居群、祠堂、古树、河流、稻田、竹林等;另一方面,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缺乏活力,空巢情况严重,常住村民大多为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

  这个乡村建设项目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模式:建设经费由政府,及由村民组成的合作社共同筹集;项目建设大部分由留守村民(包括几位智障村民)自己完成;完成后的建筑由村民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收入反馈给村民。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是建筑师与村民共建的尝试。与村民协商,确定新的使用功能;尽可能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做法来建设;模糊设计,不强求图纸上的面面俱到,强调与工匠的沟通,最大程度的保留村民自建的积极性。项目探讨了农村低成本建造的可能性,微型博物馆是提升村庄知名度,拉动村庄经济的契机,通过收集、修复、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历史遗存(手工榨油的油车等农具),创造参与性展览空间,为村庄新经济(如茶油、板栗加工等)提供文化支点。

  项目基地位于村庄南侧,占地30余亩,原为1950年代的粮库——西河粮油交易所。基地内现存建筑5座,双坡顶,砖石结构;2座为粮仓,体型硕大,空间封闭,3座为后勤用房。建筑保存较完好,但已基本废弃。这个公益设计项目旨在通过优秀的设计,改变贫困村庄的现状。建筑师希望通过对原有闲置建筑的空间改造和功能重置,为村民提供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植入新的文化项目(反映当地农业的微型博物馆)和餐厅,拉动村庄经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艺术家、设计者与当地会发生怎样的交流?实际情况如何?“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显然具有典型性。雅昌艺术网采访了“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项目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

从古民居看改造后的粮仓

  被采访者: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何崴

  采访者:裴刚

  项目背景和缘起

  雅昌艺术网:这个项目您曾讲过,不是简单的视觉呈现的问题,这样的项目是怎么开始的呢?

  何崴:2013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希望对当地的乡村更新,那个时候全国性的乡建还没有开始。河南信阳新县的县政府希望邀请一些国内的建筑师团队以公益设计的形式,为当地做一些项目,一共有二十几个项目。政府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拉动当地的经济,改善村庄环境。本项目就是因为这个公益设计活动而开始了。

  雅昌艺术网:这个项目的产生或者是推进,主要还是地方政府?

  何崴:对的,任何乡村的改造项目,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操作。现在你看到的几乎所有的乡建都或多或少有政府的参与,只不过这些参与有一些是比较全方位、比较整体、比较多的,有些是相对来说较少的。我们现在手边做的还有一些乡建的项目,有的已经基本上接近尾声,有些还在进行过程中,在具体操作上有些情况类似,有些则有不同,但都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也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当然,在每个项目中,民间的参与也至关重要。

  雅昌艺术网:所以主要还是政府在推进,目前能显现出这样乡建的热潮?

  何崴:我个人的看法是当前的热潮是在几种力量和多种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当下全国性的乡间热潮很显然不是民间资本所能够支配和左右的,还是国家政策使然。从宏观上讲,国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或者“乡愁”,政策上有所引导和倾斜,同时国家财政有一些扶持;在这个基础上民间资本也纷纷的跟随。当然有的乡建项目是完全政策性的,有的是民间资本从城市向乡村转移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项目是政府主导的,由政府来出主要的建设经费;有些项目是政府给政策,由民间资本来筹备建设费用的。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模型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平面图

  工作方法和难点

  雅昌艺术网:《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基本的工作方法是怎样的?

  何崴:这是一个不太“常规”的项目,它和普通的建筑设计有点儿距离。怎么讲呢?因为它是一个乡村项目,在乡村项目中,建筑设计要和乡村问题混合在一起思考。不仅仅要考虑一个建筑的问题,同时要考虑未来产业的问题,包括建筑做好以后,依托这个建筑,怎么为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民生水平去经营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是用全方位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的。我们不仅考虑建筑,同时也考虑了未来的产业,还有室内设计,及以后乡民活动的环境等等。这些都包含在我们整个工作的过程中。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也讲了在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是需要调整的或者需要沟通的问题,这里面的难点在哪儿?

  何崴:我觉得农村的问题非常复杂!在城里做建筑或项目,相对来说甲乙方关系是比较明确的。你为谁服务,一般而言这是比较明确的。在乡村不是这么回事。在这些乡村建设中政府和设计者有一定的甲乙方关系;同时房子拥有者和未来的经营者(有的时候是乡民,有的时候是民间资本),他们和设计者也是甲乙方的委托关系,这就意味着在委托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这是难点之一。

  第二层难点,是设计界线不太清晰。常规情况下,设计任务是比较明确的:建筑师就做建筑的事,室内设计师就做室内的事,平面设计师做平面设计的事,界线是分明的。但这个项目的业主或者是委托方其实是农民。对于农民来讲,他认为上面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设计师来统筹,都和设计师有关;他认为你作为设计师,这些事你都能做,而且都应该做!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但要做建筑,还要做室内;不但要做室内,还要做展陈;不但要做展陈,还要做VI。乡建的设计师必须具有一个全方位的思维,才能够完成一个比较好的乡村复兴设计。

  第三个难点是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设计师必须摆平与农民的利益冲突。因为农村的情况非常复杂,你要协调很多关系,不但要协调和政府的关系,还要协调和业主的关系,同时还要协调和村民的关系。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往往会触及到了邻居或者临近农民的利益,农民就会来跟你来“理论”,甚至有可能会直接产生冲突,必须与当地人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些事情。

  项目设计者的身份问题

  雅昌艺术网:这样一个项目中,你不仅是一个设计师、艺术家,还是策划人,还是项目运营者。这么说准确吗?

  何崴:在整个“西河”乡建项目过程中,工作性质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也是非常多重的,所以最后呈现出的结果大家都觉得不太像一个标准的建筑设计,有点儿像公共艺术或者公共艺术事件。作为设计师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多元的,不是纯设计的工作;他还必须从策划者、经营者、执行者等等角色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这一点也是我觉得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当然也是很困难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项目第一个难点就是指向设计者的身份问题,而且这个身份问题可能是对于以后的工作也会造成影响。如果类似的工作可能形成方法或者是形成工作模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何崴:对的,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我曾经也写过相关的文章来论述刚才说到的“身份的问题”。在发表的论文中,我认为乡建中纯粹的建筑师身份其实是很弱的,我称之为:“弱建筑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的身份是多重的,有的时候是显性的,有的时候是隐性的。你提到是否能够总结出一种模式,我个人认为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中国农村虽然各个地方有他的独有性,但是在某些地方是有共性的。因此,作为下乡的建筑师,我觉得他必须要适应中国农村的现实,不能够把城市的模式简单地复制到农村去。如果你简单地复制,往往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对农村有伤害的。

 改造后内院和新建连廊

  尊重“在地性”的工作方法

  雅昌艺术网:您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如何去照顾本地人文地理的关系?能否从您的亲身经验去谈一谈?

  何崴:我理解这个问题是关于建筑的“地域性”问题。在台湾,常用的词是“在地性”,也就是看上去不是外来的,能和当地的人文情怀等很多因素契合。

  第一点,我们尽可能地淡化作为外来设计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在这个项目过程中,我多次跟我的团队说,要尽量地压抑自己的表现欲望;要让建筑和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

  第二点,我们尽可能使用当地的材料,我们这个项目里除了钢和玻璃,其他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在新县范围内采购的。这样既可以减少成本,同时也能够让你的房子从材料方面看上去更符合当地的特征,当地人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外来的东西,和当地的建造传统有关联性。

  第三点,我们尽可能使用当地的工匠和农民会做的工艺,我们不去设计或者是刻意地去采用高技术的手段,高技术的建造工艺。我们所有采用的工艺都是当地的工匠看得懂,会做的。这样你的房子就会接地气。

  最后一点,我们尽可能地使用当地的工人,当地的工匠和当地的农民作为建设主体。这有成本的考虑,更是因为要鼓励村民的参与。有村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只有参与了这个项目,他们才会认为这个项目是属于他们的;参与了这个项目,原来农村的社群关系才能重新被建构。

  正是基于这四点,我们的房子看上去像是当地的,像是从当地慢慢生长出来的。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用当地工匠的同时,也用当地工匠会的工艺,和当地的建筑材料。

  何崴:对的。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和当地工匠的商讨。通过现场与工匠的交流,我们把想法和做法告诉工匠,跟工匠讨论,并达成共识后才进行建造。这个过程是彼此尊重的过程,也是让他们参与进来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这样是不是也可以恢复一些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何崴:对的。你会发现很多传统工艺其实是非常有效,而且很生态。城市中的建造大部分是基于工业生产,基于工种的细分逻辑的;而民间或者是中国农村的建造更趋于手工艺或者趋于人与环境的朴实关系,更具整体性。本项目有很多地方就使用了当地传统的建造工艺,这对我们这些外来的设计师是一种教育。

  千村一面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雅昌艺术网:这几点共同促成了这个项目最后的实现,也非常成功,我也知道这个项目获得了金点设计奖,最后的这个结果和您之前的这个目标有差异吗?

  何崴:对于建筑我们定位是比较清楚的;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我们去了现场十几次,所以完成度也是比较高的。现在唯一遗憾的是我们帮当地人作的产业策划有一部分实现了,还有一部分没完全实现;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地推动,希望能够让原定的产业策划继续完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尊重当地农民的选择。因为运营过程当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也是必须的。

  雅昌艺术网:此项目与碧山计划或者是石节子美术馆这样的乡建工作,虽然有共通的地方,但又不太一样。在政府的支持下会产生大量的乡建的项目,但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在地性会决定每个项目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多样化未来会形成一个特点吗?

  何崴:我觉得中国各地农村的情况都不太一样,基础条件不一样,气候条件不一样,村民的教育程度也不一样,我觉得是一种多元化的考虑,这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觉得必须坚持、必须保有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会如城市一样变成“千村一面”。我想中国的农村要是变成千村一面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需要有一些既有理想,又有能力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社会有识之士和当地有识之士联手起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些“在地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必须要符合当地的特征,是真正的对当地人有意义的。

村民活动中心

  “返乡”当地的建设者

  雅昌艺术网:这个项目后续产品都还没有完全实现,每一个项目都是在慢慢发酵是吗?

  何崴:对的。任何一个项目从建设的角度讲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成;但是对于整个中国农村的复兴来讲,一两年确实是很难见效的。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空心化,留守现象,年轻人离开乡村等问题,不可能因为一个房子或者一年的时间就彻底改变,它要有一个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只是其中一环,或者是开始的启动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当地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比较时髦的话题——返乡农民。重新把当地人吸引回来,使真的想扎根农村的人,特别是当地人,重新回到土地中去,回到乡村中去,由他们带领着当地的人来完成乡村活力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外面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和帮忙的作用,他们不可能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体,除非他们就是当地人,或者说他们真的是把自己的家安到当地去。

  警醒建设性破坏与商业掠夺

  雅昌艺术网:对乡村而言资源大量的消耗或者被商业利益野蛮地盘剥走了,在大规模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在消耗农村的资源。

  何崴: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城市在消费农村。所以要做好“乡建”就要真真正正地为农民着想,为农村着想,这是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怎么真正的对农村有益,而不是看似对农村有益,其实是有害的,这是特别要注意的。我们的项目里,我们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从农民的角度去着想,从当地的角度着想,而不是说从自己的角度去着想,或者是说单纯地从游客的角度去着想。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乡建项目未来会对乡村的生活产生影响,对乡村的景观产生影响,对人文地理也会产生影响。您在这样的项目中怎么去协调这么多角度呢。

  何崴:这和我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我首先是建筑师,但同时因为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教书,所以或多或少的我们也受到了一些关于公共艺术方面的影响,我本人博士论文也和公共艺术有关。从我的知识结构里面,会有这方面的一个思考。所以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会有意无意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简单的做一个房子的角度去思维。

  雅昌艺术网: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多样化、在地性、可持续性都是一些要点,这些问题是以后还要继续在其他的项目来继续关注的。

  何崴:是的,我觉得中国的乡建刚刚开始。有这样的开始是一个好事情,但是千万不能够用以前那种搞运动的模式,短时间内要求完成一个特别宏大的目标。我觉得乡建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特别要注意建设性破坏,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雅昌艺术网:建设性破坏确实是一个问题,或者变成对农村资源的另外一种掠夺,都是应该警醒的。

  何崴:这也是我特别担心的。2015年开始,大家都在提乡建,就有点儿像炒股票一样,这是一个挺吓人的事。还是拿股票来举例,恐怕真正懂得乡建的人比懂金融、懂股票的人还要少。所以,当乡建成为一种非理性的运动的时候,往往出错的机率会很大。

  放慢乡建的速度 理性乡建

  雅昌艺术网:要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机制很重要。

  何崴:应该更理性看待乡建!速度稍微放慢一点,更加遵从科学的规律,不要人为地加速它。当任何一个事情变成一种政治任务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变味了。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策略是希望能够保护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希望能够提高中国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如果这个事情变成了一种政治任务,其实往往结果是不好的。

  尊重当地人和人文地理环境

  雅昌艺术网:对,就是刚才您也提到了还是要尊重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对当地人的尊重。

  何崴: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问题,还是要尊重当地的人,毕竟你是为他们服务的。设计师乡建不是为自己,因此农民的选择,你要尊重!

  雅昌艺术网:谢谢,何老师!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