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啃硬骨头特别爽|从“德洲巴黎”看姜波的较劲和蛮力

啃硬骨头特别爽|从“德洲巴黎”看姜波的较劲和蛮力

Aitist /Exhibition writhing

by米诺Mino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习惯性会去整理,想办法把它“捋直了”,觉得麻烦就不见了似了。姜波不一样,他遇见冲突,就使了劲地去“拧巴”,弄弯了,自己才舒服。这是一种对外在作用力的不同反应和回应方式,事实上每个人遇见的麻烦大不同,你所认为的麻烦,可能不在我的语境,反之一样。而大多麻烦,也没这么明显,它们是一些隐性的麻烦。对艺术家来说,体会和观察事物,并和它们产生关联,应该是艺术行为一种。

姜波有一段时间老“被”搬家,这种情况,就北京的艺术家生活状态不用说大家都懂。他搬来搬去挺烦的,就在家里做了一个大铁架,完全没办法搬离,除非拆除房间,或把这个铁架“拧巴”成一堆废铁才能移动它。这里面很肯定地说是较劲的一面,只是他并没有同外在力量做对抗,也没有自我挑战,而是用一些沉默的物,制造它们或改造它们,来缓解自己受到的一些干扰,平衡一种对冲关系。

▲大架子姜波工作室

▲大架子 “德洲巴黎”展览现场

▲ “德洲巴黎”展览海报

“德洲巴黎”是一部公路电影

三月在草场地艺琅国际的姜波个展“德洲巴黎”,一眼看过去,就是他“拧巴”铁、废弃物和灯管等家居用品的展览。扭七歪八一堆,简直可以想像这位艺术家得用多大力气完成这些作品呀!这是姜波花了两年时间做的,他就一直按照惯性在做,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是为展览或有一个什么方案,策展人崔灿灿去他工作室,看到这些作品,有了这样一个展览。

德洲是美国的德克萨斯洲,一个很荒蛮的地方。《德洲巴黎》其实是一部电影,公路片,主人公一直在德洲寻找一个心里自认为特别美好的地方—巴黎。这时,姜波个展的隐喻已经很明显。展览中铁的材质运用和灯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姜波说为什么铁在他的作品里都是扭曲的?他觉得是他根本的一个冲动,就比如一张纸拿在手里就想揉巴揉巴它,这是一个舒服的动作。一根铁丝、一个铁棍在手里都想弯一弯,一根木头也想弯一弯。

“铁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它很好操作,就是生活中遇到的铁我就想点办法能够把它弄弯了,弯了之后并不破坏它。在这种情况下,它被变成这样。像你看到展览中废旧的煤气罐,它被扭曲了但还是很完整。如果是一个玻璃或木头的话可能就坏掉了,绝望了。”姜波在这些动作里,感受到的是,当他作用于物的时候这个物也在反作用于他,物也在摆明它的状态,它也在较劲。“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虽然“拧巴”铁要花挺大力气,但姜波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就像吃肉时喜欢去啃骨头一样,啃一个硬骨头就特别爽,你要天天喝粥吃炖烂的肉就很无趣”。

▲ “德洲巴黎”展览现场

铁的质感和光的视觉,都特别美好

姜波的这种较劲行为逐渐形成惯性,就好像他被各种各样无形的作用力推使他去捶打去揉捏一样,只是这种状态有可能会反弹,有时被压住了,没有其他方式发泄,他就去压别的东西。而这种蹂躏行为又很随机,基本是碰到什么虐什么。很重要的也是他的随性,成为他个人的创作方式;更重要的,也许我们从中感受到太多现实压迫对姜波的冲击,几乎绝望无处不在,可这绝望之中有光,光是姜波创作中从未放弃的焦点。

姜波对物体的改造,除了因为现实反作用而不断较劲之外,还有他是雕塑专业出身,“拧巴”、“扭曲”、“捶打”、“揉捏”等动作,都是普遍的雕塑语言手段。“德洲巴黎”中的灯管被扭曲的表现,灯管在普通人印象里都是直的,他把它们弄弯,不只是改变形体,在姜波看来任何东西在人的这种历练下都是有可能进行改变。包括人,人在人的作用下也会有改变。

展览中铁的材质和光是重要因素,姜波说他一直在找它们之间的关系。他喜欢铁的质感和光的视觉审美。他说“光特别美好,如果我哪天熬夜了,天亮才睡,第二天一下睡到下午四五点一起床天就黑了,那一天我都会特别绝望,因为我没有见到那一天的光。我觉得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极昼极夜那些地方的人普遍容易抑郁,光是有治愈功能的。”这个展览中,一盏大吊灯姜波保留了它的原样,也是出于:“我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总想留一点美好的东西”。

▲ “德洲巴黎”展览现场

余华的小说《活着》带来的柔软

“德洲巴黎”据姜波介绍,里面被砸的家居物品大概有上百件,煤气罐、暧瓶壳、车门、轮胎、自行车等,都是姜波生活中的日常遇见。看着展厅这些被艺术家折磨过的“物件”,会有一种徒然悲伤,好像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惨。姜波也说:“其实我比它们更惨,只是我可以自己修护,我的手受伤了之后他可以长起来,我身上的哪个地方被弄坏了缝几针就好了,就这样的。“

整体展览如果没有光源体,就会带有非常生硬的气质。但真正使展览“柔软”的,还有一个类似书架的装置,上面有些照片,有个小电视,有书等等。其中一张照片是姜波工作时砸伤手指的照片,而其中一本书是余华的《活着》,封面是姜波最喜欢的蓝色。

这些小物件是展览作品与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状态之间的一个线索。“砸废铜烂铁”这个事儿姜波一干就干了两年,为什么这么干?好像前面说明了一些理由,但一些思索没办法体现在作品。展览表面说的都是绝望的语言,但想要的是希望。也留有希望,并带来艺术家自身内心深处的柔软。

▲ “德洲巴黎”展览现场

毕业作品《七两梦》自燃,一个开始

2007年姜波从央美雕塑系毕业,毕业作品《七两梦》,是用黄磷做的。当时在学校里学的雕塑概念是永恒,传统的雕塑是石头、是铁,可以摆万年的东西,他就想做一个没法保存的作品。想像中这件作品会像冰一样,慢慢化了,变成气体,时间久了就消失了。毕业是夏天,姜波做了一个冰柜把作品放进去,试图通过调控的温度让作品慢慢燃烧、挥散、消失,但温度没有控制好,放进去一两分钟,它就自燃了,在展览开幕前并没有让人看到,它就这样消失了。黄磷是剧毒物,做这件作品的时候要戴手套,防毒面具。但它发出的光又极美,磷是人的骨头里的一种物质,民俗里说到的“鬼火”其实就是人死后骨骼里散发出来的磷在空气中氧化发出的光。一个剧毒物能够闪烁漂亮的幽蓝色的光,这是一层喻意;“七两梦”,蝴蝶的形态,又和灵魂、美好有关。

▲ 七两梦 /2007央美毕业作品影像截图、照片

塑料、光、狗笼、破砖、石头、大蓝和证据

在黑桥的日子

毕业后姜波陷入了一种迷茫,原来在学校里单纯的同学、师生关系和集体状态一下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体进入社会,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天他在工作室看到天窗的光透进来,不知怎么想到用塑料布把光包住,光就被包裹在里面,他觉得好像把光留住了一样。他开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与自然、动物、社会等关系,慢慢出现了一些作品,大多都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和他介入后的状态。

比如他看到房东家的狗笼,黑桥那几年有好多这样的狗笼,他就自己钻到狗笼子里面,挖了一个洞,在洞里面放了几块煤,烧了一壶水,等那水烧开之后,把开水浇在火上。这个作品以行为、录像和图片的形式呈现。走在路上遇见两块砖,觉得光影投射特别美,就做了两块砖,用雕塑和装置手段还原它的形体与光之间的关系。“大蓝”作品是用厕宝和塑料杯做的,“厕宝”冲出来的水那种蓝色是姜波特别喜欢的,觉得天空应该是这样的蓝色。

▲灵光 /2011 0

▲ “舞”截帧/2011彩色数码微喷

▲影子戏/2011玻璃钢、油性颜料

▲石头(谷雨)/2012

▲大蓝/2013 “证据”展览现场,新时代画廊

▲大蓝/2013 “不合作方式二”展览现场, 格罗宁根美术馆 荷兰

“我认为这就是人对人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性表现,它让你改变了认知,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自然就是这样,其实这都是别人造给你的假象。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

姜波的创作,所用材料几乎都是生活中便宜的、随手可取的日常用品,他的观察也是细微所在之处。2012年的作品“石头”,他在上面刻了水纹,是想做出一滴水滴在石头上,让石头产生这种纹的状态,就像我们把石头丢进水里会产生的水纹一样。作品“大蓝“在展览“证据”(新时代画廊)和“不合作方式”(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的展出上,有了不同的展出方式。尤其是后者的展览,整面墙的蓝色和光产生了“海鸥”的幻像,带来视觉的全新体验。

▲一元钱交易/2013

“我于 2013年 7月 7日晚至 7月 9日间,在此处(北京黑桥,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由崔灿灿策划“夜走黑桥”活动 ,某艺术家将一万个一元钱硬币掺在十吨煤粉里,把整个展厅填埋满)煤堆中寻得一元硬币 8757个,并于 7月 11日上午,使用全部硬币从小商贩手中购得价值一元钱的卫生纸一卷。”

▲ “一板凳”实施过程/2013 “造空间”包装箱计划

▲ “一板凳”包装箱木板

▲ “一板凳”今日美术馆“找朋友”展览现场/2014

▲完成性回家/2013

2013年八月,我在微信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每年都是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住上半个月,我希望今年夏天有人能赞助我回家一趟。

我将给赞助人介绍我家里的基本情况,由他给我制定一套行程安排,可具体到什么时间地点,见什么人,我将完全遵守并做相应记录。

▲黑点/2014 “此时此地,无聊乃至无聊的延误”荔空间展览现场

▲大架子/2014 “不在图像中行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我在工作室用钢材焊接了一个尺寸为 3m×3m×3m的立方体大架子,架子底下装着 12个轮子,它可以在工作室随意移动,但永远出不了大门,也不可能被运输去别处。

▲一瓶纯净水/2014

这件作品是关于我在 2010到 2012年间的一段生活经历。2012年的冬天,为了讨回被拖欠了两年多的劳动报酬,我随身携带一瓶纯净水,从早到晚一言不发的紧跟着对方,直到他承诺付钱并兑现诺言。

▲大蓝(模仿练习)/2014油画框,亚麻布,厕宝,水

▲习惯性/2014 宋庄美术馆

这是在宋庄美术馆现场实施的一件作品。我选择了一个墙棱,用砖块砸破墙面,砸出“习惯性”三个文字。

同时,整个展览由我妻子冒充我出席开幕式和研讨会,并向大家介绍作品和回答相关问题。

不仅仅是雕塑和柔软的骨头

以上介绍的姜波近几年参与的展览作品,其中“一元钱交易”、“完成性回家”、“一瓶纯净水”、“习惯性”都有行为属性,用艺术手段介入生活或空间,是姜波这些作品的特点。这时我们似乎感到“改变”或“改造”对姜波来说,已经是他的习惯,他一直在思考的大多正是这种人力对环境或生活,甚至艺术本身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艺术家从对传统雕塑的思考而产生的,就像我们说到他的毕业作品,他不再相信雕塑的永恒性,而是想去探索其中会发生的各种可能。“一板凳”也可以说明他的想法,雕塑创作形式和形态都在发生实验性的变化。而“黑点”虽然仍在雕塑语境,却也有另一种探索性改变和延伸。

对于雕塑语言,姜波说“我觉得雕塑这个东西,大家通常觉得是形体和视觉艺术,但是在我这儿,“雕”和“塑”这个词已经说明了所有的问题。“雕”就是减,“塑”就是加,其实对一个事情的改变就叫“雕塑”。我们上学一直拿一个泥巴捏人体,我觉得不能是这个人做的有多像,而是通过这些练习去训练的我的思维方式和我的眼睛,而不是我的手。不论对错,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叫什么木雕、石雕、泥塑,为什么不叫泥雕?这个东西它也说明问题的。木雕就是一块木头,凿就是减法。泥塑就是本来就没这个东西,加出来的,也有可能多了就去掉了,但是它最终是堆加起来的东西。我对雕塑的理解其实就是加减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实体。这个实体也是一个视觉上的,我后来觉得雕塑好象可以是视觉以外的,一种改变就可以算是雕塑,你塑造了一个人的人生或者什么的,但是这个词是一个很宽泛的意义的。所以视觉就不是问题了,那都是表象,表皮主义。这是我自己造的一个词,表皮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了解了姜波近些年的大部分创作。其一是他对雕塑语言的重新认识与实践,包括他的行为作品,都和他的理念分不开。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看起来他所有作品都有一种较劲在里面,不是输赢也不是对抗,他在意的是一种力量的作用与改变。从中我们也了解这位年轻艺术家,很硬的骨头又包括着无比的浪漫,啃的是骨头,亮出的东西很残酷,但内心无比柔软和美好。

▲艺术家姜波和他的工作室

姜波

1984年生于湖南,现在北京

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部分展览

“德州巴黎”(艺琅国际,北京,2017),十夜-BMCA艺术文件展(北京,2016)、“不在图像中行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佩斯北京,北京,2014)、“夜走黑桥”(北京,2013)、“不合作方式二”(格罗宁根美术馆,荷兰,2013)、“证据”(新时代画廊,北京,2012)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