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04 15:45
“让传统手工艺回到当下生活——篮筐编织技艺应用作品展览”海报
导言:2018年9月28日到10月28日,“让传统手工艺回到当下生活——篮筐编织技艺应用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是一次汇聚国内四大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的“编织陈设”教学工作坊教学成果的作品展。该教学工作坊由覃大立授课,并分别在四大美院展开了为期四周的课程教学。
如何将传统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在当今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大家倡导呼吁守护传统的时候,覃大立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他探索“让传统篮筐编织融入当下生活”的可能性,以新思维及新模式探索、试验篮筐编织工艺传承与振兴的新路径。
借此展览之机,雅昌艺术网对话覃大立,听他详述本次展览的由来和“编织陈设”教学工作坊的课程理念与策略,以及将传统篮筐编织技艺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思路和看法。
国家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中国美院许江院长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本次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 中国美院副院长杭间观看了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不仅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同还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据展馆方统计数据节假日期间每天参观人次达五千人以上
本次展览还受到少儿教育机构的关注,纷纷组织少儿前来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少儿对本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兴趣,对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
雅昌艺术网:首先给我们谈谈有什么契机促成了这个展览呢?
覃大立:这个展览实际上是属于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艺术推广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国有或民营、单位或个人,都可以按申报条件申请基金资助。而这次展览是手工艺的其中一个支流——“篮筐编织艺术”应用到当下生活的一个推广项目,是作为我个人在全国4个艺术院校的教学成果的推广。一个教师在四个院校的教学成果的联展在全国还是首次。
这次展览的作品主要来自我在四大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之前我在清华美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包括在澳门都上过这些课,但还是比较早期的编织教学。而在本次展览中的四大艺术院校的教学作品比较成熟,所以展览的作品也很多,整个展览的反响也很好。
2号展厅: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成果
3号展厅: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成果
6号展厅: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成果
7号展厅:四川美术学院教学成果
8号展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成果
雅昌艺术网:能给我们解释一下本次展览的主题“归”吗? 意为“回归传统”?
覃大立:有这个意思,更重要的是回归到我们的初衷。我们的设计应该要回归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装饰而装饰,为了所谓的保护传统而保护传统。所以我们的课程重点也是回到制作和应用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让传统编织回归到当下生活。
(上)《峦岏》广州美术学院 (下)《洞态》中国美术学院
《大愚》广州美术学院
《北极熊》广州美术学院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想到用传统篮筐编织来与现代生活进行对话呢?
覃大立:现在大家都在谈传统的手工艺振兴,提倡工匠精神,但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当下生活本身,要和社会结合起来融入社会。实际上我们现在探讨怎么振兴传统手工艺,不能把它像熊猫一样扶持保护,像温室里面的花朵一样去保护,这是没有用的,最终目标还是让它回归自然。
《重峦》
《伶仃》
《溯洄》
关于如何振兴传统手工艺,我们提出了有三个核心理念。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振兴传统手工艺要以“自救为主、扶持为辅”。意思就是不能完全靠扶持,不能光靠放置在温室中保护起来而不思考如何使自身变强大,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自救才会真正地继承传统手工艺,并把它发扬光大。
第二点,是使用方式的设计。我们要设计适合当下生活方式的产品和符合现代人欣赏方式的艺术品。例如一个现代工业产品的洗菜篓子与传统的竹编洗菜篓子相比,在使用方式及性价比上都远远优越于传统的竹编篓子。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思维概念,比如说我们大家到旅游景点,有些人买一些洗菜的的竹编小篓子,并不是在按其原用的使用方式使用,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需求。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竹编篮筐现已不再作为洗菜功能的篓子来使用,而实际是变成了一个装饰品的挂件或陈列品来使用。原有的手工艺产品将其使用方式转换以后,便可以产生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将生产成本与销售价值对等,并还能创造利润,此行业才可继续延伸及发展壮大下去。
《化蝶·蚕生》
《尘缘》
《纤夫石》
第三点,传统的手工艺要融入当下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学习现代的营销方式和融入现代新技术、新观念。工业革命的产业化生产的核心是产业分工和产业化生产方式,通过机械化的生产,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对于人们的生活是非常有价值的,而我们手工艺怎么去跟它结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当手工艺成本过高的时候,普罗大众也就无法使用上了,而我们的目标是要满足艺术审美和市场需求,通过产业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所以,我们的课程策略是传承传统篮筐编织技法,本着格物致知不断实践的基本理念思想,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实践。融入现代新技术新观念,解构、重造与创新篮筐的使用方式与营销方式,同时以新的成形理念开拓新技艺、新结构、新功能与新空间,以新思维及新模式探索、试验篮筐编织工艺传承与振兴的新路径。也就是说创造一个新的成形、制造模式才是今天我们所追求的新的艺术形式。
《卷起的呼啸》
《川岛》
《归·云》
雅昌艺术网:您是更愿意把这些称为艺术还是产品呢?
覃大立:其实很难分清楚,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归》,也就是让手工艺回归到现代生活本身。我记得许江院长看展览的时候也说到这个问题,他就展览的主题定位做出了一个自己的看法,他说:“你这个应该叫“篮筐天地或篮筐编织艺术展”。”我也是比较赞同,我觉得可能艺术更多的是强调想象力、创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品与产品之间的界限渐渐地有所淡化,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艺术品与产品也不能直接分开。
首先作为产品也不能只有使用功能,也应并存审美、社会义务及思想传达。而就艺术品而言,作为今天的艺术品,我们要考虑到为社会、为生活服务。做艺术无外乎是两个方面:形式、内容。形式本身就应包含有内容,而其内容还要回到生活本身,对社会要有引导启迪及义务作用。
我不太赞赏仅仅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的艺术,为了功能而功能的产品。艺术走到今天,也越来越强调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对于技术来说要强调它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要有它的共性。像我们所做的这些东西,即传统的编织跟现代的技术所结合的产物,即使不懂艺术的人就凭直觉,也能感受到这是传统文化跟现代生活的一种结合。我认为这种结合也要结合得巧,我更希望的是从内部进行改造,比如我从编织本身延伸出来的一种创造和探索,以此应对当下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倡导以非常态视觉表达编织本体,强调装饰融入功能构建当中。所以我认为产品与艺术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的关系。
展馆现场图
8号展厅:由覃大立设计及指导的部分企业产品
6号展厅:篮筐编织工艺教授展板
2号展厅: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成果
雅昌艺术网: “编织陈设”工作坊分别在四大美术学院展开,您在不同美院授课,课程模式会不会有所不同?
覃大立:基本理念是一样,主题思想即探索“让传统篮筐编织融入当下生活”的可能性,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比如一开始在中国美院授课,我面对的是纯纤维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及部分老师,不需要考虑到把编织延伸到空间的概念。
而在广美则是2015年的陈设专业毕业设计作品,根据专业特点,我们也是第一次将编织融于现代建筑真实空间及语境中做课程试验,载体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其作空间装饰设计。此项目由我主设计,带领八名学生和2名青年教师一起完成。这个项目实际上挺冒险的,当时学生们都有些害怕,他们都没做过多曲面扭动的大型竹编空间装饰,我们一直在碰到问题,又一直不断解决问题,仅设计制作编织就用了两个月。终于经过不懈努,最终完成了我最初的这个“大胆的想法”,而这种制作技法也是首创的。
接下来四川美院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有不同的要求及不同的载体,同时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我们也会提出新的要求,通过不断实践都一一给以克服,课程都圆满完成。
广州美术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现场图
雅昌艺术网: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藤条、木皮、竹、柳等作为自然编织材料,材料的特质给作品的维护带来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您怎么看这个情况呢?
覃大立:实际上我们是以一种新形势、新模式去制作,如果我们要保证不犯任何错误,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事都不做,要是保险一点,就是去做那些人家做过的事情。我们去做一件带有实验性事情的时候,就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失败。只有在不断失败后不断总结才会有真正的成功。
就材料的维护而言,藤条、木皮、竹、柳等这种自然材料放在室外的确有太多的技术问题还没解决,目前还是一个世界难题。现在来说最好是放在室内,室内有现代技术使其保持长久不变,例如防霉处理、防潮处理、保护处理等等。当时在广美孵化基地也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大型编织空间实验,时间紧迫任务很急,又因为材料商出现了一定的疏忽,导致我们前期进行的防霉处理出现了差错,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交接的竹编部分出现了一些发霉的状况。如果这点得到完善的话,情况也一定会好一些。总之实验肯定都会有失败的过程,只有通过失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才可以取得成功。
《栖影》
《记忆·痕迹》
《稚》
雅昌艺术网:您在指导学生创作时候会鼓励他们融入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吗?
覃大立:我指导学生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去学习前人的东西,通过技术层面去摸索,去理解别人的思想,同时,还要多去看,多去动手去体验。
还有我们在理解知识的时候不要仅仅只是书面的阅读。实践的时候最好先看一下这方面的书籍,了解一下大概的东西,再去体验。你要了解前人做过了什么,怎么做到的,让前人的研究成为你的一种潜意识的认识,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去延伸,这样才能悟到关键的知识。我们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同时也要借助前人的肩膀看得更远。
我也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单凭逻辑推理去解析艺术家的思维,逻辑对于艺术家而言往往只是起到协助作用,更多是凭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并不全是直觉,实际上它还囊括了你的经历和知识面。
《随·行》
《喵》
《浮光》《挠》
雅昌艺术网:您在课堂中和学生的关系是如何的?如何指导他们进行创作?
覃大立:课程中,我们会一起研究、探讨。我鼓励他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大胆地去实践。因为我们的课程一般只有四周时间,在这四周时间中,如果学生既要学习篮筐艺术创作思维、制作技术,还要负责造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的课程核心还是教他们制作工艺,鼓励他们以真诚的学习态度通过制作去体悟篮筐编织文化的一种表现方法和思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手工课程学会融会贯通。
在课程中,一些大型的空间创作,基本上都是我进行设计,然后学生协助创作及进行制作。还有一些作品,是学生向我表明他们的想法,然后我再按照篮筐编织基本造型的本体语言来将他们的想法进一步地完善设计部分。我和学生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虽然进行制作模式的探索很辛苦,但当真正把作品完成以后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他们都很有成就感。每次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都会写大量的感言,其中一个国美的学生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建造的难处在于不确定做出来是否会成功,编织亦如此,在矛盾中诞生曼妙。当生疏的动作开始流转着,当细嫩的手上浮现出薄薄的茧,就这些?我们依然全力以赴,去勇敢正视着自己对于自然的发现,编织出自己期盼的幸福。”
作者:张术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