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笔谈书法是一种素养

  如果说艺术教育以它的生动性,概括力和直观性给人以美的启迪,培养人的审美素质,那么,书法教育则应是一种对人的心性的关注,是启迪心灵智慧,滋养心性,蕴化德行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当今状态下的我国书法教育,却在根本上悖离了书法教育的初始指向,更多的从技法,技巧的训练着眼、着手。检索目前诸多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于技法技巧之外,便是功利心的打造,注重短期效应,而放弃了极为重要也是终极目的——心性培养,使得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停留在急功近利,极为肤浅的层面。尤其一些权威社团,大搞展前培训,并予以免以初评的诱惑,将功利欲求推抵到极致,完全忽略了书法教育是作为人的基本教育的一部分。诚如征稿函所言说的那样,尽管书法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一直热至当下,其真正的热点却一直驻随在追名逐利的“焦点上”。故而我们当今的书法教育,于书法普及教育向社会性、心源性转移,专业教育中,向理性与心性转移这两点,应予足够的重视。

  纵观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其实不难发现,书法从形态到内质的品性早已内置于国人心性,并潜入现实生活之中。甚而影响到思考方式,连行为举止也无不受书法意识的深层的涵盖。

  其实我们不能把书法仅看作是一门艺术形式,而应该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类情志,社会进程的文化源。我国文化属性的丰富性、社会性、亲和性等特征,都在书法里得以足够的体现。

  曾有人言说,文质彬彬是以儒家正统观念来阐述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其实不然。文质彬彬,恰因是书法在自性修习过程中,对形质的反复探求,而升华出的合乎儒家理念的一种形态倾向,汉字书写之初即已包涵了儒家的文化特质。或说儒家文化在形成过程,吸纳了文字形态,文字书写理念中的有机成分,而成就,至少可以说中国文字诞生后,在书写记录语言的同时,透出先民的心性追求,而渐次地奠定了儒家的基础。

  书写的历史很久远,而早期的文字从表象到内质都具有足够的美感,是先民生活历练,心志达成之后的进化。即使进入审美层面,被称之为书法后,依然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所流露出的自身心性的痕迹。

  由此说来,书法之中,已然涵盖了中国文化诸多因素。人们多以为,是文化积淀后而有书法,又有谁敢言,书法从文字诞生的书写之初,到形态自妍之后没有对文化的发展起到过促进或补充呢。若不然,又怎么会有“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王岳川·书法艺术精神),因为谁也不会否认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很重要且极优秀的一部分。它与文字同生,共步,是中国文化诞生的源头。

  书法的文化属性,必然决定书法的教育、学习,会引导人的心性的变化。

  儒家伦理秩序观念是可以从书法字体构成原则中体味到的,长幼尊卑,宾主次序的关系法则是构成字体的基本理念,失去这一点便会杂乱无章。而浸淫其中,便会潜移默化的得到教益。这长幼有序,宾主分明,又和谐一体的状态完全是一种理想的儒家风范。无论笔画或字体,各自形象独立,却和谐统一。当是儒家文化的形象化解说。

  然而,自由多变,却于法度之中,常理之内。是任性自然而洒脱不羁,临池染翰,秉笔直书,绝去做作是书家最为惬意之事,书法中的自由精神得以完全体现。以自身性情,认知,胆识,技巧能力,而洒落出笔,绝去雕饰,道家精神在其中矣。从一笔着纸,落墨显形,即有主观情势,又有因纸笔墨等材料性能的差异,而显现若多瞬间变化与不同。此是天人合一,主客相宜的一个初现。接下来便是以“眼前景现,须用直追”的下意识,合并理念、经验,跟进完成。所谓一划乃一字之准,一字乃终篇之准。道家精神,亦在此宣泄不已。

  临习与创作过程中,对书法的笔划形态的追摹,认知,怎么不会对人的心性发生作用呢。

  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精神,其前提是不排斥对个性特征的尊重。而个性的尺度又不违逆整体的和谐。和而不同的君子风度,应是圣者胸襟。

  由此看来,我们的先祖,真的是十分聪明。早在两汉之际,即提出一切仕人当以书法的修习作为最重要的修为方式。

  书法教育的这一理想境界,其实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分不同阶段的分别施教,便可施行,低幼儿童习书,以磨练其活泼好动之习性,以获得安静、入定的行为习惯;以古人的构字法和笔法来养育出人的行为的规范化意识。

  心静则字体安稳,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人正,由此可期建立一个良好的行为理念。

  而进入青年成年,思维能力提升,在行为方式的规范性加之应变能力的提示与培养,而此时的变化心理则自然会依循法度而规范化。虽尚中庸,却无定象,依然是灵变无穷的新秩序、新形态,和谐新鲜而不失规矩。

  谁说书法境界与人生境界相去甚远呢。

  藏蕴丰厚,却含蓄谦和;淡宕清远,却生机弥漫,是书法的精神,也是人生的追求。

  可惜的是我们书法教育的执行者(很大部分)认识不到书法教育对心性建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放弃了书法教育是作为人的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的理念。

  使得本应是心性培养的文化教育,变成了少数孩子的特长教育,并错误引导了书法教育的功利性主张。

  此借中国青年报载梁国祥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当然,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毛笔弃而不用的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用毛笔书写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电脑打字的快捷方便等。如果仅从功利,实用的角度看,中小学确实是没有必要开设写字课教学生写毛笔字。然而,如果从人的精神需求而不失单纯的书写工具的角度来看,电脑永远取代不了毛笔,甚至电脑越普及我们越不能丢弃毛笔。生活节奏快,人便容易心浮气躁,具有养气养性的修身功能和陶冶情操的美学价值的书法,无疑是调节心理,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作者:陈福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