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旭:肉体的荒原——对赵能智作品的一种解读

2015-03-01 13:48

  导读:李旭认为赵能智的表情”系列以丰富多变的语汇持续地表达着某些语焉不详、身份不明的情绪。2004年的一批纸上作品为开端,赵能智开始了新的色彩实验,打破了以往延续多年的灰色主调。2005年来的一系列尺幅巨大的作品,运用前所未有的色彩把一种异常刺激的视觉效果呈现在观看者面前:曾经概念化的人物正在具体化,但孤立而神经质的肉体却更加荒凉。

  模糊的情感倾向,虚空的灰色背景,纠结缠绕的笔触,肿胀而神经质的造型……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一个叫做“表情”的系列在赵能智的画布上次第铺陈开来,形成了一系列以人的面孔为绝对主体的作品。这个系列作品,以丰富多变的语汇持续地表达着某些语焉不详、身份不明的情绪。许多阐释者把这些情绪归因于当今时代的疏离感和荒谬感,有趣的是,艺术家本人却经常否认这些明确的文学化解读。在纯粹的艺术作品中,形式往往能够与内容和谐共处,但在艺术家真实的生活里,肉体却常常与精神荒谬地对峙。这种对峙在赵能智的作品里幻化为一系列荒凉的面孔和空洞的表情——我们有着与造物主相仿的身体,精神却永远难以企及神圣的高度——这其实正是造物的尴尬。赵能智作品中所显示出的精神与肉体因素相互割裂的倾向,大抵来源于此。初次接触赵能智作品的观看者,尤其是那些试图从作品中寻求现实意义的观看者可能会觉得这些作品单调乏味,千篇一律,那是因为他们缺乏理解这一类型的作品所应该拥有的纯感性觉悟。如果用分类学的观点来界定赵能智的作品,这种企图一定会陷入一个滑稽的结局:他是一个人物画家吗?他是一个肖像画家吗?他是一个写实画家吗?……是的,你可以把这样的作品看作“人物”或者“肖像”,当然也可以把这些画面形象当成“云雾”或者“山水”,你甚至可以认为画面上的那些笔触就只是笔触,或者他们组合起来暗示了一个类似头像的图形……画什么其实并不重要,怎样画才应该是必须被首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赵能智在作品中极尽感性表达之能事,他同时却也是一位长于理性思考的艺术家,他曾在笔记中写过如下句子:“我相信,艺术是独立的事件,画就是画,它不记载,也不评论,也不讲述,只有那些能够唤起记忆的视觉形状、色彩、质感等等。艺术是关于注视的,而非思考的,是关于视觉的,而非思维的,是展示的而非描写性的。我拒绝那些容易被某种“说法”界定的因素和容易被解读的含义,转而追求语言的歧义、意义的模糊和生长性,艺术,应该增加认识的难度。”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出他重视绘画本体并企图逃离社会学含义的心理倾向,至少在迄今为止的个人历程中,他一直是一个对形式语言非常关注的人,那些荒凉的面孔和空洞的表情,只不过是他的视觉表达所暂借的符号,附着在其上的色彩、影调、笔触和肌理,为我们充分展现出节奏和旋律在视觉方面所能够企及的想象力。不管构图和造型如何变化,这些作品的情感基调都是统一的。画面中的形象并没有被当作具体的人物去塑造,他们往往被广角镜头的视野所扭曲,他们只是构成一个人类面部轮廓所需笔触的堆积结果。通过对局部的放大和细节的虚化,赵能智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形象令人感到非常陌生,虽然任何人都可以把赵能智笔下的人物叫做肖像,但这些肖像却是极端抽象的,他们没有体温,没有呼吸,他们所拥有的肉体是一个个正在风化着的荒原。在面对赵能智作品的时候,那些不擅长欣赏纯粹绘画语言的观看者们,大可以把画中人理解为艺术家本人的化身,把画面上渗透出的情感看做艺术家自身的心绪,由此他们可以解读出一连串关于伤害、压抑、残酷、愤怒、自闭甚至变态的信息。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艺术作品本身的所谓“意义”在作品完成后就将一直是开放的,每个被解读出的含义,也都必将受到接受者自身理性与感性因素的制约。赵能智是聪明的,他似乎已经把解读的权利拱手出让,那些貌似简单的画面其实却充满谜团。

  以2004年的一批纸上作品为开端,赵能智开始了新的色彩实验,打破了以往延续多年的灰色主调。2005年来的一系列尺幅巨大的作品,运用前所未有的色彩把一种异常刺激的视觉效果呈现在观看者面前:曾经概念化的人物正在具体化,但孤立而神经质的肉体却更加荒凉。赵能智近作中的手法,有些象电影中的定格画面,某个人物突然被特写镜头捕捉并放大,充满细节的背景被彻底抽离,只留下一个凝固的表情,而当观看者继续观察和探究这个表情时,其中生动而具体的内在含义却瞬间蒸发……这些依旧荒凉的肉体,与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语法并无二致,赵能智描绘的依然是肉体的荒原,尽管这些肉体有了具体的服装和似是而非的身份,尽管这些色彩试图在提示着含混不清的时间和地点。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曾多次见识过以人类面孔为主题的经典范例,在耿建翌、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和杨少斌等艺术家之后,赵能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汇,建构着属于自己的语法,当下社会的各式面孔在他的画布上以相对抽象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进而成为时代精神特征的典型标本。赵能智正与上述画家一道,共同描绘着21世纪初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肖像。2005年7月23日写于沪上忻康里

来源:墙报-人物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