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4-23 20:28
图:内地艺术家应天齐,以作品思考废墟文化,其背后作品为《砖魂》 /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废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它过往的证明。”在内地艺术家应天齐眼中,废墟并非只是一处被遗弃的建筑、人去楼空的断壁残垣,更是一个地方被遗忘的歷史。其个展“应天齐:废墟之问”正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行,以水印版画、混合媒介油画、录像投影和装置等媒介,留住废墟影像,促人反思。
作品捕捉歷史细节
应天齐为安徽芜湖人,一九四九年出生,素以作品展现对安徽歷史建筑遗迹的怀古情绪,表达对于居住环境变迁的思考。他将废墟的意象融入抽象或几何画面中,结合表层颜料质感与色彩的运用,再现歷史建筑的结构、碎片与砖瓦痕迹。今次主要展出其“西递村”和“世纪遗痕”系列作品。
对于城市而言,何谓废墟?或许有人会说,废墟是一座城市的伤口,而在应天齐的作品中,废墟是文明的符号,是一个时代的象徵。从山涧流过青石板路上的溪水、水中的徽派建筑倒影、考究的门框雕花、鲜有人踏足的古城角落,令他“碰撞”出了“西递村”系列。
“西递村的建筑属于徽派文化,废墟淹没在城镇当中,徜徉其中,目之所及,哪怕只是一个牌坊、一组废弃的桌椅,都与村庄一起歷经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既然是歷史,就分精华和糟粕。”至今,他依然清晰记忆,有一年他前往西递村,就看到了刻有贞洁烈女的牌坊,“废墟是过去留在今天的投影。”
歷史上的西递村,始建于宋代,毁于元朝,明代时復建,清朝后几经战火,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留存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在应天齐的“西递村”版画系列中,可见艺术家对歷史细节的捕捉——屋檐和雕花樑柱等构件,採用的是清代的砖头样式。
废墟连繫往昔未来
应天齐以版画描绘西递村一砖一瓦,只因水墨和版画,都是很中国的元素,“废墟保育,一定要快。一栋被人类遗忘的房屋,经年累月,就会被类似爬山虎这样的植物吞噬,再也找不回先前的模样。”正如“世纪遗痕”系列,他以抽象手法、从微观角度,採取板上混合媒介细腻呈现石砖之美,譬如其中一件作品《玄关》,“被毁掉的古城,变成了一片废墟,而废墟墙面上隐隐绰绰的斑驳,都是时间的痕迹。”
谈及审视废墟的态度,应天齐指出,香港提出的“保育”概念非常好:“保和育要互相结合,改造一座古城废墟,维持原本的街巷走势很重要,且根据遗迹留存保护能保护的地方,在原址基础上建造新建筑时可用废墟旧砖头。”逝者如斯,若不加以重视,废墟将不断消失,“废墟如同一条纽带,令到已分开的歷史和当今互相连繫,让我们明白来路、现况和未来。”
“应天齐:废墟之问”由即日起至八月二十七日,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徐展堂楼一楼展出,查询详情可电:二二四一五五○○。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