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高标磊落 掷地有声

  壬辰,早春二月,永锵将携同他的木棉新作北上中国美术馆,作“木棉•岭南风骨”专题展出,届时岭南的木棉雄姿英发,开向京华。

  永锵的木棉以张扬生命为基调,素以气象博大、风格朴厚、境界雄浑享誉画坛,既是为大自然的“英雄花”造像,同时也在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笔下这些倔强豪雄的木棉亦因形象鲜明、个性彪炳而成为他自己的图腾。近日有机会先睹他即将赴京的作品,除却继续被他的鸿篇巨制感染激动外,还因有“眼前一亮”的意外发现而惊喜震撼,着实感到在厚重雄浑的宏大演绎同时,画家并未躺在“成熟”的硕果上等待赞歌,而是对作品的深度广度坚持不懈进行探讨与摸索,以期到达更深远的文学精神境界。

  两年前,我曾在一篇探讨永锵木棉作品的文章中,谈到“在前人的木棉作品中,也从来没有画家像陈永锵那样深刻地带有人格化地刻画过木棉”,指出他独具一格的木棉,已然成为岭南文化与精神中既开放包容,又有所坚守的图腾符号。同时又感慨“在他许许多多的木棉作品中令我特别感动而不能忘怀的,却是有点另类、有点異数的‘掷地有声’(入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陈永锵》,P127)和‘花环’(入选岭南美术出版社《心迹》,P75)两幅作品。之所以称为另类,是因为对这两幅作品的处理,画家完全摆脱了惯用的叙事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对象,并赋予特别的审美情趣,‘移人之情’另辟蹊径——悲壮而充满诗意。两画可以分别与他的诗互为印证:前者是‘木棉的/落朵/将自己站立的/红色土地/敲响’,后者是‘英雄死了/便成了不朽/英雄凯旋/却只是暂时’。这两幅作品未必是陈永锵最出色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诗意、最感人的创作尝试,它们已经矗立到哲学的高度,发人深省。”

  《红楼梦》有两句名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大有大的难处”,端是精辟。试想想在中国画悠久的时间长廊和恒河沙数般的画家群中,能发掘出有自己个性的题材和典型的形象,已是何等艰难;而可以画出这样的题材和形象,又能得到观众与社会的认可、接受和欣赏,则更难上加难。所以,常见当某某练就一两手“绝杀板斧”后,便升华为经典程式,代代相传,等闲不得更改,已经成为圈内常态。久而久之,最初的精彩便因僵固而成顽疾,于是才有清中叶以来画坛令人诟病的“陈陈相因,不思进取”,以及民国以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和“岭南画派”揭竿而起。及后,翻来覆去的“继承与创新”争论,又成了画坛“剪不断理还乱”的恒久命题,因“衰年变法”成功的齐白石也同时成为艺术圈的美谈。但必须明白,创作从来就是个未知数,创新则更玄乎。当然更多只是为“创新”而“创新”的搞作,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以谓的“现代”,观众通通被蒙在云里雾里,结果大多昙花一现就无疾而终。“创新”既难,作品又已经好端端的,市场接受,自己顺手,干吗还要去趟这浑水?故此更多的画家宁可不断复制自己熟悉的母题,并可美为“深入”而沾沾自喜。可见“创新”“探索”等一类词汇,通常挂在嘴边容易,落到实处很难。

  对此,相信永锵必然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不止一次的表示“生活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生活的目的。同样,艺术需要创新,但艺术的目的是自由,而不是创新。”对于创作,他只强调“唯有向自己的心深处走,才不会重复别人的路!”因而他从不热衷参与喋喋不休的“继承与创新”的起哄,只是自觉深入细微地与内心对话,倾听心灵深处沸腾着的生命的呼唤、生命的呐喊和生命的赞美!又在静览观照中求教古贤,得以在压力与诱惑交织的浮世中,清醒地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而这二者正恰恰是丰富想象力和持久创新能力的源泉。他不屑走捷径、不屑花巧制作、不屑追逐潮流,只是忠实于自己良知,忠实于自己心灵。这样的路或许艰难,但毕竟脚踏在实地,也就能稳重沉着,也就能走得远、攀得高。

  永锵有着公认厚实的状写能力,也因阅读不倦而养就文采诗意,因博览而眼光开阔思路纵横,故在电光火石间常能把握思想的灵光,进而化之为画图。同时他的创作欲望也特强,只要找到泉眼,就不难开发成为深井甚至引出长流。

  再看本次进京新作,从过往的“妙手偶得”,已经逐渐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倘有心者能循“岭南雄风”,到“木棉花歌”、“虎跃龙腾”,再经“岭南风骨”进而“凭高放望眼”这一顺序,逐一仔细用心品尝咀嚼这系列作品的步步演进,或对画家的思路历程、与随之变化的创作手段的演绎轨迹可能略窥一斑。至于“商都移民”、“游龙入抱”、“云岭双英”和“掷地有声”等作品,则已经属于收官阶段心态更加恣肆放松而有深度的精彩了。若更有心思者,追读永锵为木棉造像的历程,从早期木棉俯仰绽放的精准灿烂、饱和厚重的“写真”;到后来木棉的魁梧端庄、堂皇宏大的“写境”;及至今天木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的“写意”,在艺术创作中“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一攀登高峰的必由之路,就有章可循了。相信这就是永锵理解的“创新”——自然而然地由衷迸发于胸臆、建基于自身敬仰与追寻的风骨精神、在传统与反反刍传统的缝隙之间开凿出来的更开阔更新颖的视觉意象。

  木棉一身正气,永锵写出木棉精神的刚阳壮美,无论寒冬孕育还是阳春吐蕊,无论花开攀枝怒放还是落朵掷地有声,都显示出铮铮风骨与凛然傲气,一如戊戌志士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容慷慨,荡气回肠。常道好诗须有大境界——美物境、大意境、高心境。既然诗书画同源,艺脉相通,那么我们不妨直言:好画当有大境界!

  读永锵木棉新作,有此心照,得益。

  2012-2-15凌晨

  于半山迎风居灯下

作者:陈修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