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家的眼,诗人的心

  刘春潮的艺术细胞是与生俱来的,画画是他的主业,写诗成了他的副业。而我是他副业上的朋友,就更不敢在他主业上班门弄斧了。虽然我们同处一城,经常在一起海阔天空的闲聊,但却很少将话题涉入他所热爱的绘画。然而,春潮的画确实有迷人之处,虚冥中不失坚实,诡异中蕴藏精巧,仿佛是用颜料在写他梦想的诗篇。特别是他近年来创作的绘画代表作《爱莲说》系列,更是在传统的中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摸索出一条不拘泥于古人的新路。春潮欣喜画莲,不过是找到了最适合抒发胸臆的借体,正像郑板桥画竹、徐悲鸿画马一样。我喜欢刘春潮的画,更爱他的《爱莲说》。

  莲,作为中国画的常见题材,画出新意的名家可谓不乏其人,从宋代佚名的工笔到八大的写意都各有千秋。那么,春潮画莲必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阐释莲之美的独特之处,才敢借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来命名。他在作品主题的表现上打破常规,以莲蓬取代惯常的莲花入画,而且有意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利用水彩画的材料和工具与中国画结合。这种跨画种的探索还引起了画界的广泛关注,当然这些并不是春潮所在意的东西,他渴望的是自身的超越和突破。为达到作品预期的审美效果,他甚至加入了“岩彩”和金属材料。如今,这组作品屡屡获奖和频频在国内外的画展上亮相,就足以说明他的创造性和艺术个性。

  欣赏一幅绘画,按国人的传统首先看它画的是什么,像不像,其次才看它的立意是什么,表达如何。在春潮的《爱莲说》系列中,这个传统似乎已经被颠覆,淀粉它呈现出的仅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不管是莲叶之上单个的莲蓬,还是连着枝梗的莲蓬,无不各具形态和厚重感。笔触和肌理处处融入他对生命的彻悟,浓郁的垂暮色调和细部质感,使干枯的莲蓬在诗意中复活。他不仅注意画面的构成与布局,更下足工夫于笔墨间的技艺。春潮说,在某种意义上,传统赋予我们的越多,限制也就越多。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春潮才一反常态地放弃表现莲花高洁的俗套,而立意于莲蓬的死亡意识。

  周敦颐爱莲,爱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春潮爱莲,爱的是莲蓬枯萎时的悲壮和凄凉。著名画家叶武林说,春潮有一双画家的眼睛,“能洞察到物象的精微末节,能触摸到物象的材质肌理,能梳理出物象的形式结构。”而我觉得,春潮还有一颗诗人的心,敏感、脆弱、神经质样的自我情怀,使他的精神世界异常丰富。正是这样的眼睛和心灵,使春潮在艺术上善于发现和敢于追问,并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爱莲说》就是他有效运用好两者关系的一次明证,如果说形笔色归乎于眼睛,那么运笔则直指心性。春潮在绘画中任情恣性,却在不经意中进入“以迹通灵”的境地。

  不认识刘春潮的时候,常听说此人的狷狂;认识刘春潮之后,才晓得他的谦卑。时间长了,自然就非常了解他的秉性和脾气,狷妄更多因为他的自信,而谦卑是他对艺术的膜拜和虔诚。不管是专心画画还是埋头写诗,春潮总能体现出他哲思和理性的一面,并且自发地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通过《爱莲说》这样的作品,他实现了对业已定型的传统文化符号的解构及新意赋予,他甚至坦言:“艺术不是我的直接生活方式,它是我尝试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手段。”作为一名年青的画家,春潮的艺术之路还很长,他的领悟力、创作激情和精湛技艺,都让我们相信他会走得更远。

  余 丛(诗人)

  2006.2.8

作者:余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