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布上的“减法”

  2000年5月,王雷开始着手他的《乐园》系列创作。时至今日八年多,他的足迹遍布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等几大人类生命禁区,经历了极端的困苦,积累了近千幅写生和数十幅大型创作。站在他已完成的大幅创作面前,我心中不由得生出莫名的激动,深深地为其勃然的生命力与庄严的和谐所震撼,也为他近年来在创作上取得的飞跃进步而欣喜。

  《生生不息》作为该系列的前奏曲,被画家称为“不断舍弃”的过程。作品表现的是在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融。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与人们从容自在的神态对比中,彰显人类生命的顽强、坚毅与美丽。

  夸张、奇特的民族服饰被概括了,异域风情的器物被剔除了,琐碎的细节被隐到暗部,让人恍惚间以为是自己生活中的场景,产生某种通感。削弱环境细节的同时,画家运用熟练的色彩语言,将色彩的装饰性与油画的写意性融为一体,淋漓酣畅地表达出作品活跃、热烈的主题,并通过人物神态表情的精彩刻画,抓住了人物内心活动的瞬间。人物的表情是自然含蓄的,他们的目光以放松、自在的状态呈现出寻常生活的真实。作品超越了一般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风俗”性,而直接切入表现人类生命的庄严与美丽和绘画语言的“本体”。如果我们集合分析所有十多个人物的视线和姿态排列,又能发现画家深厚的学院训练中秉承的十九世纪欧洲油画构图的“永恒之美”。

  同样在作减法的还有《叼羊图》。画家大胆的在整幅作品的暗部使用了黑色。黑色的纯粹、浓郁凸显了整个画面的亮部,明确了节奏感,手法虽然简洁,却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画家在对远景的处理上大胆地扬弃了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方法,而处理得较为平面,舍弃了许多对远景细节的刻画,保证了主题的单纯性,这也是画家历年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方法的一个体现。再看画面主体部分,画家把争抢的羊只置于最亮的中心位置,众多骑着牦牛争抢的男子和围观者的视线也汇聚在此,形成了整个创作矛盾冲突的凝聚点。整幅画面以强烈复杂的动势形成一个漩涡,仿佛将画前的观者也卷入进来了,使不可抵挡的生命洪流毫无阻隔地冲击着观者的视觉神经。

  《生生不息》与《叼羊图》两组作品人物众多,安排富有节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高原民族那种从容而和谐、庄严中暗藏激越的生存方式。作品超越了我们通常对于边远民族的猎奇心态,而以其扎实的写实写意功底和深刻的人文精神,通过生命繁衍与游戏竞赛的朴素题材,为观者呈现了神性与兽性在高原人们身上的交互光辉。

  这两组大型创作历时两年多,如果依照时间顺序回顾整个过程,会发现画家在对整体画面的语言表达上,日趋纯粹。许多细节被隐去了,诸如服装、配饰、器物以及所有可识别人物特殊性的细节。许多技巧被弱化了,明暗、形体、比例、空间……如同在夜晚的灯光下,一切变得柔和,更具深意。画家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日渐深入,作品既非着意青春的激越,也不慨叹苍老的哀婉,只用艺术家本人最直观单纯的色彩感受,表现生命尊严之丰富美感。在作“减法”的同时,自然地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这可能就是所谓“写意”的真谛了吧。

  看得出,王雷是在努力构建他心中的神圣艺术殿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接下来的创作中,将会有更多的突破与惊喜,我们期待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丁一林

作者:丁一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