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开幕

2023-12-10 21:08

12月7日至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画学研究所承办的“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活动包括“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文献展”和“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两部分。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史论家任道斌,南京博物院教授、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著名书画鉴定家余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家鲁力,天津博物馆原副馆长李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华宁,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研究馆员王中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主任吴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林海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封治国,刘九庵先生家属刘凯、刘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参会的专家学者等出席活动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主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5b26e36d3891ba5647e6eb2490804ba5.jpg

开幕式嘉宾合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f8b46626fedec0e699e4cd3916001d80.jpg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致辞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指出,刘九庵先生的鉴定研究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美术史框架的系统把握和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重要画派、代表画家主流风格以及非主流特点烂熟于心的基础之上,从历代书画发展渊源、流变框架的宏观处着眼,从具体书画笔墨风格,乃至署款、印章的细微处着力,在把握总体的格局下关照细节。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实践经验的归纳与理性提升,为古书画鉴定学科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刘九庵先生一生以提携后人为己任,他不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为故宫博物院培养中青年人才,还频繁赶赴全国各地授课,为全国的文博系统培养人才。“昭昭鉴书画,谦谦待世人。”刘九庵先生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都为行业树立了楷模,刘先生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但他留下的学术资源和风范,则是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财富。

从全国书画巡回鉴定到组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业,老先生们的努力,见证了20世纪后期我国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时至今日,文物事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更应该接续前辈们的传统,不断加强研究、培养人才,在做好文物鉴定的基础上,深化文物价值的阐释和保护传承。本次展览和研讨会正是故宫与中国美术学院又一次深化交流的成果,期待未来双方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展览等领域有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5a4b69de75e81ea3c950dedc292b52b6.jpg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提到,作为我国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的重要创建参与者,刘九庵先生潜心于古代书画的鉴定与研究,守护文化的传承,与同道学人一起,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资料。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曾说,刘九庵先生与徐邦达等先生一道,开创和奠定了故宫书画鉴定和研究的科学方法,通过强调实证,讲求著录,善用文献、史论相辅的研究方法,重新考证了故宫的大批书画,揭示了故宫书画藏品的诸多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高校较早设立中国书画鉴赏专业的学术机构之一,秉承着"美育化人、阐扬国故"的宗旨,致力于专业的研究发展。在研究方向上,首先,对传统书画鉴赏涉及的各个层面进行梳理,使之趋于系统化、学科化。针对书画鉴赏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充分借鉴其它学科的成果,使书画鉴赏的各个环节更具客观性、合理性。其次,创建中国书画鉴赏高等教学体系,并付诸教学实践,培养中国书画鉴赏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形成一门具备现代复合型学科背景的新型人文学科,同时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新型的书画鉴赏人才,解决博物馆和中国艺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古代书画鉴定学科正式设立30年之际,希望通过先生们留下来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大力推动古典书画鉴定在当代语境的发展,在继承古典学术优秀文脉的同时,也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门类,使得这一中国优秀传统学科跻身世界主流学科的殿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2f05d40dd71cbe38a21e21669161dada.jpg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史论家任道斌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史论家任道斌先生真切地回忆了与七人鉴定小组的老先生们交往的细节,并总结了7位先生的5个特点。第一点是自信,相信中国的东西只有我们中国人能够鉴定。第二点是他们都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鉴定方法,绝对不会用西方的理论来套我们中国人的审美。第三点是他们非常爱国,热爱自己的专业,四处奔波甚至有时坐冷板凳,他们也乐在其中。第四点是“有文化”,他们把经验和心得文字化,传给后人,著作等身。第五点是有学问,这个学问不光是文史哲、儒释道,而且是美术的书画、印章、绘画、构图、造型、色彩、线条,包括山水的湿法、水法、云烟法,他们都很熟悉。他们不仅都会动笔,都会写字画画,而且文物知识也非常丰富。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很多海外书画回到国内,技术水平和鉴别能力也日益提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更应该继续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不断完善下去,未来新的鉴定小组的人才组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2d9ab337d78e84167166f2556d2bcf81.jpg

刘九庵先生家属代表刘凯致辞

刘九庵先生家属代表刘凯感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以及各方专家学者对本次学术活动的支持和努力。祖父刘九庵先生从一位生长在旧中国的农家子弟,成为当代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与他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今天这个展览展出的各种文献作品,不只是他个人的工作与治学之路,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护国家文物整理研究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千千万万的文物工作者的写照和缩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9f17d511d620e9a9477ce7828b40536d.jpg

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主持开幕式

“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期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各大高校、博物馆以及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从刘九庵先生的学术经历、中国古书画鉴定学科发展以及古书画鉴定相关专题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展出,将持续至2024年1月12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defa478e8b09bcbb54b991d2ce6329c.jpg

研讨会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f662eb41e3ae0b0a34ae6b11328b9e8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a82cbe60ca8a185817fad01faba71ca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0dd6ab3bdd752c00f8903e2ec76d3b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73ed1daab3cc3770f4f19bb1340c61af.jpg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f0ae3adf42a70907096fbbdbe796763b.jpg

鉴定与创作共同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潘天寿先生作为20世纪坚持民族绘画特色的大家,在笔墨语言、绘画思想、美术教育及书画鉴定等方面都进行过深入的钻研与探索。上世纪50年代,潘天寿同吴茀之、诸乐三等人共同为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购藏散落在民间的古画,以供教学和研究之用,从而为学校留存下一批宝贵的书画藏品。1987年,刘九庵先生曾到访杭州为当时浙江美术学院所藏的书画作品做过鉴定分析,并在《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中留下记录。潘天寿、刘九庵二位先生都对中国美术学院的书画鉴藏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传承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文脉中超越时空、会集合流。

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纪念刘九庵先生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创立三十周年文献展”,不但呈现了中国书画鉴定学科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潘天寿、刘九庵等老一辈艺术家和学者对于中国书画鉴藏、研究的热忱,严谨的治学精神,更强调了书画鉴定是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2b686fa977e3f0dca787fbb560327a6a.jpg

刘九庵先生在杭州文澜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7176cfb093222af420298922e4b3b001.jpg

刘九庵先生挥毫

本次展览汇集了刘九庵遗存的工作笔记、照片、影像、书法、往来唱和书画作品、友朋信札,另有他生前的重要收藏等。希望通过本次文献展览,还原刘九庵一生的治学之路,以励后学。

展览同期还举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古代书画鉴定领域的重要专家和青年一代学者共同参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谈到:“值此学科建立三十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学院一道,以举办纪念刘九庵先生文献展览为契机,重新梳理并力图呈现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发展历程,把先生们遗留下来的学术遗产发扬光大,与社会共享。这对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的研究和美术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1

积累300余万字鉴定笔记

42年深入研究,有广度

1956年,眼力高超的刘九庵经陈半丁推荐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1958年,刘九庵第一次外出鉴定,前往安徽省博物馆与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部鉴定书画,武汉军区的一批书画是解放初期,不法商人准备盗运出国被检查扣留下来的。刘九庵到达的时候,有的作品已经被挑选走,刘九庵慧眼独具,在这堆“多属伪劣之品”中发现了一张“明人绢本人物画”,办理了捐赠手续带回故宫,改定为南宋画,正式定名《柳荫群盲图》,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刘九庵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70余年,成就斐然,贡献突出:他两度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书画鉴定组”,赴全国鉴别、鉴定古书画累计6万余件。在故宫博物院期间,刘九庵与徐邦达、朱家溍等一道,进行古代书画的鉴定、征集、研究等工作。他们重新整理、考订了故宫博物院院藏的古代书画,开创了全新的科学鉴定方法,奠定了故宫古代书画鉴定研究的学科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686d1f4fb731152196732f0058917b07.jpg

张珩、谢稚柳、刘九庵在广州七星岩(右一为刘九庵)

从1956年至1997年,刘九庵写下了共计269册的古书画鉴定心得、工作日记、书画过眼著录、相关文献摘录、研究专题的材料汇集等内容,脉络清晰,系统完整,2020年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对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和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诸如在河南新乡市博物馆发现赵孟頫《行书杜甫诗轴》真迹,辨析古代书画中的代笔、改款、作伪等,在刘九庵的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刘九庵撰写的书画鉴定文章有40余篇,关于赵孟頫的有两篇,他到河南鉴定时还发现了一件赵孟頫《行书杜甫诗轴》真迹。这件作品1958年入藏新乡市博物馆,1979年清库建档,当地邀请刘九庵来指导工作。刘九庵在《来新乡市博物馆工作日记》中记录了发现过程:“上下午去该馆库房看书画,大都清人作品居多,推荐的元人钱选《秋葵》轴,原为伪明人唐寅的诗画款,后又添写了钱选的款,以唐为题了。但在裱工破烂中发现一幅元赵孟頫的《行书五律诗大字》轴,这确是一件从未想到的,书法开拓,晚年之作,上裱边附有梁巘小行书跋。赵字书轴,各馆都尚未见,上海博物馆所藏书轴尚有不同看法,这不仅是河南省各馆所无,即其他省市各馆亦无,可称赵书轴中罕见之品了。”刘九庵将这件作品定为赵孟頫立轴中的罕见之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7ad6be750c13bb426d6c5ef2d0d6ea0.jpg

杨仁恺、刘九庵、谢稚柳等人鉴赏文物(左二为刘九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acd39a077b406a00150436d7dc47b78.jpg

刘九庵先生主持“中国历代书画真伪对照展”留影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闰余帖》为《宋人手简册》所收之一种,曾经清顾复《平生壮观》、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闰余帖》的真实作者是南宋乔行简,后人将“行”字改为“夷”字,以冒充北宋吕夷简手迹。刘九庵在笔记中写道:“按照南宋后期的书札格式,在这封信的最后应当有‘月日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醴泉现使鲁国公致仕乔行简劄子’的字样,因为失去了这一行,后人没有仔细去研究它信里面说的话,并且在宋人书牍上的签名很不容易辨认,不知道是乔行简手笔,以为是无名的宋人手迹书札,就把它改成名望较高的吕夷简了。”

刘九庵还熟悉民国时期的书画作伪,在《近代海上作假书画者姓氏》的笔记中对作伪者宋小坡、徐俊卿、汤安有详细记载:“宋小坡(禹),徐州人。字拟姜实节,程邃,丁元公。徐俊卿,字陶奄,苏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去。专作明清画如:画中九友、四王吴恽等及戴熙画,戴之真印章在他手。徐为庞氏门客,故其伪造之品均有所本云。徐还有一哥哥先故去。赵叔彥、许质卿均大批收购过他作的伪品。汤安,又名韩,字灵石,号临泽,嘉兴人,(现年70多)伪作宋元书画,曾作有管道昇竹、吾丘衍题二篆字,即得所作。明项子京牙章乃其手伪刻,现藏吉博,与郑竹友等合作,张珩、谭敬的印章均汤所刻。”刘九庵的见闻之广,于此可见一斑。

02

数十年交游

再现20世纪文化变迁

刘九庵14岁到北京琉璃厂,初入敦华斋古玩店,师从孙瀛洲,与耿宝昌有同门之谊。又入悦古斋字画店当学徒,长达12年,与古书画结下不解之缘。26岁时,刘九庵独自销售古旧字画,注重向同行学习,博采各家之长。进入故宫博物院之后,他的结交范围更广,与他有来往的就有马子云、邓以蛰、陈垣、叶恭绰、秦仲文、韩慎先、张大千、沙孟海、吴仲超、张珩、唐云、王季迁、黄涌泉等。此次展出了谢稚柳、徐邦达、启功、王方宇、黄苗子、王世襄、杨仁恺、汪世清、张鼎臣、谢辰生、苏庚春、李翰祥、钟银兰、叶承耀、傅熹年、张子宁、白谦慎等人写给刘九庵的信札,从中可以管窥20世纪以来的文化变迁。其中如徐邦达在信里询问徐伯郊在香港的地址,黄苗子在信里推荐郝家林,王方宇在信里提到南昌举办的八大山人联展,对于刘九庵参与的书画鉴定、中外交流等事宜都是最直接的明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abb1dbc74ac1ed45d10eacc183327147.png

谢稚柳与刘九庵往来书信 1987年7月6日

1954年6月,时任华东局副秘书长、党校副校长的吴仲超被调到故宫博物院当院长。他刚上任时,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远不能匹配当时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吴仲超从院外调入了一批有丰富文物鉴定经验的专家,如唐兰、王以坤、徐邦达、孙瀛洲、罗福颐、耿宝昌等人,极大地充实了文物整理、鉴定队伍。1956年,刘九庵经由陈半丁给吴仲超写信介绍,正式进入故宫博物院。此次展出了1959年吴仲超给刘九庵写的赠语:“愿你始终不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奋斗,保持无间断的向前跃进!刘久庵同志留念!吴仲超。1959年2月。”

叶恭绰是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者、收藏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他收藏过的名品有王献之《鸭头丸帖》(上海博物馆藏)、高闲《草书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宋徽宗《祥龙石图》(故宫博物院藏)、梁楷《布袋和尚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行书胆巴碑》(故宫博物院藏)。八十岁以后,又将所藏书画、古董、典籍悉数捐赠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地文博单位。根据笔记, 1956年8月7日,叶恭绰曾到故宫调看藏品,刘九庵负责接待。此次展出了叶恭绰为刘九庵行书《万壑海棠联》:“万壑交流千岩竞秀,海棠开后燕子来时。九庵先生属,遐翁。”这件对联是叶恭绰与刘九庵交往直接的明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0d855012b71b8fb00a850c77e89efba.jpg

叶恭绰 行书万壑海棠八言联 纸本 131cm×23cm×2

张大千是现代著名画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多次来过北平。1934年至1936年,张大千在北平举办过五次画展,结识了傅增湘、周肇祥、溥儒、于非闇、陈半丁等人。1945年抗战胜利,张大千从成都回到北平,寓居颐和园。当时琉璃厂有很多“东北货”,张大千是常客,最后以黄金五百两在玉池山房买到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馆藏)。刘九庵1930年在琉璃厂悦古斋做学徒,1942年独立经营书画业务,张大千常到琉璃厂,两人相识于这一段时期。也正是如此,刘九庵后来写出了《张大千伪作名人书画的琐记与辨伪》,考证石涛《行书自书诗卷》、石溪《千岩万壑书画卷》是张大千伪作无疑。此次展出的张大千《观音》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可证二人相识之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dabb56dbe98702533ce5c84ef786720.jpg

张大千 观音 纸本墨笔  54.5cm×29.5cm

刘九庵参加过两次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与谢稚柳的交往非常多。1962年至1964年,刘九庵参加了以张珩为首的鉴定小组,成员最初为张珩、谢稚柳和韩慎先,因韩慎先去世,刘九庵加入。其后张珩去世,又改为谢稚柳、刘九庵、启功继续鉴定。1983年,国家再次组建巡回鉴定小组,谢稚柳、刘九庵都是其中的成员。他们对全国208家收藏古书画单位的61000余件古书画逐一进行鉴定,长达7年。谢稚柳多次为刘九庵作画,此次展览的有1962年作《峨眉华严顶》,1984年作《墨荷图》《竹》《画竹并题元人墨竹歌》,1990年作《珠联璧合册》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dec3a5baa6d75b43cdeae609c180bc18.jpg

沙孟海 行书林峦草树五言联 1987年 100cm×22cm×2

沙孟海是现代书坛大家,历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协副主席。1952年,沙孟海从浙江大学调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被聘为常委兼调查组组长,负责地下文物的调查和发掘。1982年,沙孟海出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1983年4月15日,兰亭雅集时两人就有来往。1987年3月,刘九庵、谢稚柳、杨仁恺等鉴定组成员到达杭州,对浙江省博物馆书画进行鉴定,历时一个多月,两人又多次交往。此次展出了沙孟海1987年为刘九庵行书《林峦草树联》:“林峦分夕丽,草树发天香。九庵先生方家莞教,沙孟海集常建、李群玉句,年八十八。”

03

高水准的收藏

曾给故宫捐藏品

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后,刘九庵给自己订下两条规矩:一是原来经营的古字画存余,无偿捐献博物馆;二是此后不再购入任何文物。他将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贵书画,如明徐渭《四时花卉图卷》、清邓石如《隶书四箴屏》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本次展览将展出刘九庵的文物珍藏,如吴宽《行书苏轼〈端砚诗〉》、王鏊《恒庵杜先生寿藏铭》、祝允明《秋兴八首》、陈淳《设色山水卷》、董其昌《香光书髓》册、董其昌《临山谷题跋二则》、董其昌《雪赋》、董其昌《临晋唐法帖》、董其昌《养生论》、王翚《仿六如居士山水》、王原祁《仿梅道人山水》等,都是明清以来的名家佳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ef2a2e80d8207b9f0f5c337aad566cf.jpg

明 王鏊 恒庵杜先生寿藏铭之一 23cm×40.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25829de374a5b9b066845a40cd8ec52e.jpg

明 吴宽 行书卷 纸本 27cm×116cm

吴宽是明成化、弘治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工行书,师法苏轼,一改明初以来的台阁体书风,与徐有贞、李应祯、沈周、王鏊同为“吴门书派”的先导。邢侗评为:“匏翁吴中前辈,行谊擅绝,不直文翰之工尔也。书法苏学士,浓颜厚面,祛去吴习。”此卷是弘治二年(1489)吴宽在北京为盛秋亭行书苏轼《端砚诗》:“往岁与李西涯诸公饮谢木斋家,有端研联句,后予复拾余韵,别赋一篇。今秋亭盛君藏研多而更佳,所得士大夫铭文传记至成巨卷,顾未有诗,因录旧作附归其后云。是日为弘治己酉六月朔旦,初试匏研,研亦秋亭托陈杲所制也。”李西涯即李东阳,谢木斋即谢迁,卷中字字独立却通篇气韵生动,一改台阁体程式化的面貌,时见精彩之笔,足见才情。

祝允明的草书影响很大,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明人朱谋垔评价他的草书为有明第一人:“书学自《急就章》以至羲、献、怀素,无不淹贯,而草书本朝第一。”刘九庵对明代祝允明的书法鉴定堪称经典,发现祝允明书法的作伪者吴应卯,撰写了《祝允明小楷〈成化间苏材小纂〉辨伪》《祝允明草书自诗与伪书辨析》等重要文章,对祝允明书法的鉴定与研究有重要贡献。此次展出的草书杜甫《秋兴八首》作于嘉靖四年(1525),是祝允明去世前两年的狂草,纵横驰骋,有斩钉截铁之感,是人书俱老的典范。此卷是祝允明在梦椿家中所书,梦椿为祝允明友人杨清,故宫所藏祝允明《草书自书诗》可互证:“正德庚辰岁七月既望,予过梦椿世兄从一堂中”。陈鎏题跋将杜诗与祝草并称,誉为“二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9d36ef4b08a81fb23a3ef81e827f517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85aace1cfdfb621089d49be65e57b8f.png

明 祝允明 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卷 纸本(局部)

陈淳在书画上极具天赋,跳出了师门,文徵明如此评价:“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他在吴门派花卉的基础上,自出机杼,将草书笔意融入写意画中,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画的新风貌,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陈淳也善作山水画,世不多见,偶有着笔,不同凡响。《设色山水卷》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作者时年五十八岁,勾画山石烟树,高士垂钓,逸笔草草,不为法度所拘,是其晚年杰作。明清历经项元汴、路衍淳、景星收藏。

董其昌学书从唐碑入手,继而上溯钟王,后又遍临宋人真迹,尤得力于王羲之、颜真卿、李邕、怀素、米芾等历代大家的启迪。董其昌成就最高的是行书,他的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根基,章法上受杨凝式《韭花帖》影响最大,旁参北宋米芾的体势,疏淡空灵,简远清雅。《香光书髓》册作于崇祯元年(1628)四月,本月他与王时敏同游过昆山,还看到宋人《睢阳五老图册》,并临欧阳询草书、楷书《千字文》,此册内容所书为李白、王昌龄、陶渊明诗,遒劲入古,从中可以看出他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平淡天真的个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1fd633958cffb3ddc1fb633f103fb6e.jpg

明 董其昌 香光画髓册之二 纸本 26cm×27.5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fe26b33392b9fcc736924fe59dfa5505.jpg

清 王翚 仿六如居士山水 绢本设色 87.5cm×46cm

多年来潘天寿纪念馆在介绍与展示潘天寿艺术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搭建学术研究的桥梁,即通过推开美术史中的“小窗口”,探寻历史名家所关注的艺术问题,思考艺术本体在未来的发展,叩问如何使优秀文化在现今焕发恒久的生机。通过学术性展览的形式集中呈现刘九庵的鉴艺、研艺之路,这对推动书画鉴定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传承发扬传统中国画艺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