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以物观物,一种久违的感知世界的方式

  

  自80年代末开始,姜吉安就基本上不关注美术范畴的事情,他说:“艺术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去打开更具真理性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艺术史中,它总是表现为在既定问题语境下对感性的解放。中国传统院体画到文人画的转变是如此,文人画打开了道与禅的感知方式,并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方艺术的变化多端更将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艺术史并非艺术风格和审美史,而是一种感性化的思想史、文明史和观念史。人总是处在一些惯性的观念枷锁之中,如果对这个问题缺乏自觉意识,就会成为历史中某一种‘知识型’的工具,并与变化的语境失去相关性。在这一点上,无论政治、经济、教育等任何领域都概莫能外。”

  绘画作为人与世界联系的通道,姜吉安更关注这个通道的设置是不是有问题,也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描述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因此,就绘画来说,怎么画比画什么重要的多,也关键的多。

  姜吉安对艺术的自主性要求很高,他对既定绘画逻辑结构的否定和重新架构,即是一种呼吸新鲜空气的需要,也是对观看惰性的逃离。他说:“就像喝水,常年的水污染,会使人忘记甘冽清泉的味道,视觉也需要视觉的清泉滋养和恢复,以使其更加敏锐和清澈。这也是我一贯的艺术主张,即解放人的感性能力,使其从感性枷锁中逃脱,使天性长存。这种天性需要新鲜的感知体验来唤起。”

  

  《手卷•剩余价值》绢本绘画装置210cm×50cm2013年

  姜吉安的《丝绢•剩余价值系列》给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感知体验,这种体验并不炫目和刺激,但里面包含了一种极有价值和真理性的中国传统观念“以物观物”和“感通”。他说:“以物观物”和“感通”,是一种动态把握事物的方法论,它完全契合事物永恒变化的本质。它要求人放弃对事物的定义,因为定义总会变成习见并使人麻木和迟钝。事物总是随境而转,人也应如此。放弃所有既定观念的“无我”状态,即是打开一个敏感与开放的“我”,这是对人之天性的复活,使人保持对新语境敏锐的把握能力。解决新问题无法使用老知识,而需要非知识的决断。这种决断由动态的“以物观物”和“感通”促成。就像古代的战争,战场瞬息万变,只会固定的阵法是愚蠢的,而随境而转的有效应变,必来源于对战场形势的“感通”,这是人可以拥有的一种最高的知识,也是一种非知识的知识。”

  姜吉安与中国传统思想中“以物观物”、“感通”实践方法论的共鸣,不是美术史图像和视觉意义上的,因此也就不是形式和表皮的关系,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共鸣关系。姜吉安通过他的作品将这种久违的古老思想观念带到了我们的现实当中。

  这也是绘画的一次重新诞生,他否定了绘画原有的架构方式和惰性,超越了极简绘画和现成品艺术对绘画的终结,使绘画由死亡转向再生。他认为,在虚拟图像泛滥的新媒体时代,绘画无需继续制造图像去进一步加深这种污染。建立绘画的触感和真切性,对他来说,则犹如一股清泉。

  

  《丝绢•剩余物》绢本绘画装置82cm×56cm2013年

  

  《立轴•剩余物》绢本绘画装置210cm×50cm2013年

  

  《一壶野生古树普洱之:弄花》现成品绘画33cm×26cm2013年

  

  《丝绢•剩余价值》系列作品结构图示

作者:徐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