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工:说师承

2018-02-13 17:24

墨梅图轴 元 王冕

  了解中国画家的人,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他被后世画家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相传,吴道子曾拜张旭、贺知章等人为师学习书法。结果,他在书法造诣上不高,后改行学习绘画。宋人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由此,一代宗师千古流芳,成为被顶礼膜拜的画圣。

  据史书记载,吴道子曾担任过地方县尉,任职不久即辞职,闲散地在洛阳街头承接壁画工程。后来,吴道子在壁画上有了名气,被唐玄宗李隆基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有道是,吴道子把握了时机。不过,吴道子学画师承何人,史书上却没有太多的记载,但肯定是有的。

  什么是师承关系?简单地讲,就是师徒传授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伦常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承,在这里又意味着“相承”的含义,即徒弟继承了师傅的技能、方法和想法,甚至是品德等。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人圈子里,师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一说。如孟子师承子思、宋玉师承屈原、李斯师承荀子、司马迁师承董仲舒、梁启超师承康有为等等,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当然,师承关系不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而是人类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所固有的、普遍的、一种师徒效应的系统。

  其实,在人类社会技能型的艺人中,各自都有自己的师承,而且在各门类的流派中也各有自己的师承关系。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传统绘画门道里的师承关系。虽说,这种关系与其他门类或技能型的师承关系大致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说,师徒关系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系统,也是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有的系统,即人才链与人才群体崛起中的师承作用。

  在中国书画艺术圈里,无论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还是名师出高徒的艺术大师,其基本的传承类型有嫡传式、同门式、间接式和攀枝式等。

  在中国历代画家中,同门即同师受业,称同门师兄弟或师兄妹。这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家的主要群体,也可以说是最大的群体。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有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们启发之大,是难以言喻的。不过,名师出高徒靠的是什么呢?是名师渊博的、高超的传授技艺,魅力四射的人格形象,还是徒弟的勤奋和天赋?这一切都存在于中国特有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且从古到今的情形同出一辙,算是一种天机不可泄露的,又是人人皆知的秘密。当然,名师的传承造就了出类拔萃的徒弟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名师出高徒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名师一定就能带出高徒来。以孔子为例,他号称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可见贤人与弟子的比例不足以支持“名师出高徒”的说法。有道是,高徒表明了名师的存在,不说是师徒之间的互捧,也有证明高徒师出名门的渊源,强调的是承袭关系。

  如齐白石27岁师从胡沁园,后来老师的名气不如弟子的名气大,但他还是恭恭敬敬地尊胡沁园为老师。据说,胡沁园逝世后,齐白石闻讯,嚎啕大哭,为悼念恩师,他画了二十多张画,裱好后拿到胡沁园灵前焚化,并作诗十四首,表达对恩师的怀念。那么,齐白石的老师名头不大,他又是靠什么成为大师的呢?这里面除了齐白石的天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才智。虽说,齐白石对入仕为官的态度消极,但在一个政事多端的社会环境里,他与政要、官宦、富绅打交道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他结识交往的“朋友”名单上,可以窥见到他把握机遇的能力。不列小卒,只从几位大名鼎鼎的政要人物列起,足以让人震惊。

  传统上,中国人的师承关系是一种身份的关系。清代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成了师徒关系中的规矩。中国人把家族伦理直接套用到师徒关系中,师父就意味着权威,和父权一样的权威。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构成中,人们对老师的态度基本上是自始而终的尊重,基本的假设是老师没有错,掌握的是终极真理,错误的根源都在学生身上,老师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人。那么,这种关系优劣在哪?首先,这是一种等级制的关系,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与人的关系,其优点是具有一种巨大的稳定社会与人的作用,缺点是扼杀人的创造力和思想。不过,有趣的是间接式的学艺者,反而不受限于“师父”的教条主义,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发挥了师承关系中的精髓部分,废弃了衰败的、陈旧的东西,有师承的影子又有自己的见解。最为可敬的是,不论是何等类型的师承关系,即便是成名后的弟子也绝不会隐藏师承的存在,相反,还会以各种形式嫁接嫡的关系。

  如元朝末年重要的画家王冕,后人为了夸大他的勤奋与无师自通的天赋,总是将他的童年说得悲苦兮兮,好像他的学问艺术都没有师承。其实王冕的老师有据可证的有两位:一是王艮,此人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他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另一是韩性,此人是当时的浙东理学家,元代之大儒。虽说王冕曾多次参加过科举考试不第,但他师从过两位哲学家,对他后来的绘画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

  通俗地讲,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而言,师承关系就是拜师学艺的过程。我们知道,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推广到各行各业。不过,由于师承关系能够给徒弟带来意想不到的,或是能够走捷径的上升作用,师承关系就凸显出世俗的关系。由此,攀枝式的师承关系也就云生雾罩起来。所以,拜前人、死人为师的有之,攀拜大家、名家为师的有之,甚至是假借名头编造师承关系。现实是,不论以何种形式的拜师法,目的都是佐证嫡近的关系。这是中国人最注重的关系学。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几位大师直抒己见,他们自勉不以人为师、不以吏为师,而是以自然为师,崇尚师法自然的科学态度。固然,这样的艺术观出自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但艺术启蒙还是先从以人为师开始的。

  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需要师承关系来维系,这是约定俗成的,甚至是不得不走的程序。同时,这种关系也非常恪守和特别重视绘画技法上的传承。其实,注重绘画技巧就是强调某种画派所具有的特点,对某种世代传承而积累起来的一套成功经验奉为真传,其余的都是旁门左道。这是中国传统画家性格中的实用基因。不过,让人费解的是某些高深的画家在传授绘画技艺时,他们往往又神乎其神,道出一种忘记技法不等于没有技法的玄理。

  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师徒之间的心领神会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明代首席大学士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通俗地说,这是将我们最常用的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谚语阐释其悟性,弦外之音就是要向有修养的、有思想深度的老师学艺。当然,在拜师的过程中,徒弟还要具备绘画天才,不然,徒弟出不来,师傅也没有面子。

  (作者为艺术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