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鸣谷应——张仃同道艺术作品展”后记

  今天,国家大剧院向北延伸的水下长廊,让我们恍若穿越时光隧道,重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光华路。

  那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美术学院)所在的光华路,是艺术界引领现代思潮的重镇。以七九年的首都机场壁画复兴运动为标志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倡导了文艺创作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新时代。那一时期,工艺美院关于“形式美”,关于“艺术中的形式与内容”,关于“艺术的民族化、现代化”,关于“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等学术议题的争论,搅动了画界的一潭池水,让学术界陷入深深地反思。中央工艺美院近三十年的学术能量在改革开放这一时刻整体喷发,形成了艺术上追寻“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和学风。这一开放式学术主张的特点是不立牌子,不设门派。它鼓励和包容每一个艺术家的自由个性发展。主张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去抓住艺术自身的规律性演变,从而形成尊重民族性、传统力量的艺术气质,以积极、包容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艺术现象,重视发扬民间艺术的活力及表现手法,以此来述说中国自己的历史真实,表现现代中国的审美价值观。这一主张既有别于徐悲鸿先生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亦不同于刘海栗先生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今天我们姑且称之为“为生活而艺术”的学术主张。这里的“生活”是指整体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和自然生态。这一主张将满足艺术跨越不同社会层面的功能需求,同时亦可规避将艺术活动简单化、概念化、庸俗化、同一化的现象,也避免将艺术过于小众化、圈子化,从而陷入孤芳自赏的可能。这一主张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一大批为艺术精神而甘于寂寞、被边缘的艺术殉道者的坚守。这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张仃先生。

  张仃先生的人生让我等后辈感佩不已。他成长在血雨腥风民族救亡的时代,为自由、理想投身革命,奔赴延安;新中国建立,他投身共和国形象设计工作;五十年代,他与李可染、罗铭先生一起倡导水墨写生运动,探索中国画的改良之路;六十年代,他透过弥合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方法,尝试水墨画现代化的道路;七十年代,他潜心焦墨艺术实践,领导了中国壁画复兴运动;八十年代,他卸去行政职务,全身心投身焦墨艺术大型创作。九十年代,他归隐山林,成为当代中国最沉着、冷静的艺术家。近二十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在热闹与喧嚣中归隐,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意志!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激荡中勇于反思的精神,前有王国维为思想独立和自由而弃世抱节,今天则有归隐山林的张仃先生,远离城市和物质生活的诱惑,在更深的层面,静观、反思现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零九年,为国家大剧院“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名家邀请展”,我们曾去拜访张先生。在一片苍翠青山之中,先生如一池深不可测的潭水。平日先生寡言少语,那次为我们竟侃侃而谈一个半小时,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最后谈到对当代中国水墨画似有危机的看法,他胸有成竹地说“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中国画永远不会有危机”,声调平和而坚定。先生的断言,今日已然有了回响。先生对文化发展的理想,在他远行周年以后,引来越来越多的共鸣,其影响早已超越一座学院,一方地域。今天,在宏大、包容、烂漫的大剧院内,来自各方、不同年龄的从艺者又同先生重聚游艺。归隐并不能让我们淡忘张仃先生的音容,大剧院的《山鸣谷应》即是明证,同道们将与先生一起坦荡前行!

​2011年2月25日于京城

作者:袁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