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拓片题识再现朱熹《游云谷诗》真迹流传史

2017-12-06 09:52

《游云谷诗》书法长卷拓片(部分)

《游云谷诗》书法长卷拓片题跋

  十五年前, 笔者偶见一份朱熹自书《游云谷诗》书法长卷拓片。朱熹书《游云谷诗》书法长卷分引首、书法(诗及题款)、尾跋三部分。长卷拓片共18页。首页为明太祖朱元璋题引首,书“照古腾今”四字,加盖“洪武御书”印;卷中朱熹自书行草诗文156字(诗129字,题款27字),共10页半;诗文前后盖有篆体“高趣”闲章与“熹”印章,还盖有“河东南转运使印”“晋府口子图书”“商丘宋荦书画府印”“宜兴世家商丘陈淮书画之印”“多宝阁”“宣尉使之图书”等10方篆体、九叠文等印章;卷尾6页半,历宋金元明清,有真德秀、刘克庄、李戡、张伯英、黄溍、袁桷、存仁、干文传、吴廷、宋荦、鲍桂生、李鸿章、鲍源深等13位钜卿鸿儒品评鉴赏,亲自题写过隶、楷、行、草诸体题识。13人中,吴廷、鲍桂生、鲍源深3人为徽州人。

  据考,南宋乾道元年(1165)四月既望,朱熹与同时代理学家张栻等人同游茂林时,分韵得“福”字,即兴作《游云谷诗》并书。朱熹所作“福”韵诗,全文如下(囗为难以辨认字):

  仙洲几千仞,下有云一谷。道人何年来,借地结茅屋。

  想应学长生,寄此乐幽福。架亭俯清流,开径玩飞囗。

  游得名胜还,往往有篇牍。杖履或囗来,共此岩下宿。

  夜灯照奇语,晓策散游目。新凉有佳期,群游几追逐。

  从容出门去,急雨遍原陆。云泉增旧观,怒响震寒不。

  深寻得新赏,一篑今再覆。同来况才彦,俊语非碌碌。

  所恨老无奇,千毫真浪秃。

  乾道元年夏四月既望,同敬夫诸子游茂林分韵得福

  字之什 考亭熹

  诗作于朱熹被罢官九年之后,因遭逢衰乱,奸侫当道,朱熹未遂其志。27岁(1156年)罢官归里后,屡辞朝廷诏命。50岁(1179年)时,应诏赴江西任知南康军。在家居崇安的20多年中,他为附近山峦的旎丽风光所吸引,以在山野建舍隐居讲学著述为乐,还时与友好相聚论学、游山吟咏。据有关文物专家透露,朱熹《游云谷诗》自书后,曾在朱熹祖居地古徽州被镌刻成石碑,惜碑石至今不知所终。

  《游云谷诗》,朱子全集与诗集均未载。清同治癸酉(1873),鲍桂生看了此卷真迹,经查考写了跋语,说“此诗《朱子全集》不载。”1995年海峡出版社出版的《朱熹传》和世界朱氏联合会会刊发表的《建阳朱子古迹维修与保护》一文,也都只提到乾道六年朱熹与同窗蔡元定等游览至云谷,作有《云谷二十六咏》《咏云谷杂诗十二首》。可见《游云谷诗》是朱熹的一首佚诗。

  朱熹以探六经百氏之奥,寻立身行事之方为己任,一生主要致力于学术上钻研、著述、讲学。他的书法虽作为余事,但造诣亦不浅。其书法有端严谨重,圆劲多姿;有锋藏势逸,简澹淳古;也有纵笔驰骤,无意求工。在被收录于单帖、丛帖,摩勒入碑、入联的书法作品中,大多是行楷。《游云谷诗》为行草结合书帖,这是他36岁时的精进之作,用笔皆中锋,用墨多润少枯,运笔或藏或露,或提或按,或张或驰,随意挥洒, 极能表现朱子书法出以自然的风格。历代收藏此卷的书法大家有很高评价。南宋真德秀评此卷“书宗魏晋,雄秀独出,自非国朝四家所可企及”“超忽变灭,神妙莫测,其颠旭狂素之流亚欤”。

  从此卷题识中,可得知朱熹墨迹一直被历代文人墨士视为珍宝。元文学家、书法家袁桷说,其墨迹“流传至今者,片简尺素,人争保惜,珍如瑶珣。”《游云谷诗》真迹辗转流传,有文记载的达700余年。始为公元1235年以前南宋大臣、著名学者真德秀所收,不知何时何因流落河北。元至元十七年(1281)李戡事至燕京,从张春官的从兄退盒手中购得,如获连城之宝,请良工重装后藏入荚笱,不肯给墨林子一见。也还是元代,礼部尚书于文传薄游婺源,又以重价购得此卷,成为其宝藏之物。嗣后,却为内府所有,直至明隆庆六年 (1572),国库经济恐慌,以文房古玩代公侯月俸,此卷始出天府。万历十一年(1583)岁末,刘延伯在京都购得此卷,以赏嗜古之忧,竟观至五鼓方固锁深藏。他罢官归里仍带在身边,收藏几近40年。病危之时,还关心此卷如何保藏,在遗书中说:“吾儿不学,不足嗣吾志,敬以诸珍答谢知音。”当时,居于京都的徽州富商——余清斋主人吴廷, 是他交往甚深的收藏家,又曾贷其古玩近千金,所以要将此卷偿与吴廷。他恐为人侵匿,还托汝南王思延将军代为转交,时在天启元年 (1621)。到了清代,此卷也几经流传。康熙四十三年(1704),精鉴赏、富收藏的书画家宋荦购得此物,审定为真迹,决定家藏永保,结果也未为子孙所保。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又成为江苏淮阴鲍桂生珍藏之物;同年八月,李鸿章、光缉甫向鲍桂生借来此卷真迹摩勒入石,嵌置京城(今北京)全皖会馆,以志先贤手迹。之后此卷真迹便不知所终。后京城全皖会馆几乎全被拆除,此卷碑版石刻是否存世,亦属不知。

  此卷是否收录于法帖之中,鲍桂生查考过后虽曾说:“朱子此卷与米襄阳《宝章待访录》、赵吴兴《汲黯传》同时所收。”但未言明收于何帖。据查,收录朱熹书法的宝贤堂、戏鸿堂等法帖中并未有此卷,当代出版的《宋朱熹书翰文稿》《朱子翰墨》《朱子遗墨》亦未收人,这是朱子一卷佚帖,或是收录于其他法帖中,尚有待查考。

  题识该书法长卷的吴廷(1573-1627),一名国廷,字用卿,明未歙县西溪南人,富商,博古善书,雅好收藏,蓄晋唐名迹与宋元精品甚富,曾由董其昌、陈继儒精心鉴定,并代编选,于万历年间二十四年(1596)由邑人杨名时摹刻勒石,至万历四十二年始成,名曰《余清斋帖》。其中正帖16卷,续帖8卷,共24卷,集晋、唐、宋三代名迹,精品颇多,勾勒极佳,为明代著名法帖,为中国书坛艺术珍宝。

  鲍源深(1821-1884),字华潭,号穆堂,晚年又号澹庵。鲍桂生在晚清间任过观察使,故人称“观察公”。鲍源深称其“家筱珊观察公”,“筱珊”可能为其字或号,他与鲍源深不仅同乡且同宗。

  清嘉庆进士,任过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的鲍桂星(1764-1826),字双五(又字觉生),是歙县岩镇人。鲍桂生疑与鲍桂星同族同辈。旧时,淮阴是徽商经营的一大据点,鲍桂生自称“淮阴鲍桂生”,有极大可能是其先祖因经商而占籍淮阴。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朱世良,陈平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