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朋友间相交自然各具故事,有同门手足、有同窗学友、有结交在工作、有相知于患难。而李筱孙与陈永锵二位画人相识,因缘却是诗,说出来也真有点别出蹊径。
“诗书画印”本来就是中国文化核心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诗人基本擅书法、也大多能丹青;即使到近代,分工渐细,画家也仍然能诗工书。画名满天下的白石老人,尝有“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之语,且其诗有“十年得一千二百余首”之海量;又如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的黄宾虹,读其诗,知是画家诗人,读其画,知为诗人画家,直追王摩诘了。可见诗与画相互关系之微妙与密切。
上世纪七十年代,筱孙蜗在街道美术社当美工,而永锵则还是西樵知青,可二人不但醉心丹青,且雅好诗词,只要有机会,便寻师问道,广纳博收。其时广州有诗名的如佟紹弼、胡希明、陈芦荻、刘逸生等老一辈诗人,便是他们经常求教聆听的对象,得以从诗中悟发“美”的感触。不期而遇的碰面、交谈多了,又因大抵相同的爱好追求和近似的经历,顺理成章地二人便结为好友,交情一晃就半个世纪。那段时间经历的结果,没有让他们成为诗人,但毕竟锤炼了他们的诗意,有了用诗的眼光审视周遭景物的视角,懂得了用心役使手中笔的真,当年无心积累的养料间接催发了别枝新芽。今天二人的作品得到广泛欣赏,相信画内含蕴的诗意较画面运用的技巧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不妨先看看他们的诗作。
筱孙有《与固令兄访适之先生故里》一绝云:
曲巷深藏博士居,门前依旧繞清渠。
年年空作京华梦,去国何从说与谁?
永锵有词《清平乐 西樵山花 寄步韵答友人》高唱:
不悲摇落,一任狂飙作。
漫把红缨镶在锷,装点崇山秀壑。
无从报谢天功,自知莫媲云松。
乐向摩崖开盛,殷勤不负东风。
筱孙诗婉约处见沉郁,永锵词慷慨而知内敛,几十年后再读,依然令人击节。
清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若以此论延伸阅二人画作,亦可作如是观:筱孙求“空”,画内“灵气往来”;永锵求“实”,画内“精力弥满”,则虽不中亦不远矣。
今二人联袂作《画意诗心》画展,不妨以画见证。
对于市场,筱孙的作品一贯是以不变应万变,画中始终弥漫着一份闲云野鹤般的悠闲淡泊,笔下云溪山泉的氲氤,山野丛林的清逸,都叫人久不能忘。他的一幅《秋涧》,几年间三易其稿:首先是衡山写生归来,为南岳山麓枫林泉涧所激动,于是秋林烟水的感觉再现画纸上,长方竖构图,叫东瀛收去,囧!两年后再写,采取现代的方构图,裁掉山峰,着意加强画面色彩的响亮,增加旋律和节奏感,牛!画成后远渡西洋了;第三幅回归中庸,净写激泉丹枫,横幅构图,涧水从上泻下,出左奔右,四周无尽。溪水冲击溪涧顽石,直叫人感到泉声盈耳,湿气扑面。画面淋漓清爽,氲氤可人,摩诘诗意“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几近之。其他如《泉鸣一涧秋》、《抱琴图》、《君醉欲眠归》和《深秋色愈浓》等作品,均有异曲同工空灵之妙。
永锵虽以花鸟名世,笔下的木棉、向日葵、鸡冠花、海棠都远出古人而独树一帜,尽显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难怪当年他的作品在美国展出,彼邦评论家就称他为“生命的歌手”。 但其实永锵是多面手,把他标签为花鸟画家,多少是市场误导。举凡人物走兽、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他都有出色的演绎。更难得的是虽年过花甲,依然能始终保持着童孩的好奇,遇有新鲜感触,便按耐不住创作欲望,须必一挥而后快,是以能以万变应变。这次展出他的作品,就全是去岁末新疆采风归来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天山的雄厚壮阔、雪松林的延绵、胡杨的灿烂;牛羊的温纯、奔马的矫健、雄鹰的警觉;汉子的敦厚、姑娘的轻灵、童稚的纯真,一一通过画作呈现观众眼前,充分体现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塞外风情与气息,也尽露画家直面塞外风光时的内心激动。再细看作品,由于内容铺陈丰富和表现手段充实,象《秋林》、《喀纳斯的鹅毛细雪》、《枯树旁》、《岁月悠然》等作品,恐怕就不容易把它们作简单的画种归类。
其实不管“空”也好,“实”也好,只求能随心尽意地画,画出诗意,画出境界,就好,就是哥俩好!
2013-1-30壬辰岁末
于半山迎风居灯下
作者:陈修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