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从莫奈到苏拉热” 影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大师有哪些?

巴勃罗•毕加索  《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33 x 41cm  1944年

巴勃罗•毕加索  《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33 x 41cm  1944年

  2017年5月7日,又一大波西方现代经典绘画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我们呈现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其中库尔贝、莫奈、马蒂斯、毕加索、杜布菲、苏拉热等大师的真迹皆是首次亮相中国,并试图为我们还原1800年至1980年这一个多世纪以来欧洲艺术的发展脉络。

亚历山大•塞昂《海》 15.5x24cm  约1903

  为了完整地呈现西方现代艺术所经历的艺术流派,“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5-1975)”展共分六个单元,从“对风景的新感知”、“西方艺术中的人物和肖像”、“从立体主义革命到纯粹主义”、“超现实主义,梦境与无意识”、“回归物质”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六个方面,向我们展示西方现代绘画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艺术运动及流派,如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抒情和几何抽象主义等。

  每个流派的代表性艺术家有哪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对艺术史的发展有什么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实主义:库尔贝通过写实揭示事物本质

古斯塔夫·库尔贝 《田园景色/古老风景》99 x 79.5cm  约1840年

古斯塔夫·库尔贝 《田园景色/古老风景》99 x 79.5cm  约1840年

  古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法国画家,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早在17世纪,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已在荷兰小画派中初露端倪。但与荷兰画家注重表现生活中的幽默、快乐相比,现实主义画家更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库尔贝称古典主义为“装腔作势”,浪漫主义为“无病呻吟”,在艺术创作上更倾向于写实,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

  此次展出的《田园景色/古老风景》,树是绿色的,在阴影处成了灰色的;岩石是灰色的,上面有棕色的阴影;天空是浅灰色的,闪射着天蓝色的亮光。整个画面因浓淡层次变化丰富而充满生气,并给人一种安宁、坚定和永恒的力量。库尔贝对阴影、光线的处理技巧也影响了以后的青年画家,法国评论家认为:“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主义。”

  野兽派:善于运用色彩的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贝勒岛的城堡》32.8 x 40.8cm  1896年

亨利•马蒂斯《贝勒岛的城堡》32.8 x 40.8cm  1896年

  亨利•马蒂斯(1869-1954),20世纪最伟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

  此次展出的《贝勒岛的城堡》创作于1869年,是马蒂斯年轻时的作品,因这一时期艺术家受印象派影响比较大,所以野兽派风格并不明显,严格来讲更倾向于印象派画作。

  印象派:莫奈研究光线反复创作《睡莲》

克劳德•莫奈 《睡莲》直径80.7cm  1907年

克劳德•莫奈 《睡莲》直径80.7cm  1907年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莫奈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所以他常常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如《草垛》《睡莲》等。

  此次展览的《睡莲》就是莫奈创作的250幅睡莲中的一幅,画面呈圆形,显现出莫奈对日本建筑和艺术中圆形开阔元素的兴趣,以及日式创作风格的重要原则:拒绝透视,抛弃水平面,开扩空间等。

  新印象派: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用色点构成物体形象

穿白裙的女人,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1886年

穿白裙的女人,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1886年

  作为新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作品《穿白裙的女人》,是通过研究公认的最早的新印象派画像。


  新印象派,或称新印象主义、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其艺术特点是不用轮廓线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光学原理将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

  法国象征主义:德尼追求平面装饰效果的变形表达

领圣餐者,莫里斯•德尼,1907年 纳比派巨擘莫里斯•德尼

领圣餐者,莫里斯•德尼,1907年 纳比派巨擘莫里斯•德尼

  莫里斯•德尼 (1870- 1943),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和作家,纳比派成员和奠基理论家。纳比派的理论主张对自然进行“重新安排”,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所以纳比派的画家大多不以直接写生自然为原则,而是通过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再加以创造而成,作品会有一定的变形,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和主观的变形。

  此次展览的《领圣餐者》是莫尼斯•德尼于1907年创作的作品,描绘了朝圣者前来领圣餐的场景。画面前景处,艺术家用冷色调描绘了表情肃穆,神色虔诚,正在祷告的圣女。画面焦点处则用暖色调描绘了领圣餐的母女。手法上画家运用装饰性色彩、平涂的色块,造成平面化的视觉效果,并通过冷暖对比给人以宁静、肃穆之感。

  纯粹主义:奥占芳用几何形体概括物体永恒因素

纯粹主义者静物,阿梅代•奥占芳,1921年

纯粹主义者静物,阿梅代•奥占芳,1921年

  阿梅代•奥占芳(1886-1966),法国立体派画家、作家,与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是好朋友,并于1918年两人一起发表纯粹主义宣言《立体派之后》,并将纯粹主义的原则用在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上。奥占芳认为,艺术创作应完全避免物体中一切可变的和偶然性的成分,以及“容易”使画家想象力驰骋的要素,并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将画面组织起来。

  此次展出的作品《纯粹主义者静物》,画面主体被奥占芳完全简化成了立方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以此来表现物体的永恒因素。这些作品虽然简单,但对艺术家来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为了“表现出尽可能多的东西”,虽然奥占芳的作品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越靠近看,越是可以发现一系列的细节。

  抽象派:阿尔贝托•马涅利具有多重风格的抽象绘画

阿尔贝托•马涅利 《绘画G.G.(石块)》100 x 81.2cm  1935年

阿尔贝托•马涅利 《绘画G.G.(石块)》100 x 81.2cm  1935年

  阿尔贝托•马涅利(1888-1971),抽象派艺术先锋人,1930年代,在毕加索、康定斯基和柯布西耶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几何图形为主要形式的抽象绘画,其中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甚至野兽派的影子都可以从中找到。此次展出的《绘画G.G.(石块)》,马涅利将物体抽象成几何形体,独具特色。

  超现实主义:伊夫•唐吉用梦幻般的变形表现精神世界

伊夫•唐吉  《手与手套》92 x 71cm  1946年

  伊夫•唐吉(1900-1957)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相比,超现实主义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着重解决的是绘画语言问题,或是表现形式问题,也就是“怎样画”的问题;而超现实主义者着重解决的则是“画什么”的问题,所以超现实主义画家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

  与恩斯特、达利、米罗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样,唐吉也喜欢结合梦境中的东西表达现实,所以画面形象均以梦幻的方式加以变形。此次展出的《手与手套》中,唐吉将类似骨头或卵石般的随意形串在一起,形态鲜明有趣,背景为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似乎预示着某种原始生命在为生存而斗争。

  立体主义:毕加索《维纳斯与爱神》中隐藏的“爱神”

巴勃罗•毕加索《维纳斯与爱神》(对克拉纳赫的仿古作)第3版、第2版1949年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受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艺术风格多样,但每次的风格变化都与毕加索的几位妻子和情人有关,可以说情感一直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对其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此次参展的四幅毕加索的作品中,有两幅作于1949年的《维纳斯与爱神》,而这一标题下隐藏着一位毕加索当时心中的“爱神”,她是吉纳维芙•拉波特,一位女诗人和电影制作人,也是毕加索1949年的情人。我们可以从画中的维纳斯看到拉波特的影子。

  非具象艺术:奥古斯特•赫尔本提供线索解锁画中迷宫

奥古斯特•赫尔本 《星期四》55 x 46cm  1950年

奥古斯特•赫尔本 《星期四》55 x 46cm  1950年

  奥古斯特•赫尔本(1882-1960年),法国现代艺术画家,画风经历了印象、野兽,结识毕加索后转向立体派,后期的彩色几何元素构成抽象(非具象艺术)作品最广为人知。

  此次展出的作品《星期四》是赫尔本晚期创作的抽象作品,观赏者需要通过画家提示的线索,自己在迷宫中寻找答案。“星期四”的英文为“Thursday”,赫尔本以这几个英文字母为基础,将它们转变了色彩和形状后重新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待解锁的拼图。

  也就是在奥古斯特•赫尔本的影响下,1960年代,美国纽约开始出现极简主义绘画,其特征就是在不施底色的画布上刷染大块明亮而未经调和的颜色,画面巨大简单,通常呈几何形。

  前卫艺术:布罗纳用神秘符号自传

客观的主观性,维克多•布罗纳,1952年

  罗马尼亚前卫画家维克多•布罗纳受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至深,他的作品从不同的符号系统,如塔罗牌,埃及象形文字,古文字墨画等神秘意象中建构自己的作品图示。布罗纳称,他所有的画作都是以某种方式的自传,他的作品《自画像与失去的眼睛》就是对他二战期间失去一只眼睛经历的再见。

  此次展出的《客观的主观性》中,艺术家将主体人物描绘成了极具神秘感的“外星人”,但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艺术家本人的特征,如对一只眼睛的突出描绘。

  原生艺术:让•杜布菲在无意识中创作

伊夫•唐吉  《手与手套》92 x 71cm  1946年

让•杜布菲《虚幻的风景》195 x 130cm  1963年

  让•杜布菲(1901-1985),20世纪上半期法国绘画最末的一位“怪杰”, 专注于精神病人的创作研究,并提出了原生艺术一词。他提倡自发的、无意识、反艺术的创作手法,认为艺术创作应忽视观众的存在,不应在乎别人的眼光,也可以不理会艺术史的发展。

  此次展出的《虚幻的风景》,是让•杜布菲在画布上的无意识勾画,然后再填上不规则色块,为我们构筑一个光怪离奇的世界。这种受儿童涂鸦与原始艺术影响的创作状态,对戴维•霍克尼、尚米榭‧巴斯奇亚、凯斯‧哈林等多位艺术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抽象艺术:苏拉热的绘画光线是真正主题

皮埃尔•苏拉热 《1979年6月19日画作》222 x 175cm  1979年

皮埃尔•苏拉热 《1979年6月19日画作》222 x 175cm  1979年

  皮埃尔•苏拉热(1919-),法国抽象艺术的关键人物,非常善于使用黑色表现光线的色彩,所以他的画又被誉为“将黑色从黑暗之中解放出来”。

  此次展出的作品《1979年6月19日画作》就是画家的一部“黑色交响曲”。画布的表面被黑色覆盖,并留出米色的角落以进行节奏的划分。刮刀的划痕打乱了水平条纹的规则纹路,露出叠加的分层,部分还带着光亮。在这里,每一个具体的部分都与光线有着不同的关系。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晓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