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述——周梅元

  画画和怎么画本不是要紧的事情。但因为自己选择了传统写实这条路。不免被人拷问、也时常自问:“每天用那些古老的手法,跟前辈们一样琢磨如何真实的在画布上再现描绘对象,这似乎已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自照相机、电影、至而今日益发达的各种影像技术出现后,画家的功能性即发生了本质地转变,绘画的再现功能受到巨大的冲击和质疑。但就像汽车地出现没有终止人类的奔跑。照相等新技术的出现只会促使写实绘画去追求新的自我理解,去发掘出新的意义。其内在的严肃态度、积极追求更是永远有其存在的价值。

  选择写实绘画,选择描绘静物,是个人的心性使然,也是学画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的提炼。正经八百的学画是从国画花鸟入手的,那时自己最喜欢的是宋人花鸟。这些作品无不是画家们深入体察生活。对自然生物的不同规律细加体会结晶。如“孔雀登高必先举左”“月季四季朝暮花,蕊,叶皆不同” 等事例正说明了这种“穷理”的追求。这种格物致知的严谨写实作风以及作品中传递出对生命热诚深深的吸引了我。比起那些一笔一划都可能暗含着某些特殊意义的文人画来,这些作品来得没那么深刻、复杂。给人的感觉格外清新、亲切。是让人放松的艺术。后来学习油画,发现自己对客观物体真实的质感,空间,色彩等因素,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常常迷恋于瓷器的釉色,木质的纹理,花果的鲜活…西方传统的静物画—Still Life Painting。往往也并不负担重大的思想性含义(这点很像那些宋人花鸟),这些作品描绘的对象多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居多,佳肴美味,杯盘罐盏…无一不来自对现实生活深刻而细腻的观察。无一不是对生活内在感悟的真情表露,体现出一种单纯优雅的美。

  下面这段是在美国的叔公看到我的作品“物语”后回复的一些文字:“…很高兴看到你的新作品,我欣赏完了有很深的感动,张仲景的伤寒论,武汉厂的照相机和已经枯萎的蔷薇,1950年我在系统性地读古本线装书。1959年我开始玩双眼箱式相机。1965年我自大学花卉植物各论、教起…曾经和一位武汉大学去世了的教授赵利淦合写了一本书“反义RNA和DNA”,他离开美国回武汉时,留给我墨书一笺:“古书耐读,陈酒溢香,老歌经唱,故友难忘,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立论高深的专业的,学术性评论,看到这段文字更令我快慰。个人的追求,正是通过描绘这些静物地“物性”。来提示隐含在“物性”背后的“人性”。 …相机是父亲年轻时用过的。油灯、马口窑罐是老家的遗物。缝纫机是母亲当年的宝贝…个人精心营构这些场景是想呈现一种生命的律动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致敬。实际上那些旧物是作为人的化身、替代者出现。作者与这些留下时间痕迹的记忆地无言对话。是想让观者能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在时间中的消逝和一种“逝者如斯”的对生命的感怀。这种静物的人格化描述,正是自己的追求。

作者:周梅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