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18 18:04
3月16日下午,来自英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等一批艺术家、策展人、学者在“复旦大学文化创新沙龙”上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创新:艺术的深度与广度”这一前沿主题。这既是一次对艺术本体的深入探讨,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
沙龙现场嘉宾合影
瑞安·甘德分享创作观
英国概念艺术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本次沙龙的主讲人。他是英国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从装置、雕塑、摄影到出版等领域均有涉猎,近年来也在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圣像画廊等全球多个知名艺术机构举办过个展。
瑞安·甘德
在我眼中,你一览无余
装置,里森画廊(纽约),2016
由Jack Hems拍摄
在沙龙中,甘德和观众分享了他的艺术创作理念。瑞安·甘德的创作是基于他本人对事物的疑问和研究,他的创作没有严格的规则和局限。甘徳相信艺术不是被刻意创造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在柏林的一次意外受伤让甘德在床上躺了半年。这半年期间的病痛和无法四处走动的束缚恰恰是他装置作品里《在我眼中,你一览无余》“电书式”人物的灵感来源。无一例外,他的作品都是从最浅显的生活日常中来,却能引发人们深层的思考。他试图将日常与晦涩,司空见惯与易忽略等多种矛盾状态,在艺术中联系起来,用作品提出对生活新的反问。
瑞安·甘德
《这个结果》,2005
运动服 刺绣
版权归瑞安·甘德所有,由里森画廊提供
甘德有时会以观众的视角来判别作品:一件作品优秀与否就在于其是否能被观众从不同方面理解,角度越多,方式越复杂就越好。特别是2006年的作品This Consequence,观众会在展览空间里看到画廊老板或监考员身着一套全白的阿迪达斯运动套装,而一个显眼的、不详的红色污点被绣在了上面。
因我需要一些可以记忆的意义(不可见的力)
I need some meaning I can memorise,(TheInvisible Pull), 2012 at Documenta, Kassel,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甘德似乎想制造一个巨大的陷阱,让观众不断迷失在作品与自我关系的辨识当中,机制总是在执着的反思中被重新定义,并不断对语言和知识提出质疑,重塑作品外观和创作方式。他的另一件作品《因我需要一些可以记忆的意义》也是如谜题一般,融合了各种故事碎片和隐藏的线索。他希望观众能通过作品去建立自己的联系,创造自己的叙事,进而通过作品的线索去解答“谜题”。
研讨会嘉宾,左起:里森画廊中华区总监董道兹、Cc基金会创始人周大为、VICE中国创始人孟金辉、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汤筠冰
研讨环节由复旦大学副教授汤筠冰主持,现场嘉宾对“艺术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Vice中国区创始人孟金辉从艺术的交流功能开始,谈到欣赏艺术品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需要一种相互的联系与交流感。对于艺术的广度问题,Cc基金会的创始人周大为则希望艺术能走进大众。他表示,期待艺术从业者能放下身段,让艺术高不可攀的形象消失,这将有助于公众更好地、平等地了解艺术。
现场观众也对如何走进艺术提出了疑问,里森画廊中华区总监董道兹回答时,推荐了三个理解步骤:第一是看,认真地欣赏作品;第二是想,多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思想理念;第三是回到艺术史的视角,探索艺术家及艺术品在历史上的脉络关系。甘德对这个问题却有着更为简单的解答,那就是享受乐趣。他认为只要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自然能走进艺术。在他眼中,“艺术是终身制的学习,终身制的大学。”
2017年3月17日,瑞安·甘德将在Cc基金会为观众讲述他在中国的第一个故事--在华首个展《人类/非人类/破损/非破损》。观众将能从展览现场、媒体资讯、公共教育等多方面深入了解瑞安·甘德的艺术世界,走进艺术,享受乐趣,成为甘德在中国的首批“听众”。
图片版权归瑞安·甘德所有
瑞安·甘德
出生于1976年英国切斯特,目前生活工作于伦敦,曾在多个展览空间举办个人展览,包括比利时MuseumDhondt-Dhaenens和蒙特利尔当代艺术馆(2016);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美术博物馆、温哥华当代艺廊、墨尔本澳洲当代艺术中心、新加坡泰勒版画院及墨西哥ProyectosMonclova画廊(2015);曼切斯特艺术画廊及德利当代艺术中心(2014);巴黎东京宫(2012);苏黎世Haus Konstruktiv(2010);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2010);伯明翰圣像美术馆(2008);维也纳现代美术馆(2007)及旧金山CCA Wattis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2007)。甘德亦屡获多项艺术大奖,包括:苏黎世艺术奖(2009)、ABN Amro Art Price (2006)、Baloise ArtStatements (2006)以及Dutch Prix de Rome for sculpture(2003)。此外,他曾参与多个群展,如2015年的第八届英国艺术展及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