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壮哉伟矣潘天寿

  去年12月举行的“’94杭州潘天寿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70余位国内外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参加,一致认为他的人品极高,其艺术成就是十分崇高而伟大的。
  我作为潘先生的弟子,不仅听过他的讲课,而且曾多次在先生家看他作画,并提出过一些问题,得到先生的解答,因此对先生的为人和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所了解。
  美术界的人都知道,清初,八大山人的画成就极高,是中国画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许多有才之士学他都为其所掩,而潘先生是怎么超越他的呢?1959年,我在先生家看他作画时,曾向他提出这个问题,先生说:“八大的画确实很高,要学好他是很困难的,要超过更是难之又难。以前我对八大山人的画作过许多研究,顺着他的路子去画,总觉得超不过他。后来才想到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样便离开八大而有自己的风格了。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没有八大那种国破家亡的悲愤凄苦之情,应该积极向上,在画中追求生生不息的活力。因此我决定从加强画的气势和骨力两方面去着手,以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宏远壮观的伟大气魄。为了不断地加强气势和骨力的表现,我常在画上用‘一味霸悍’和‘强其骨’两方印章来提醒自己。这样便与八大的圆柔隽润的笔墨大为不同,而有自己气雄势壮的艺术特色了”。这里要指出的是,先生所谓的“一味霸悍”,只是一种追求大气磅礴的用语,实际上他对画面的处理还是很含蓄的,根本没有一点剑拔弩张的毛病,是霸而不霸,未可视其为真霸也的。
  潘先生的画是胜在气势过人上;胜在骨力超群上;胜在笔无妄下,画面处理极其完善上,能够作到不能增一笔,不能减一笔。
  过去大家公认的写意画的规律是:离披点划,时见缺落乃隹。要笔不到而意到,笔不周而意周。不可笔笔写到,若笔笔写到便是俗手。而潘先生却能公然地违背这一规律,从而取得自己的创获。他的画都是笔笔写到,笔笔沉实。但却能作到沉着之至仍归缥缈,仍有空灵之意象供观者欣赏咀嚼。
  潘先生的画极具现代审美情趣,这是他长期进行中国画创新所获的丰硕成果。但这新是沿着中国画传统固有的轨迹发展起来的,完全是中国自己的东西。因而不是与会的某些人用“架构”、“张力”、“分割”等现代西方美术词语所能解释得了的。
  潘先生的人品道德修养极高,他不仅治学严谨,在教学上能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在生活上也过得极为简朴。师母何谙告诉我:“先生总是讲我们家生活要过得尽量节约一些,把多出的钱拿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朋友”。
  潘先生曾画了一幅他最满意的山水画送我,至于是什么原因,大家就不清楚了。原因是1959年春,他给我们班上画论课,讲到五代山水画家董源时,由于一时疏忽,把钟陵(南昌)错讲成金陵(南京)了。当天晚上我去先生家向他提意见,他翻书查对后说:“你提得对。你不仅山水画画得不错,而且注重理论学习,这很好。我要画一幅好画奖励你。”先生是说到做到,不久画好后叫我去取。学生给老师提意见,不认为是扫了面子,还要给以奖励,这种博大的胸怀,在古今的大画家中是很少有的。
  有次我在先生家看他作丈二匹大画,他画高兴时,突然对我说:“我年青时画画很快,很狂放,现在却画得较慢,收拾画面时更慢,你看这是什么道理?画得快画得狂放,虽容易吓人,容易抓住一般观众的心理。但也容易产生浮躁之气,容易产生剑拔弩张之笔,故不是艺术的极境。只有到了沉雄静穆的境界,才算是炉火纯青的艺术,所以画以静境为高。当然作画时笔墨都是在不断运动的,但要动而能静,方为可贵。我画画不愿让人看,目的就是要保持沉静空明的心态。这样才能入于物我‘两忘’之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而不致被别人所干扰,破坏宁静,影响思路,产生浮躁之气。”(摘自《中国画要论》P137)

作者:张正恒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