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操劳繁杂的公务之余,我有幸较为全面整体地拜阅了张正恒先生的作品和文字,其间,心中交织着欣喜、惊奇、敬仰和怀念的复杂感情。这些作品和文字带着我的思绪进入了张先生那朴实无华而又恬静高远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1932年生于四川的张正恒先生,天生便极富蜀人的聪颖、勤劳、刻苦、上进等优良特质。尽管世道不济,出身贫寒,但凭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痴求,他历经种种艰难坎坷,最终被免试招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其间,张先生曾师从我的父亲潘天寿等国画大师研习中国画艺术,并且取得了引人称赞的成绩。1960年毕业后,伴随时代的巨变和社会的动荡,经历丰富的他最终任职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在个人艺术创作之余,又找到了自己服务社会的另一途径,孜孜以求地为新中国美术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地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在艺术创作上,张先生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其山水画上:他的作品既继承了浙派山水的传统底蕴,又从黄宾虹等先生那里吸收很多新的营养,作品中笔墨沉雄浑厚,张弛有度,把握得当,没有丝毫刻意的夸大造作,反倒是平实间却能充分体现出河山大川的雄奇险峻,给人以苍茫厚重、大气磅礴的感觉。张先生的山水画既重勾勒,又重点染,整个山势及其中的草木建筑都以线条为主,并将其作为大的轮廓和形体予以充分地表现,使画面具有一种别有韵味的整体感;而他的点染,即如那用朱砂描绘的秋林,以及山涧小屋的红色屋顶,都是为使其画面在苍茫浑厚大势之中更能富含精巧细致的笔墨意趣。仔细看来,张先生的作品不仅保有了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和格调,同时还恰当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由此,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古人和前辈一味的重复和描摹,使得作品独具现代气息。所以张先生的山水画既努力地研究和继承着传统,又最大程度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生活,为了缩短这迥然不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将其统一协调入画,张先生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也因此有了自己独到的成就。平实笔墨下的浑厚苍茫是张正恒先生作品的最大特色,这既需要一定写实的技巧,又需要很深厚的笔墨功力,正是如此,张先生在当代中国画坛中成为了引人注目的艺术家。
在精于绘画的同时,张先生还勤于治学,正是在“不搞理论,只能成为画家,而不能成为像黄宾虹、潘天寿那样的大宗师、大学者”这样的反思和自我鞭策下,他在创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学理画论、创作心得、鉴赏评析,由这些文字集结而成的他的个人专著《中国画要论》日后得到了美术界同行们的认可与好评,这些理论著作亦成为了他留给我们的另一份宝贵财富。
尊师重道是张正恒先生另一个很重要和突出的特点。他多年来对于教过他的师长和同窗学习过的同学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更是时时提及,刻刻怀念与师生友人在一起的情景和时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在张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正是如此,在向师生友人积极学习请教的同时,张正恒先生大胆地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张先生认真细致的教学实践,无私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有的艺术感受和创作心得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这也使得他在中央民族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学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诚恳朴实,对艺术孜孜以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执著于艺术教育的人民教师,张先生的离去使得亲友学子以及我们这些艺术界的同道们感到无比的惋惜。
张正恒先生的一生虽谈不上大起大落、跌宕浮沉,但无疑是充实而成功的,亦如他的山水作品,在洗尽铅华的平实之中,饱含着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追求,由此,我们回过头似乎不难感受和理解其作品中的那种苍茫意境和深醇气息的独到之处——正是这种高远的境界决定了张先生艺术和人生的成功。
好一个以平取胜的苍茫山水,好一位质朴大气的张正恒。
潘公凯2007.9(此文已在《美术》杂志上发表)
作者:潘公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