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现代桃花源”式的静美家园
文/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欣赏中国画往往是通过阅读画面上的诗书画印这个途径来完成,欣赏者不仅能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味作品,还能通过画面的诗书画印来了解画家的品行和素养。中国画这种诗书画印一体的形式,往往画上着墨不多,却通过以诗、印来补全画面。今天还采用这种艺术形式的画家不在少数,但大多数的画多采用高度概括、语言凝结的传统诗词,这对成长于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很多人看不懂这些古体诗词,无法深度走进绘画情境。但林容生常在画作中即兴题写一些简短的现代诗歌(或流行歌词),既在形式上增添了美感,又让人读起来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意义是,他将传统绘画由精英文化牵引向大众文化。一般来说,诗、书、画、印是高雅之事,林容生所做的即是让大众看懂、读懂中国绘画,其中蕴含的文思与诗性又强调了画面的意境美感,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样式,这是林容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林容生 《贵州安顺写生之七》 纸本水墨设色 42×55.5cm 2017年
林容生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通,承续了文人对于诗境、格调、雅致、品位的追求,同时采用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尽管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绘画本身与形式语言之间的相互协调。这需要画家具备独特的经历、修养和认识,并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林容生 《春月》 纸本重彩 63.5×67.5cm 2015年
物象元素的符号化是传统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并由此与大众的审美理解拉开了距离。实际上,林容生的绘画更具传统文人画的符号化特征,例如,那些藏匿在远山中的像“火柴头”一般的树木,是一种非常程式化和符号化的表现手法。但林容生所营造的空间感受却极具当代性,相比古代绘画中完全消遣式的游览观光,他更喜欢南方静美的山水园林,因此营造出了一种“现代桃花源”式的美景佳境,以此表达他对美好家园的顾念与眷恋。
林容生 《十渡写生之一》 纸本水墨设色 42×53cm 2017年
众所周知,在画作上题字需要画家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而林容生恰恰是一位非常强调书法的画家,也正因此使得其绘画中的符号化特征更加成立。因为符号化的前提是书写性,所以在他的画作中,每一个单体的笔墨——山峦、怪石、屋舍、树木、丛草,皆可品鉴和玩味。另外,林容生在青年时曾篆刻过一千多方印章,在制印领域下足了功夫。刻印考量的是对空间布局的掌控,这些刻苦的训练折射到林容生的绘画中,使得许多局部的空间布局既让人感到自由自在,又别有一番独到的韵味。
林容生 《妙有》 印面尺寸1.4×2.3cm 印高5.9cm 边款:丙子秋月、容生制 1996年
林容生 《青山独归》 2.4×2.4cm 2017年
林容生的早期创作是工笔重彩,后来慢慢演化出写意作品,并且做到了在工笔与写意之间的自由切换。种种特征合为一体、相互打通之后,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林家样”:首先,他在画作上题写的现代白话诗,不仅让观者的阅读更加轻松直接,而且相比古诗词更容易让现代人有所触动;其次,尽管他的形式语言非常符号化,但因其强调真实的空间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可以给人亲切的走入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林容生将传统的文人画转化为“白话版”,与其诗歌一样,文人画的图式变为“白话版”的图式,而且绘画中的某些局部又比传统文人画走得更远、更深、更“符号化”。当“白话版”的图式与现代的艺术语言结合之时,就会让意象更加靠近抽象,即使传递给观者的是一些非常陌生的局部形象,人们也可以在真实的空间中,通过联想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之一一对应,从而在视觉感受上充满了游戏感和趣味性。
林容生 书法作品
但林容生在作品中表现的趣味性又与古人不同,古人更强调意象化的延伸与变幻,常塑造出一种俯瞰的、游观式的空间,而林容生则是以焦点透视的平视视角,给予人们的感觉是站在真实的空间中环顾四周。正如他的代表作品“三坊七巷”系列,会让人真实地感受到就是站在街巷的某个角落,尽管房屋、街道的透视有所变形,也仍贴合日常的观察角度,由此带给人们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视觉体验。
林容生 绘画作品题识
所以从艺术传播的角度来讲,传统文人画在当今如何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和欣赏,林容生在创作中所做的“转译”工作——让文人画变得可爱和亲近,变得可以让更多人懂得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林容生《微风》 纸本重彩 65×65cm 2010年
林容生常外出写生,且喜欢从不同景观中汲取新的营养,所绘作品尽管在图式构成和物象选择上有所差异,但画面的整体风格和情境始终一致,即是观察方式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一个画家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方式是第一位的,有怎样的认识就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包括其画面语言组成的一切,都是从他的世界观中慢慢生发出来,经过自然的演化而成。正如中国绘画中通过意象化表达的种种事物,它们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心眼观察的方式,所以临摹古人的绘画,不仅是笔墨技法上的训练,更是观察方式的培养。
林容生 《西藏写生之二》 纸本水墨设色 39×53cm 2017年
从林容生的创作来看,绘画语言承袭的是写意传统,但其心眼观察方式却是现代画家的视角,他所表现的物象与这个时代有着密切关联,从中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例如“三坊七巷”系列作品,既寄予了林容生回望儿时记忆的朴素思想,也包含了对现代城市发展引起了传统文化区域惨遭破坏的思考。所以他在画面中强调了建筑的形象,甚至是以特写的方式展现了在梦境中留存的画面,让人感到似乎是熟悉的却又十分陌生,这便是林容生作品背后隐藏的深意。
林容生 《吴哥窟写生之四》 纸本水墨设色 42×53cm 2017年
林容生的工笔绘画以勾线填色为主,哪怕墨稿也是少皴,这与其早期的创作经历有直接联系。宋代之前的绘画都是空勾无皴,所以林容生的绘画语言是朝向更古的艺术靠拢,使得画面中的造型更加简洁,也更具意象化和装饰性。而且在绘画中也体现了他在大局观中强调的小节奏,如在色彩的运用上,并非根据物象具体的形状铺染色彩,而是以统一的块面来表现时追求交叉色块之间的撞色与破色渗透,借助由此产生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来缓解并调和色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形成了统领全作的、或冷或暖的主色调。既让画面的感觉十分整体,又让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给观者带来了多样的视觉感受,就与既需要秩序也需要意外的日常生活中一样多彩多姿,由此看出林容生的创作是既来源于生活的提炼,又对应着生活的规律。
林容生 《厦门鼓浪屿写生之三》 纸本水墨设色 42×55.5cm 2017年
艺术家林容生
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林容生 《奉化溪口写生之十九》 纸本水墨设色 42×53cm 2017年
林容生 《飘着茶香的山谷》 纸本水墨设色 136×68cm 2017年
林容生 《河边的村庄》 纸本水墨设色 136×68cm 2017年
林容生 《每天的故事》 纸本水墨设色 180×96cm 2017年
林容生 《无题》 纸本水墨设色 68×68cm 2017年
林容生 《枫树坪》 纸本水墨设色 136×68cm 2017年
林容生 《每一条路》 纸本水墨设色 180×96cm 2017年
林容生 《村头那些树》 纸本水墨设色 136×68cm 2017年
林容生 《南国的风》 纸本水墨设色 136×68cm 2015年
林容生 《远处的山神态自若》 纸本水墨设色 136×68cm 2015年
林容生 《夜寂寂》 纸本水墨设色 45×68cm 2015年
林容生 《山居图》 纸本水墨设色 68×68cm 2015年
作者:王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