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普安,又名朴庵,浦安,祖上为北京燕山人氏,数辈前徙居安阳。他成长生活于斯,自幼喜画,在不断的前行中遍摩古今精髓,对各类作品的模仿也渐具神韵。时至今日,看到他多年前临摹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形神兼备,严谨扎实的造型功力,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个没有美院教育背景的自成之才。
普安画虎,一是虎本身的形态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二是因为老虎在中华文明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华文明对虎的图腾崇拜可以追述到黄帝氏族部落时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殷商出土的青铜器的都出现了与虎的形象极为相似的兽面。汉代已把虎视为百兽之王,汉画中虎的形象俯拾皆是,而且许多都已具有了 “神性”特征。诸如食鬼驱邪图中的虎、汉墓门画中的虎、翼虎穷奇、人面虎陆吾、九头虎开明兽,以及“四灵”之一的白虎,等等。它们既能吞食鬼魅,威慑敌害,守卫天门地户;又能庇佑人神,赐福示瑞,更可以乘载升仙。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就写道:“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由此看来,虎从那时起就已逐渐成为受民众喜爱的保护神。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自称虎的后裔。而在汉民族中,虎始终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领受着绵延千载的膜拜。
大概是天缘巧合,堪称国内考古中发现的最早的老虎形象,正是在1987年,距安阳不远的濮阳西水坡发掘出土的,那是一双伴于先民遗骨东西两侧的蚌塑龙虎,距今已有6000余年。
其地、其人、其生、其性,似乎都在冥冥中将刘普安的艺术生命和虎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他的生命状态毫无保留地托虎形而呈现,笔下的老虎也就因此有了曾经沧海的情态,全无半点圈养宠物般的柔弱。它们威而不凶,勇而不霸,眼神蕴悲悯之色,姿态尽雄强之美。踱步、长啸、奋扑、腾越,展现的皆是画家在人世中历练出的真性,也许正是历尽沧桑,方换来这虎骨中难得的笑傲豪气!
细品之间,忽觉这已不是色彩斑斓的大虫,他们已然幻化成一个个独步旷野山林的寂寞高士,他们体内蕴涵的是一股源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从容自在!自在,也正是普安的真性情。
如今,籍有识之士慧眼,这只孤傲的兽王,终于步出安阳奥缶庐,暂别那个中国文化史无法绕开的古城,来到了北京这个永远属于王者的都市,让我们屏息静听,等待那即将到来一声长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