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干诋中央戏剧学院学生、CCTV、唾液,120x147.77CM1x6.2008年彩色照片
黄燎原艺术经纪人、北京现在画廊、胡子,120x155.63CM1x6.2008年彩色照片
陈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术总设计、鸟巢国家体育馆、头发,120x156CM 1x6.2008年彩色照片
王石企业家,登山家,珠穆朗玛峰,胡子,120x156CM 1x6.2008年彩色照片
在宇宙里,人处于非常孤立的状态,这个作品下方有一长条儿是显示卫星的定位,就是这个人物他生活的区域,右下角是显微镜拍摄的人身上取下来的一些东西,皮肤、汗毛、汗。我本来想拍摄人的DNA,但是这成本比较高,后来还是选择了用显微镜拍摄。
我觉得人一直在变,地球也一直在变,所有的物质都在变。我想跟踪拍摄,五年以后再拍一次。不论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的形象的改变,都是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这一组作品我不想带有太多的态度、表情,我只是想拍出相对中性的、比较本质的状态。
《我的细胞》摄影,2012
这个是拍的我的T细胞,是从我的血液里边提取出来的一些细胞,又加入了两种病毒,加入病毒以后的细胞就产生很多的变异,细胞和病毒之间会产生一些作用,他们互相改变或者互相吞噬的过程。细胞内也有生与死,上边儿的每个细胞都是就是健康的,中间儿都是被感染了,下面的都是死亡的。
下列图片是我拍得PM2.5,跟雾霾有关系。
《雾霾—皮肤—12小时》
《雾霾--北京》111.8X158厘米,2014年小图
第一组就是PM2.5的物质,是从我脸上取下来的。早晨九点钟我洗完脸以后,如同往常一样在城市里生活、见人、做事情……十二小时以后,我回来从脸上取下粘在皮肤上的物质,然后拿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室放大很多倍来拍摄,在PM2.5级别和PM10级别里所发现的物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花》
《影子》
《灰尘》
《树》
可能里边有花粉、有病毒,有各种各样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微观世界中这个级别的细微物质,我们呼吸到身体里几乎就很难再排出去了,因为它会随着呼吸进入到血液里。
我正在创作一个新的作品,叫作《云景》。就是我设计了一款手机的app软件,专门用来做摄影作品。这些图像都是用手机拍的,而且可以自动生成图片,每一张作品都有独立的主题,也可以打印出来。下个月开始在Apple Store可以免费下载,我希望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种最简便的手段参与到更大的摄影的平台和交流里来,每个人可以自己设立主题,也可以跟别人合作去拍照,可以邀请别人跟你共同去做作品,你也可以加入一个更大的社会化的主题。
互联网时代也是更大限度地被解放的时代,人可以从技术和琐碎事务里解放出来,摄影在今天也没有太多的门槛,每一个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通常情况下,他们可能都仅仅是在旁观。我希望用一种最简便的方式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摄影的活动里,这也是一个众创的概念,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态度和立场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一定图片拍的多好看,或是具有多少审美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人生命中的一些重要的瞬间、生活的态度和处事方式,应该跟大家共同的去分享、共同去讨论,在一个大家能够平等相处的平台。
我觉得每一张照片就像是一个细胞,那么人类的一个生命,也可以说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或者是每一张微不足道的图片,当通过某一种特殊的形式结构汇集起来,它就会有生命,就能够产生一个巨大的生命体。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能量场依照各种各样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有一些我们肉眼看得见,有一些肉眼看不见,比如引力。但是能量是始终存在的,不同的结构、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组合的方式,比如说碳,特殊排列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形成钻石,变得非常坚硬。
我对摄影的看法,我会把它看作都是图片或都是信息,我觉得每一张很普通的图片里都有一定的信息,如今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图片,甚至都是图片垃圾,会耗费很多时间,没有太大意义,我希望把这些没有意义的图片、大量被忽略、被遗弃的照片聚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表现力或者是生命力。
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我也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讨论或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李老师用一种非常冷静和先锋的理念来创作作品。李老师作品中讨论各种关系与双重性,从《天元空间站》的作品的虚实,宏观和微观,人工或自然,到人像的多面性,讨论人像本身的丰富和内在的一种自醒。您也利用科学的器材与手段去界定较科客观的世界,又通过艺术家的手法去解读人性与空间、自我的关系。您是接受艺术教育训练为背景的,我想问一下您平常会浏览一些科学、哲学类的信息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您所浏览的关于科学、哲学类的资讯和书籍,谢谢!
李天元:
因为在清华大学,我接触的教授们,他们当中有研究物理的还有研究生命科学的,我们也经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也挺大。人对世界,或是对自我、对物质还有对心理的理解,都会直接影响到人对事物的看法。很多科学家他们用一种很有想象力的同时又很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一些社会的现实,人或是事情。
信息时代,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本书叫《大数据》,阐述的就是在今天的这个信息系统里,人和社会的透明度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从2008年智能手机出现以后,人所有行为事件都被记录并可以很清晰的研究,因为它后边有各种各样的线索和储存。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看了《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书中提到有关后工业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把人的身体解放出来了,大家可以不用做很繁重的手工式的体力劳动,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说,人可以不再去做工业化的像钢铁之类的大的生产,有很多数量的人在做服务性的工作,比如麦当劳,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在全球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钢铁公司,那么它靠什么呢?它甚至也不卖啤酒,它卖的东西非常简单,主要是一种服务。
近两三年来,这个互联网时代,给人的大脑带来了全新的解放,人可以不去做很多繁琐的事情,可以有很多的时间去想象和创作。
传统的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行业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我在学院里边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设计师、油画家和摄影老师,这些技术化很强的东西或者不同的种类慢慢都会被不断的消解,技术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个时代里重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问题,一个是整体的问题,就是社会或者是众人的问题。在今天,个人的思维和创作,实际上非常自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权利和可能性去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在互联网上,大家能够瞬间联系起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够在一起做点什么事情呢?比如我们做这个论坛,我们在一起的是不是有一些共同点?是不是可以共同去创作或者是去做一件更有力量的事情?这个事情会超越个人的力量也就是用某一种线索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就像是众多的这个点连线在一起组成一个面。
主持人:
李老师说的没错,《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前几年风靡全球,这本书介绍就是信息通道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折,那么您的作品当中的运用到了卫星、电子显微镜、手机单键等等影像采集方法,能不能谈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尤其是科技对于艺术,就摄影艺术来说,您认为摄影艺术会朝着什么样的未来发展或者说科技化颠覆对大众影像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天元:
科技会让人变得更自由,也会给人提供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不光是科技,真正改变世界的是人的想象力,是人的各种愿望,这种愿望它会通过科技不断的呈现出来。科技不是文化,而是一种文明,就像我们用的这种智能手机,它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他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很多的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跟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手机会建立联系,人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把很多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等我这个软件做好以后,我邀请我们这个群里边的朋友,大家共同找些有意思的主题共同做一些创作交流。
主持人:
也许艺术和科技是最本质的探讨话题,说到智能手机,您平时跟手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除了熟悉最基本的功能之外,您平时会用手机去采集信息吗?您又是怎样利用手机去辅助您的艺术创作的?群里的朋友,大家肯定都有手机,但是怎样把这个最简单、最方便的工具利用好去创作和记录,对此您能给大家一些建议吗?
李天元:
我是希望把手机做成我创作的一种手段,大部分情况下,现在用手机主要是社交、看新闻或者是搜索信息,我觉得它未来的可能性会更多,它才刚刚开始。
用手机摄影,由于它屏幕比较小,所以比较适合拍一些特写。用手机拍一个相对大的场景或者近、中、远不同物体,他表现力是有限的,但是他在拍一些特写的时候,它所呈现出来的信息,还是非常准确、清晰的。如今我们读图的方式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的一张照片,都是有独立的构图、有独立的主题,如今我们所看的图片,几乎都是连续性的,在看了很多张图片以后,我们的头脑里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如今读图的方式都是碎片式的,所以需要一个整理。
古典艺术,不论是油画也好或者是摄影也好,都追求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他的构图和主题,所指向的、所包含的信息和内容都追求相对完美的、平衡的状态。但在今天,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不会在一张照片里寻求特别完整的信息阅读,每一张照片(包括手机拍的),它只呈现一个重要的信息就可以了,但当它们联系在一起,信息量就非常大,比传统方式信息量还大。
主持人:
李老师,移动互联网时代,“蝴蝶效应”应运而生,我们不断致力于大众影像平台的建立,包括大众影像采集、传播与交流。希望以后能与李老师以及更多嗅到这样的理念影响的艺术家在这个议题上更加深入的合作与思维上的呼应。已经有很多艺术家开始做相关的作品,包括《自拍》,希望在这个道路上有更多的艺术项目出现,利用互联网影像精神与大众的影相本质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论坛中有朋友如果对这个议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和李老师更深入的交流。
李天元:
好啊,我觉得合作非常有意义,每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来,拿出自己的作品,或者是不断的去参与,才会产生更大的力量。
主持人:
李老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您目前着手的艺术项目或者是你目前在关心的问题。
李天元:
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个手机App软件叫《云景》,这个软件做了有两年了,因为一些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以时间拉的比较长,但今年(最近几个月)就可以正式发布了,我希望在这个软件里设计出很多公共的主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主题里面,比如自拍、比如表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各种各样关心的事情。
主持人:
在这次交流的最后,能给我们介绍一两位您自己比较欣赏的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
李天元:
我觉得拍摄生活化的、纪实的这类作品,相对来说,荒木经惟拍的挺有意思,他好像整天在不断的拍照,他的这种细微的感觉,主观的或者是下意识东西都挺好玩儿的,挺有意思的。像古斯基(Andreas Gursky)用工业化的方式拍很大的场景,也表现出了这种后工业时代的这种景观,非常的壮观,也很漂亮。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我也还挺喜欢的,他能够拍的像剧照一样,好像隐藏着故事,照片上一些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的还是挺有魅力的。
摄影的空间非常广阔,在今天这个图像的海洋里边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虽然每天产生非常大量的图片,但新的思维并不是很多,而用图片去寻找一种新的可能,这个空间是很大的。
主持人:
感谢李老师参与今天的交流,不但非常清楚、冷静地阐释自己作品,也提到了跟“蝴蝶效应”有共同理念——由移动互联网为摄影艺术带来的颠覆性思考。再一次谢谢李老师,也谢谢各位的守候,我们也希望跟各位一起去寻找新的可能。
李天元: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大家。
谢谢“蝴蝶效应”为大家做的这个平台。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只是沉默。
主持人:
论坛里的朋友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李老师探讨一些话题。
群友:
李老师您好,我想问下T细胞跟pm2.5那组,是显微镜直接生成的影像嘛,还是有做改动?
李天元:
显微镜拍摄也有一定局限,基本都是黑白的,里面信息非常杂乱,后期我也在电脑里把它们分离出来了,操控显微镜就像拍摄风景一样,我会选择一些有意思的局部。
群友:
李老师您好,能否谈一下您现在这个阶段,平时的创作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年轻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谢谢!
李天元:
我从小喜欢画画,也喜欢摄影。年轻的喜欢做一些有破坏性的事情,而现在希望能寻求一些次序,建立一些新的可能。
传统的摄影,包括商业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这部分思考跟美有更多的关系;纪实摄影针对性更强,态度更明确,表现力也很强;而观念摄影则不断开发出新的方式或者说角度,对习惯的思维模式做出新的改变。
艺术包括三个很重要的方面:一、艺术的理念、思想、观念,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个是很核心的问题;二、是语言、方法,包括创作技巧,这需要很多的创造力在里面;三、时代性和针对性、这个在当今显得非常重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