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人生易逝,转眼认识宫建华已有三十多年,那时我们都在为考取美术院校而共同努力,现在生活在同一城市里,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经常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尤其遇上关乎命运的“移步换景”,更免不了有些商量。我们之间似乎不仅仅是那种惺惺相惜的关注,好像还存在着一种遇事无须任何解释的绝对信赖。
一直以来,在美术圈里我也算阅人无数,但在为人和勤奋执着上只有少数人能与之相比。她肩负着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职务,每年要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前些日子得知她获了全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黑龙江省60年以来高等美术院校一等奖的空白。而后她又再获黑龙江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近些年来她参加展览没停过,国外文化传播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除了走马灯地往返北京,还有巴黎、开罗、新德里、东京、雅加达、佛罗伦萨、莫斯科等地;今年春节我们还一起去了加德满都。
余暇时间的宫建华总是喜欢躲进“尚水居”里“安静”着,她和好朋友没事半年也不通个电话,不停歇地忙活着她喜欢的事儿--越写越多的文字,越藏越多的名家书画。
宫建华是上世纪80年代经潘桀兹先生的引导开始从事工笔重彩人物画这门专业的,90年代她的作品在画坛上已有了个人的面貌。其作品对人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诱惑力,这不仅是因为画中具备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审美内涵与表现技巧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她创造了一种带有鲜明个性、唯美主义的新形象样式,并融入了现代形式美的元素,确定了颇具主观象征意义的时代风格。那质朴、纯真、虔诚、静穆、和美的画面,是时代风格的精神体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宫建华的作品为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发展途径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启示与参照。
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宫建华又增添了对她自己和对画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就是她的写意人物画。前几天,她来到我的工作室,展开她那散发着大气和自信的写意画给我看。记得当时她和我聊了她对中国画的认识:工笔画要加强“意性”的因素,写意画要强调“笔性”的历练,工笔画和写意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二者殊途同归。画工笔也好,画写意也好,需要很强的自信;它不像一个硬学科,有固定的标准,很容易衡量对与错、好与坏,假如总认为自己不错或不好,在绘画里上就没有办法走下去。我理解宫建华平时习练写意人物画,是为了把写意画中笔墨的激情和技法融入工笔重彩画中,她画写意人物的目的是让她的工笔重彩画进一步增加适性的表现。
宫建华画中的绘画语言应是传统潜在的话语,画中画的古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古人,应是她心底里游乐人生的有趣境界,是她在当代生活中找到的世外桃源。总之,读宫建华的画,想起宋词、元曲,想起噪杂世外活得有滋有味的文人雅士。
每次看到宫建华的画,或看到她整理自己画作时表现出来的那个沉浸和痴的样子,都会让我羡慕画家这行当,她是真能陶醉在那个过程啊,就像一个种瓜种豆的农妇留连在自留地里,即使她用锄头你用拖拉机,看她那神情,也不禁羡慕她的辛勤中得到的幸福,不仅引发出你在这个物质世界上对属于人类精神的艺术的尊重。也因了这个影响,即使在她尚未出大名,而我们的关系好得几乎天天见面时,也没忍心张口找他讨一张。他自己呢,好画珍惜,画得不够味儿的,也要撕了烧了。
其实,除了这些,宫建华还有一大堆的忙事儿,她喜欢养花、养鱼、养猫、养茶壶、收藏瓷瓶瓷罐等。俗事别人看不见,也就不说了。
2009年8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