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二十四品新解】之含蓄,以艺术点亮人们心灵的盲区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

真宰:《庄子·齐物论》中有“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天地万物的运行背后的无不存在有一定的联系和原因,故曰“是有真宰”,“真宰”弥纶于万物,若隐若现,故曰“与之沉浮”。

巴黎繁华的街头有一个盲人乞丐,他在自己的摊位前树立着一个乞讨的牌子“我的眼睛瞎了,求好心施舍。”路过者甚多而施者了了,一位好心的诗人将牌子改为“春天到了,我却什么都看不见。”乞讨的收获便神奇的变多了。

人类的悲欢并不直接相通,个体的不幸并不总能引起他人的同情,所以开始时施舍者很少。但诗人修改后的话却能够使人产生代入感,想到春天的种种美景,想到如果自己眼盲而看不到该是多么悲哀、何等无助……从而产生一种深刻而具体的同理心。所以诗人通过“春天”这一美好意象,通过“美景”与“看不见”的对比,将路人与乞丐拉到了同一场景之中,使似乎本无联系的二者产生了联系(或者说使本来隐藏的联系显现了出来),诗人没有直白浅露地表达乞丐的不幸和目的,但却产生了更大的艺术和实际效果。

诗人之所以能够看到这种联系,是因为这些联系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存在又可能隐藏在层层表相甚至真相之后,其若隐若现的程度随个体不同的认识水平沉浮变化,此即为“与之沉浮”。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于似无联系处看到关联,于表相之后看到真相,进而为人们展现更高层面的认识和意境。就像诗人虽然并未解决乞丐的眼盲,却照亮了人们心灵的盲区。

渌(lù):通漉,过滤。《陶渊明传》记有“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特有的创造,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然“书不尽言,言难尽意。”内心所想不一定能用文字或语言准确充分的表达出来,就像漉酒似尽而实不尽,此时便要借助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来理解言外之意。此即“如渌满酒”

如果说“如渌满酒”讲的是不得不含蓄,“花时反秋”讲的则是人们主动追求含蓄的效果,宋邵雍有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万事皆以有度为佳,这个道理在艺术表达上同样是成立的,表达太直白浅露,便经不起玩味,这看起来似乎是技巧上的欠缺,实际上体现着作者精神境界和学识积累的不够丰厚。艺术上的含蓄讲究引而不发,含而不露,似闭不闭,欲开未开,就像花开时遇到秋寒之气,曲折蕴积,余韵无穷,此即“花时反秋”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绮丽是想象力与精神、技法、外形和工具的结合

「二十四品新解」世界是真实的,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却往往是含蓄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