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沈丕基:纳桑吐丝、结丝为弦间的“弦-线”思考

艺术家 沈丕基

  导言:沈丕基,1971年出生于福建闽南,自幼习承中国传统书画与音乐。1992年定居深圳,活跃于当时的地下摇滚与朋克音乐领域,后又转入对纯粹声音实验以至先锋视觉艺术的创作与实践。长期坚持以音乐中的即兴精神将声音、视觉与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创作动机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作品面貌多呈现为对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的关注与感受。

  近期他在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沈丕基的线》为沈丕基个人艺术生涯中近期阶段的思想结果,风格沿袭了艺术家以往模糊不界定性的观念以及声音、装置、影像、行为等多元互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感于近8年来自古琴研习中的思悟与启发,于琴学中参见古与今,人与自然,对时间、空间、乃至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与奥秘的一己见地。琴弦的拨动引起的震颤如见宇宙的镜像,弦动而心动,遂激发出对蚕虫啃食桑叶的希微之音,吐丝结茧再造于古琴弦丝的相关性思考。于是引一而发千,再探于人与万物以至社会当下相关的那一本质之物,将生活之中息息相关的那一条线索外在化。也尝试着将古琴与丝弦于当代创作中还原为物料本身,看是否能够解放出更多新的信息。

沈丕基 《弦 振》 装置

  雅昌艺术网: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着手筹备这个展览的?

  沈丕基:我这个展览是在去年就已定下,那时我打算做一个比较纯粹的画展,不过在最近我打算不再做我的个人绘画展览,像你看到的今天的作品跟原来方案完全是不相干的。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方案,不再做画展了?

  沈丕基:因为事情总在不断变化,经过这一年,我有了新的想法,也有了新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展览定义为“沈丕基的线”,这个“线”作何解释?

  沈丕基:我弹古琴很多年,恰巧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宇宙之弦》,虽然是一部讲述科学的书,但是他用了很美的文学性文字写成。宇宙之弦,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

沈丕基 《线》 装置

  雅昌艺术网:这种天文学上的“宇宙之弦”跟您“玩”的古琴以及“线”有何关联?

  沈丕基:古琴,恰恰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它的制作是伏羲依照宇宙之数所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古琴七根弦,象征着天、地、君、亲、师、文、武。通过多年的斫琴与演奏,沈丕基试图用艺术的角度来联系与表现这些弦与线之间的关系。

  雅昌艺术网:据我所知,您最初活跃于九十年代深圳的地下摇滚与朋克音乐领域,为何会一个大转变,玩起古琴来? 

  沈丕基:实际上古琴也是很“摇滚”的,你比如说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1700年前,披头散发、坦胸露乳、喝着五石散、也玩同性恋,你说跟现在的嬉皮士是不是有着一样的地方,是“垮掉的一代”。

  雅昌艺术网:也是被“推崇的一代”。

  雅昌艺术网:您这次展览带来了哪些作品?

沈丕基 《蚕·蛆》 影像

  沈丕基:一共是五件,这五件作品也不是原来的五件,开幕前一会,它们有改变、有增加,但基本上没有超出我的计划。你像那件装置作品《线》,我把它在一个空间里进行了重置,利用柱子墙面等牵引后构成一个让观众置身其中的装置,实验音乐与行为艺术结合,还将邀请观众一起运用声音或线之间的关系做一些即兴行为。

  装置《弦 振》,用沾有墨色的古琴丝弦在画布上“弹奏”,弓弦振出系列作品,两点一线的直线弹溅出自然的墨点与线条,简约地表现了中国文人画的意境,3尺6寸5分长度的画面尺幅也与古琴尺度相吻合也代表了一年的365天,并在对古琴制作的过程中对物性加以感悟。

  我的影像作品《蚕》。古代的古琴弦使用的是蚕丝做的弦,我弹的琴的弦也是用蚕丝制作的。我就自己养蚕,拍摄了一个影像作品《蚕》,记录蚕食的过程。后来我发现《蚕》跟后来的影像作品《蛆》之间是有共性的,《蛆》是用一块猪肉放在我家院子里三天后,自然产生的蛆,我把这两个影像将同时播放。

  我觉得这是一种发现,艺术家不一定要去创造什么,这两个东西也是地球上长久以来就存在着的事物,它们一个吃素、一个吃肉,长得也很像,挺有对比性的,对比也很强烈。

  再就是用不锈钢创作的古琴,承载古琴的物体是个密封的玻璃桌,桌子里面放置了一缸新鲜带血肉的骨头,以及部分古琴丝线掺合在其中的装置作品。

  还有件装置是在玻璃制作的盒子中央,放置一根猪骨头。

沈丕基 《古琴》 装置、行为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要放猪骨头?

  沈丕基:为什么要放骨头,为什么你要这么问呢?在展览前我也跟策展人沟通了一下,我们反对那种“导游式”的解读作品。我觉得艺术家的作品应当让观众自己去看,这样才有参与感,他们的感受肯定跟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适合我,这样也才有意思。当然作品里有我自己的观念,我可以把我的观念说出来,但是不要讲得太清楚。

  雅昌艺术网:讲得太清楚,反而把一切都框定了。

  沈丕基:很多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阐述得很有哲理、很有逻辑,我觉得应该有种偶发的因素在里面,要模糊。因为模糊,它才能更宽广,观众的参与空间也就越大。我的作品在展览开幕之前还在不断变动,开幕以后也还在变,我做行为到现在一直这样。

  雅昌艺术网:谢谢!

作者:陈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