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4-26 09:29
随着短视频的火热东风,“抖音”平台趁势而起,在赚足了眼球与投资外,也不断收割着大量用户与观者的注意力和时间。在这一平台上,帅哥美女与网红景观并置,大千万物在虚拟和现实中徜徉。足不出户可知天下完事,离最为前卫的生活方式似乎只有一线之隔。
自安迪·沃霍尔以降,艺术与潮流的关系愈加紧密,那“十五分钟成为明星”的话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如今十五秒却已能成就一名酷酷的“网红”。但在其中,艺术家是否却难以再次成为安迪·沃霍尔?而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迈进,艺术是否又能跨越传统的生产与传播逻辑?
1964年后的第54个年头,安迪·沃霍尔那长达485分钟、只有一个镜头的无声电影更加鲜有问津。而当帝国大厦仍旧在纽约昼夜中静默无言时,大洋彼岸的中国,许多人正抱着他们的手机,在一片名为抖音的海洋中任由来自世界各处的视频信息浪花将自己淹没,不舍昼夜,甚至沉迷于此。
这是一个依托于技术算法的“音乐短视频社区产品”,机器学习用户的兴趣之后,会按一定频率推送相似的视频,但不会过多推送某一类视频引发用户审美疲劳。抖音还会人工精选一些优质内容,推送给粉丝,以及对相关标签感兴趣的用户。它的势头是如此得凶猛,在获得大量喜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精力杀手”的称号——一些用户本想在忙碌间隙打开抖音短暂休息,却不知不觉地在不停的上下滑动中度过了数个小时,幡然醒悟后,甚至不得不把这个软件忍痛删除。
而一些公众号名为《作为90后我为什么不刷抖音的文章》更是评论无数。抖音在获得负面批评的同时,也在侧面反映出其注意力怪兽的本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某种程度上,庄子写于《养生主》中的这一句话,正是描述这些当代涯鱼的最佳写照。至于养生?不存在的。
在几个月前,抖音的日均播放量就已经突破30亿,春节期间日活峰值一度超过6000万。与它在市场上的竞争者“快手”相比,业界普遍认为,如果说快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广场”,抖音更像是一个舞台,年轻人在这里创作、表演,并且在这里收获“崇拜”。从猫狗萌宠、网红餐厅,到俊男靓女和奇观美景,跳舞和游戏,甚至再到一个表情或动作,只需要“够有意思”,就可以获得上百万的点赞量,和“微网红”的身份认同。
十五秒,一个视频只需要十五秒。继微博等社交软件将人们的情绪、知识和观点浓缩为140字,“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为公众提供一颗颗知识胶囊后,短视频成为了这两年中一个日益增长的“风口”。曾经安迪·沃霍尔那十五分钟下的名人,已经和这两个字一起在时代中显得过于陈旧。从电视时代到数字时代,十五分钟变成了十五秒,名人变成了网红;而安迪·沃霍尔则如同他那些波普作品上的画面一般,被无限地解构、拼接与打碎,当下的人们甚至不再需要什么名言警句,仅凭屏幕中的几十秒钟,就足以被人崇拜与追随。更不要提那些跨越真实与虚假,足不出户看遍大千世界的美好幻想。
50 年前,沃霍尔的名言‘'Anyone can take a good picture.’',预见了当下时代对于图像的痴迷,图片视频被疯狂地复制传播,随后改变人们固有的生活系统,挖掘超级明星的“职位”则被沃霍尔赐予给了媒体。然而,他却没有预见到50年后传统媒体的衰落甚至不足以再捧起任何一名超级巨星;同时,以社交与传播等流量至上的平台也面临着更切实的问题: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浪费时间、内容同质、场景疏离......
而在另一方面,“艺术家”这一身份甚至也退位了。或许曾经并非每个人都对安迪·沃霍尔那过于浮夸和商业化的姿态完全认同,就如哪怕他身披着“伟大艺术家”的服饰,那485分钟的电影放映也在半个小时内人走茶凉。但是在如今的娱乐时代,那个曾经流行与前卫文化的弄潮儿,安迪·沃霍尔甚至都显得有些严肃了——没有人再想听长篇大论,也根本没有耐心。而即便最初的抖音是被贴上“潮”“酷”标签,最早的短视频也是被画画、设计、爱音乐的人所转发,但“艺术”,却仍然在某种程度上缺席其中。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抖音旅程后,我们或许会有些惊讶的发现:抖音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当属超写实画家冷军。在这一平台上,有多个用户上传了他们拍摄冷军本人或其作品的视频,并都已超过数十万的点赞量。这在意料之外,但或许也在情理之中——通过视频评论可以看到,冷军细腻的笔触、比相机还要“真实”的画面、专注的神情、厚实的眼镜以及六千万的作品价格,是吸引大量点赞的主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画面形象的“特别像”,是短视频平台用户仍最为看重与偏好的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一些“网红展览”或艺术景观也频频出现。
或是充满趣味性或“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当然,抖音上的艺术口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群构成、教育背景、快餐文化、视觉刺激,甚至是这种竖屏浏览的观看模式,都影响着观者在这一短视频平台的内容选择。但其中不可否认的是,媒介即信息,近十年来的数字发展深刻影响了艺术的创造与传播逻辑。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观者而言,网络的便捷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路径。我们可以把那些转瞬即逝或需要跨越时空的艺术作品存储在另一个媒介之中,并在信息与作品传播的同时如节点般无限地再次传输、编辑与再创。过去百年间的运行逻辑被部分撬动,艺术在传统层面的供应链、分配系统与货币化方案在十年中不断地被试图绕过与失效。
但在另一方面,即便视频赋予了人们直接观看或体验艺术创作及过程的机会,但艺术家们仍然只能依托观众上传视频来获取影响,而并非艺术家本人针对这一媒介直接进行创作。事实上,抖音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社交属性,甚至已经形成了社区圈群的文化壁垒。作为在无限传输中的节点,每一个观看、评论或转发的观者,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在抖音上,甚至有人光靠录下别人视频中的评论,同样可以收获数十万的点赞量。
当下,即便画廊或其它处于艺术家与外界中间位置的第三者的作用仍然深远——他们为艺术家扩大了阶层的影响力,以及寻找资源与艺术史定位。但随着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发展,“看门人”的作用在不断地被试图淡化——无论东西,与平台签约的网红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团队,用数个小时来完成一段十五秒到一分钟的视频;音乐家和视频博主既可以通过虚拟道具从粉丝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或是直接在网络中获得版权费用;社交媒体上的“大V”们获得广告赞助与植入;《卫报》和《纽约时报》等传统杂志也纷纷开启会员制收费......
然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其作为创作者的价值是否同样获得充分表达与彰显?抖音或许不是一个最佳解决方案,但在这个数字化生存时代,依托于时空中无限的游牧可能,艺术家是否应该、或是否能够以另一种更加具有精神气质、体面并有机的模式进行创作及生活?
属于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还未结束,属于当下的15秒钟已然开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