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2021年元旦,应天齐先生的又一个美术馆——“应天齐美术馆”在他的出生地安徽芜湖市的“芜湖古城”开馆,该馆完全不同于大家已经熟悉有二十余年历史的“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该馆全新展示陈列了包含架上材料油画、影像、装置等新艺术样式的作品,是一个当代艺术馆,展现了应天齐先生长达十四年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想成果整体化的艺术呈现,是面对历史遗迹遭遇现代化境遇的人文思考的观念表达,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的阶段性作品展示,是艺术家对家乡情感的安放,是对芜湖的父老乡亲交出的一份满含深情的答卷。
穿越时空,当我们把今天座落在黄山脚下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和刚刚开馆的“芜湖古城应天齐美术馆”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二个馆虽然都是应天齐先生的作品陈列馆,也都是和应天齐先生长达近四十年创作发生关联,但却风格各异,千差万别,内容完全不同,若仔细品味,却又完全感受到艺术家植根于乡土、乡情,血脉相连的眷眷深情,这种差异性和关联性体现了应天齐先生非凡的创造力和不断否定自己勇敢前行的无畏精神。应天齐数十年关注本土资源转换为当代艺术表达的努力,已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特别个案引起广泛关注,成就裴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生为此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应天齐的的确确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中国的现实作为创作的资源,而同时又创造出当代艺术的当代内容、文化中的当代属性,我觉得应天齐在这方面的关切体现出非常的深度,是一种具有非常深度的精神关切。而且同时也找到了跨越传统、媒材和语言的表达方法。”。那么,应天齐先生是如何推进自己的艺术探索?其勇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核心动力何在?让我们一起从下面的视频中,从应天齐自述中、从众人的评述中去寻找答案吧。
芜湖“应天齐美术馆”馆名,由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亲笔题写。
西递村“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
“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馆名,由著名版画家古元先生亲笔题写
电视台解说:
2015年11月27日,第四届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8号馆拉开序幕,我们的记者在获知当代艺术家应天齐,携最新作品长安街系列参展的消息后,慕名而至在展会现场,我们见到了素有版画艺术拓荒者之称的应天齐他的新作长安街系列,是继世纪遗痕和砖问之后,首次亮相,在解读这些新作品的同时,我们和他进行了一场有关砖问的探寻,风云人物,风云再现之《砖问》正在播出。
长安街系列细节展示
2012年应天齐在意大利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个展
2014年应天齐在他的家乡芜湖发起“遗存·再生应天齐艺术计划"——“万人捡砖”行为艺术
电视台解说:
应天齐新作长安街系列,以故宫的红墙为基色,以黄金铸就的画面肌理,给人强烈炫目的视觉张力,与之前的作品在用材和风格上,有明显的改变,这是应天齐以艺术家敏锐的视角切入,中国当下社会现实,通过抽象的绘画,记录社会发展的深度。
参观观众:
看起来很立体感,但是一般人就很难去理解就对了,他是艺术上一朵新花。
参观群众:
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在古朴当中又体现了现代这种尊贵。
应天齐:
材料绘画就是,把实际现存的材料直接用到画面上去这就是材料绘画的一个特点,材料绘画基于西方的油画之后,一个后现代的,一个比较前卫的一种绘画,它主要以材质本身来作为它的绘画语言。
应天齐:
我想这个,黄金的使用和这种红色的使用,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我们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之间的一个关系,我想这个关系每时每刻,存在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我只是想把这个现实,通过我的一个抽象的绘画把它记录下来。
电视台解说:
面对当下,应天齐通过自己多样的艺术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切入社会现场,所以他的作品除了新颖之外,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应天齐:
我想这就是一个现场的转换,这是一个艺术创作,就是从社会现实的现场怎么换转到美术馆,那么这些砖头已经保存下来了,它的意义在哪里,它将作为什么用,这是我要问的,另外我要问,我们这个砖头所包含的,我们中国的这么几千年的历史,社会在高速前进的时候,我们要不要思考,我们要不要回望,这都是我要问的问题,我们的遗存是不是就是原封原样的保存在那儿,还是它需要得到新的更新,那么这些问题我觉得都不是,任何人可以简单做出回答的。
应天齐:
因为我们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生存空间,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世界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中国今天已经成了,全世界一个举重若轻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甚至影响到全球的经济,这个格局远不是我们,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于我们回溯到300年的清代,可以回答的问题。
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现场
电视台解说:
应天齐觉得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有义务通过作品,去警醒社会,理清这些问题,应天齐的个人画作,不同于传统思维的艺术创作,他身体力行的参与当下的生活,介入社会现实。
应天齐:
当代艺术家要选择更多的方式,比方说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这些艺术已经全部进入我的艺术空间了,我的艺术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去呈现的,是密切地以我的艺术观念,来和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发生着一种链接,比方说我一直走到废墟当中去捡砖头,我不只一次地去捡,第一次我是在2012年,为了威尼斯双年展,我一个人进古城捡了一堆砖头,然后把它磨成粉,做成一个巨大的西递村的古砖。
2012年4月,第一次在芜湖古城捡砖
应天齐:
第二次我就率领着一万名市民,进去捡这个砖,这个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和当下生活发生密切关系。
2014年9月,第二次捡砖,发起“万人捡砖”活动
电视台解说:
应天齐将近千只装有古砖的木箱,原样搬至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主展厅,创造了长11米宽7米的大型装置作品——《砖问》,这些木箱庄严而肃穆地静卧在展场中间,这是应天齐和民众共同完成的一个作品。
2015年《砖问》北金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应天齐:
这是一个装满了古城老百姓捡的砖头的箱子,将近一千只箱子垒在展厅中间,你说重要不重要?原来是放在古城的废墟里,我把它放在庄严的美术馆里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的民众我们的人民,他们的心声,而不是我一个艺术家的声音,他们捡的砖头的价值何在?他们签了名的这个文物价值何在?我不仅用木头箱放在里面,我还做了很多玻璃箱,把他们签名砖放在里面,这是对民众声音的一种尊重!我不是把民众作为我完成作品的一个工具,而是把他作为我完成我作品的主体,这是一个相当前卫的概念。
电视台解说:
应天齐选择了砖作为载体,代表着家乡安徽芜湖在发问,叩问的是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的问题。
古城民众在古砖上签名
应天齐先生在古砖上签名
应天齐:
我在30年前,就开始做西递村版画,那是一座房子,之后在2000年中期,我转向去表现一个墙面,然后我最后做到一块砖头,实际上我是把一个建筑,一个遗存的建筑,像一个手术医生一样的,去进行解剖,把它不断解构解剖,然后通过这个解剖和解构,直细微到一块砖头,因为我发现你越微观的时候,它越宏观。
2015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
电视台解说:
在砖问的展场上,有一组名为消失的故事的视频,是应天齐在芜湖古城内拍摄的,该视频记录的是古城内四座建筑,在阳光下消失的景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消失的故事》
应天齐:
这些房子是古城的31公顷里面,保存下来仅存的53栋房子,这53栋房子在31公顷里面,只占了3公顷地都不到,也就是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房子,现在已经把门封死了,因为它要保存,但是古城已经将近10年,这个废墟在那儿!
付志强(万科总策划师):
一个艺术家他专注,这个现在我们当代的很严重的,就是把这个原来传统的东西给摧毁了,给拆掉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有他的一个呼吁,就是大家要尊重原来的东西,那么尊重原来的废墟,就是拆掉的东西,拆掉的东西用一种比较简单的元素,就用砖来表达,那么砖是一种最基本的建筑的元素,那么通过这个砖大家就知道,这个砖是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很多的东西,简单的拆掉了变成一个垃圾了。
付志强(万科总策划师)展览现场接受采访
王林(著名艺术批评家):
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整体艺术的这种特点,每一件作品,包括装置影像绘画,很多的这个东西其实它构成了一种氛围。
王林(著名艺术批评家)展览现场接受采访
电视台解说:
应天齐一直在践行,《遗存·再生计划》想要在城市化与历史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共存的平衡,但个人力量是单薄的,他只能用行为艺术去警醒社会保护遗存,保护因城市建设而失去的历史文化。
应天齐:
如果我看到50年后的情景的话,我甚至可以说:芜湖古城就作为这样保留下来,就成为古罗马的废墟了,因为整个中国全部变成城市化了,一片废墟都没有,芜湖还保留了一个废墟,在城市化进程里面的一个活化石,你想想将来它的旅游价值有多大。
电视台解说:
应天齐的 “问” 还在继续,因为砖还在等待和询问它们的最终归宿,应天齐不知道它们将归往何处,只是他觉得有一种力量有一种责任,驱使他去实现:“遗存再生”。
应天齐:
整个历史发展绝对不可能按照,每一个人的个人的意志去进行转移的,它是一个集体的一个东西,社会如何发展未来将怎样,我不是预言家,但是我知道我们无论如何发展,我们无论如何前进,我们不要忘记了过去,我相信只要人类存在,这个命题永远存在,我们从哪儿出发的,现在我们走到哪儿了,我们将有可能走到哪儿,那么我做的事情,就是向社会提出了这三个问题。所以很多人说,我是一个接地气的艺术家,把我的真实感受用我的作品显现出来,用它去打动别人,我不需要给出这个答案的,这个答案自在你们心中,这就是我的:“砖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