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一粒沙里见宇宙——李天元的精微与广大

  漂浮在宇宙

  “我很喜欢星空,小时候晚上去松花江游泳,家长不让去,怕危险。但我很喜欢那个氛围,晚上风都变小了,水很平静,我躺在上面,黑色的天空全是星星,满的,特别亮,东北以前没有污染,然后水面是黑的,远处有几颗灯火,整个特别安静,只能听见一点水的声音,你上面就像飘着宇宙一样,而且这个江水被晒了一天了,特别温暖,周围没有船没有人,当时我就想,这个世界是不是同时有一个人,也在想同样一个问题,他在想,那边是不是还有一个人,在想着我呢。”

  这是几次采访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还有一段是李天元老师说他住在上苑的时候很爱看流星,“有一次晚上送朋友走,然后一个人散步回来,可能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就看了好几次流星。”这两段话都充满诗意,一个望星少年的故事听起来总是很迷人的不是吗?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话中大概明白为什么李天元如此喜欢画银河、星云、宇宙。走进他的工作室,也仿佛走进了一个微型宇宙,尤其是站在他那幅宽8米6、高4米的巨幅画作《云图》前,我们似乎也能体验一下李天元所说的“漂浮在宇宙”的感觉。


▲《云图》画布油画400X860cm2009-2013年

  观看这幅画的正确方式是:先站在五米开外,你可以看到一张大脸,一个整体;然后慢慢走近,可以不断看到各种大大小小虚虚实实的新脸孔冒出来。在这些脸中,是不是很多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但李天元老师说他画的时候都是无意识的,也许是某些印象深刻的面孔不经意就自己跳出来了。


▲《云图》局部画布油画400X860cm2009-2013年

  “我觉得不论是宇宙的形态,还是我们自身内部的这种小宇宙,都有一种看不见的关系”。当年那个望星的少年,仰观宇宙之大,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与世界乃至宇宙的微妙联系,我想这种迷醉梦幻、物我两忘的感受更倾向于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而经过这么多年的世事起伏、人生积淀之后,对于人与宇宙关系的思考更增添了理性,一种庄严静穆的厚重感,这些都体现在了他从2008年开始的“人与宇宙”系列油画中。


▲《银河Galaxy》油画215X380cm2008年


▲《红》215X350cm画布油画2008-2012年

  一滴水汇聚成海洋,一粒沙里见世界,李天元正是从这些作品中受到启发,设计了“云景”app,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看《穹顶之下,他也曾把PM2.5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拽到眼前——李天元的云景计划》。


▲《雾霾——皮肤——12小时》118X158cm2014年

  镜头里的三重世界

  “央美的校训是‘尽精微,致广大’,你画一个很小的静物,就好像一个宇宙一样”。但对于微观和宏观关系的探索,其实更早地表现在李天元的摄影作品当中。“天元空间站”是一系列以宏观、微观和中观三联式结构呈现的摄影作品。显微摄影、卫星照片与“现实”场景下的肖像组合在一起,在这种共时性的空间关系中,我们同时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伟大。


▲2000.12.17王府井66.09x35x3cm彩色照片

  在2001年的《李天元肖像》中,他也是以这种形式,观察从800公里以外的太空看一个人是怎样的,把一滴眼泪放大3万倍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这滴眼泪,是李天元为了刚去世不久的父亲而流。父亲是在早晨锻炼时不小心摔倒没有及时抢救而去世,这种意外让李天元备受打击。他创作这幅作品,既是为了纪念父亲,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和他人对于生命有更多思考,而不是一味麻木地活着。


▲李天元肖像200.02x144.75x3cm1x20彩色照片

  李天元的父亲是个军人,喜欢拍照,李天元对于摄影的爱好就是从小时候跟着父亲摆弄相机开始的。“他喜欢拍照,所以家里面有各种相机,经常拍,以前不是自动曝光吗,需要你有经验去调光圈速度,那一般都是我父亲调好了,然后让我去摁一下,告诉我构图得这样。”回忆到和父亲的记忆,那些细节仍历历在目。在央美附中读书时,李天元以学习为借口,央求父亲给自己买了一台相机。“当时相机还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胶卷也很贵,我就用电影胶片裁了一些胶卷,然后去图书馆拍画册,当时附中有很多外国画册,包括像梵高,塞尚,那时候是80年代,外国画册很难看到,只有俄罗斯画册,印得还不太好,颜色红不拉几的。所以拍了很多画册,但不舍得拍生活照,现在一想就挺后悔,其实拍同学啊,那时候的街道啊,人的衣着和状态啊,多珍贵,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那些画册现在满街都有,我没想到,没有远见嘛。”想到当年那个傻傻的自己,李天元忍不住哈哈笑起来,那模样竟然有点萌。


▲1981年李天元和哥哥李彦伯在哈尔滨

 

 

  在松花江边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故事中或许都有一条河,穿越时间和生命,滋养身体和心灵。对李天元来说,松花江对他的意义更是非凡。他的艺术生涯就是从松花江边开始的。小时候赶早和小伙伴们去江边写生,是他童年最难忘的回忆。“这个人比我来早了,我明天来的一定要更早,一定要比他多画几张,十六开的纸,把它切成一半,变成32开的,订成一本,有时一天就能画满一本。”


▲《船》油画150x220cm2007年

  那时这群学画的孩子们大都买不起颜料,李天元甚至自制颜料。“我把那个纱布绷在一个纸板上,刷上骨胶,然后画油画,颜色很少,白颜色自己做,买点立德粉,放点豆油,结果画上它永远也不干,因为植物油它是不干的,后来就落了一层灰。”

  所以那时他们最羡慕最崇拜的就是那些买得起颜料的画家。李天元记忆中最深的,是一个叫浅麻子的民间画家。“他就是每天一定要去画画,而且选择一个很显著的角度,很有艺术家的派头,画架都很高级,手工打造的,穿着风衣,戴着礼帽,很有派头地画,一看有围观以后,拿一提琴拉啊拉,拉挺带劲,或者来一首普希金的诗。我们有一个同学比较坏,因为东北人画画喜欢用群青,用群青打稿嘛,他就在浅麻子拉提琴的时候,趁他不注意,把群青给偷走了,浅麻子表演完,回来一看,嗯?群青没了。没群青不知道该怎么画了。”


▲《燕窝岛》画布油画155x200cm2005年

  在纯真年代里,学习也是快乐的。少年时的他即天赋过人,15岁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是当时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1984年,他又考入央美壁画系。然后是毕业,1991年凭一幅《冶子》获得首届中国油画年展的金奖,之后又亲身经历了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等各种艺术潮流的起伏。经过这么多年的世事纷缊,李天元的性情变得更超脱淡泊。2000年,当他搬到僻静而风景宜人的上苑,李天元回归到童年时对于自然的深厚情谊,开始创作“人与自然”系列作品。


▲故乡4150x220cm2007年画布油画


▲《路》画布油画145x220cm2007年

  如同古代名士一般,他喜欢把工作室选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在上苑时为了看月亮甚至特地蓄了一池水。“当我去了农村的时候,变平静了,我每天看院子里有很多树,空气很好,鸟鸣狗吠的,我就体会到古人的那种心态,特别的亲近自然。然后我研究了很多园林,中国园林很有创造力,很多都是画家造的,他根据那种画可观可游的理论,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要有的,要有水,要造一滩水,为什么呢,为了把月亮引到院里来,有水了以后,每天就可以对着月亮喝酒,因为古人很浪漫嘛,那水看起来没有颜色,但实际上它颜色最丰富,它可以把早晨晚上云朵树木的不同颜色映在里面。”


▲《山水》画布丙烯180.2cmx227cm2004年

  对山水、清风、月亮的喜爱让人想到苏轼,李天元喜欢玩帆船、骑山地车,在天地间乘风踏浪而行,这与苏轼泛舟赤壁之下也是相似的趣味吧。回归到赤子之心,他仍然是那个在松花江边看星星的孩子,俯仰天地,遨游宇宙。


▲李天元在秦皇岛

  如果对李天元老师的手机摄影app“云景”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看《穹顶之下,他也曾把PM2.5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拽到眼前——李天元的云景计划》。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