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绘本中的艺术美,你发现了吗?(上)


欧美国家的优秀绘本不仅仅追求画面的“漂亮、可爱、萌”,同时在很多方面从“现代艺术”中吸取养分,再通过绘本的创作,把“现代艺术”的许多美学与创意反哺社会,传递给青少年。因此在欧美国家,孩子们审美、设计、动手的能力普遍很强。下面我们就以图像为例,分享绘本中的美学创意。


向古典主义致敬的绘本,最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们的绘画功底。如桑亚·达若夫斯基(Sonja Danowski)的《小夜猫》,传递了欧洲传统的美学精神。画家对树叶、大提琴等细节的描绘,非常细腻写实。构图的层次也严谨遵循焦点透视法则,表现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桑亚·达若夫斯基 《小夜猫》


这个画面不禁让人联想起西班牙大画家委拉斯开兹的画作《卡洛斯王子》,金黄的头发、红扑扑的脸庞、胖乎乎的小手……这位王子仿佛穿越了400年时光,来到了绘本《小夜猫》之中。


委拉斯开兹 《卡洛斯王子》


“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分水岭,是19世纪照相机的出现与普及。照相机所呈现的画面无比真实,让欧洲的艺术家们感到了“写实恐慌”,人类的手绘图画如何胜得过照相机呢?

 

从印象派之后,画家们都在思考,绘画可能更应该忠于个人感受,而非与客观保持一致。他们不再执着于描摹现实的图像,转而着迷于表现主观的想象,包括造型、轮廓与色彩……于是,全新的艺术观念就此诞生。

 

凡·高 《麦田》


后印象派大画家凡·高与高更,都爱任性地使用色彩,色彩只服务于他们的感觉,而不是对自然景色的呈现。一些绘本画家也受此启发,比如斯特拉·德莱斯(Stella Dreis)的《格林童话之旅》,她根本不考虑大自然中森林、树木是什么颜色。前一个画面,她要讲述谜团与惊险,森林可以是阴冷的黄与绿;后一个画面,她想表达欢乐与喜悦,森林就变成鲜明的红与紫。她完全根据故事的气氛与自己的心情去涂抹,画面中的人物面目不清,只勾勒一个轮廓,不像传统绘画那样描写太多细节。

 

斯特拉·德莱斯 《格林童话之旅》


她在创作时,运用综合材料、水和颜料,产生类似水墨晕染与版画拓印所呈现的随机线条与肌理,她甚至要用吹风机来烘干画纸,以控制颜料的洇散。这比严谨手绘轮廓更有出人意料的美学效果。


斯特拉·德莱斯


另外一些绘本画家则从“立体主义”那里得到启发,用各种几何线条表现事物的轮廓,甚至废除透视空间,把立体要素全部转化为平面,犹如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它没有三维空间,只是二维平面。

 

卡特琳·斯坦格尔(Katrin Stangl)的《图卢兹的强盗们》就是如此,绘本里的图像全是二维平面的,没有立体透视。那个被绑住的人与交出的钱袋,那些强盗们的腿和靴子、棒子和刀,花草和动物,都变成了有趣的扁平面。


卡特琳·斯坦格尔 《图卢兹的强盗们》


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认为:梦境、幻想等潜意识领域才是最真实的精神领域,不受支配地异想天开,是他们创作时最珍贵的素材。

 

托本·库曼(Torben Kuhlmann)的绘本《鼹鼠小镇》就犹如梦境,从微小中呈现宏大。那些齿轮的迷宫或许只是一个钟表的内部构造,被“放大”到如此诡异的程度后,与小小的鼹鼠、孤单的矿灯形成强烈的对比美学,对读者来说,画面气氛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托本·库曼 《鼹鼠小镇》


另外一些绘本的思路正好相反,将宏大的场景“微缩”于咫尺之中,就如蕾娜·普弗吕格(Lena Pflüger)的《欢迎来到伍尔弗顿的家》。故事的画面极其恢宏,艺术家的幻想也非常跳跃,城市可以建在树干上,气球居然长在树枝上。可能是画家在做梦时,梦到这样一个场景,赶紧记录下来,成为绘本创作的奇妙素材。

 

蕾娜·普弗吕格 《欢迎来到伍尔弗顿的家》


更奇妙的是,有些绘本竟然还可以时小时大地任性穿越。刘易斯·卡罗尔(CarrollL.)的《爱丽丝梦游》里,爱丽丝开始很小很小,她努力攀爬楼梯,才进入这个纸折的大船。这种匪夷所思的大小变化,已经完全跳出我们的常规思维。


刘易斯·卡罗尔 《爱丽丝梦游》


“现代艺术”中有一个流派叫作行动绘画,美国艺术家波洛克是其代表人物,他在创作中会用一系列迅速的行动,在纸上留下纵横交错的线条,那些线条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着艺术家创作时的即兴运动。

 

画面虽然是静态的,却可以表现出动态,德国绘本画家约纳斯·劳斯特吕尔(Jonas Lauströer)显然也深谙此道。在《野兔和刺猬》中,他在描绘兔子奔跑的动感时,辅以很多随机的线条痕迹,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野兔令人无法企及的速度,甚至还可以想象画家在创作时眉飞色舞挥洒的样子。

 

约纳斯·劳斯特吕尔 《野兔和刺猬》


画面甚至还有双重运动的流线,如第一只兔子的耳朵、后腿、屁股之后,明显还有一条虚线的轮廓,很像我们用相机拍摄运动的物体,曝光太慢造成的虚焦。兔子们之所以好像要从画面中蹦出来,就是因为这些行动线条的存在,一道一道犹如穿越的涟漪。


内容选自《幼儿美术》2018年第5期

作者:曾孜荣

《绘本中的艺术美》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或下方链接,了解更多内容



扫码关注更多信息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