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重振北派山水雄风——对话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师恩钊

  主持人:王志

  特邀嘉宾:师恩钊

  主持人:多年来您一直致力研究和传承“北方山水画派”的精髓,在传统和创新的交汇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请先谈谈“北方山水画派”的历史?

  嘉宾:当我们畅游名山大川时,迎面扑来雄然耸立的万仞奇峰,极目瞭望浩瀚苍莽的千里林海,自然风光的奇美佳境令人如醉如痴,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使人惊叹折服,恍惚间会感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这样一种物我交融的精神观照,相信每一位山水画家在采风写生时都会有所体味。

  五代、北宋时期,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在北方崇山峻岭中体察自然,获取灵感,亲历云雾明灭、风雨山川的形态变化。他们的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呈现一种“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的宏大气势和自然之美,形成了风格刚劲、气派非凡的“北方山水画派”。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北方山水画派”宛若一颗明珠,曾作为山水画的主流闪耀着璀璨的光华。但随着宋室南迁,绘事中心移向南方,再加上文人画逐渐发展为主流和“南北宗论”的影响,山水画风由原来的雄沉厚重转化为空灵雅秀,由大山大水的恢弘全景变成了小情小景的淡逸之境,“北方山水画派”在山水画领域的影响渐弱,发展式微,逐渐淡出中国山水画的主流。纵观中国画的历史,康有为的一段跋文说的有一定道理:“全地球画莫若宋画,所惜元、明后高谈写神弃形,攻宋院画为匠笔,中国画遂衰。”

  主持人:请您谈谈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认识?中国山水画尤其是“北派山水”应当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嘉宾:继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传统文化,是山水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古典山水画过于严谨的程式化、模式化套路束缚了画家们的手脚。泱泱的国度,盛世的年华,总要有鸿篇巨制、黄钟大吕般的作品问世;书写激昂文字,描绘祖国美景,表现阳光向上,讴歌民族精神,以新的审美图式创作大山大水是我们这一代山水画家的使命。艺术家的责任感令我们重新审视千年来的绘画传统。当我们把目光触探到唐宋之风时,发现除却历史的人文因素之外,“北方山水画派”气势泱莽的大山水画风竟和今天的时代诉求有着可以相通的契合之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于变革,在于对本身的文化传统从不一成不变地去套就,“北派山水”在今天也应当有一种全新的面貌。

  为了寻找“北派山水”在今天的全新样式,作为一个画家应当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传统的笔墨技法自然是根本,皴擦点染的笔法墨法非但不能丢弃反而要充分地继承和发挥,古画中有的当然要汲取;古画中难以找到而在画论中有所阐述的,比如泼墨破墨等技法,我们也应当尝试运用,形成笔墨丰富多变的效果;同时还可吸收外来艺术精华,比如素描、色彩、光影、体面、形式构成等,甚至包括摄影、电影在内的其他艺术门类也不妨有所借鉴。借鉴运用多种绘画语言,将具有时代感的大自然的美寓于传统的笔墨构架之中,塑造一种远视气势宏大近观变化多彩的山水图式,形成风格突出的“新北派山水”风貌。“新北派山水”不要新的程式化和套路化,应当提倡多样而独立的风格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艺术繁荣的关键在于精神的解放和思路的豁达。

  主持人:您认为在当今画坛,哪些问题会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嘉宾:当代许多山水画作品虽然可称笔墨功夫扎实,却因作品流于概念化程式化,在画面中未能展现出自然之美和个人的独特感受,因而使观者对其欣A赏也只能停留在笔墨表象,难以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引起美的共鸣。究其原因,原来在中国山水画和自然美中间存在着一条鸿沟,而这条鸿沟的存在揭示出-个常常不为人注意的现实:今天依然是文人画理论在主导着中国画坛。

  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渐呈上风,于是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渐遭轻视冷落,唯有“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成为论画评画的最高标准;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调侃语句,竟成为后人的至理名言,自然景观逐渐成了画家感情宣泄的媒介,重神而轻形的论画标准一直延续下来。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界的“美术革命”曾几次对文人画进行冲击,中国画界也经历着从“文人画”到“画人文”的变化。但是,人们似乎并没有留意到:这些年来中国画界其实在主体上还是习惯地沿用了文人画的观念;当代许多中国画作品,实质上还是属于在文人画基础上的沿革,在画面中很难见到自然之美,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脉络与精神也相去甚远。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目前大量充斥艺术阵地和艺术市场的是摹古或因袭的作品,中国画的样式化已是“约定俗成”,这种程式化、雷同化倾向已使人们产生了视觉欣赏上的疲惫。分析个中缘由,不容忽视的是文人画的理论规范所造成的影响。如果我们继续将文人画的理论奉为中国画艺术的唯一模式和准则,则势必要制约甚至阻塞中国画创新发展的道路。徐悲鸿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没落的原因,是因为偏重文人画”,话说的虽然有些强硬,却不乏令人深思之处。

  主持人:您以表现大山大水、描绘自然景观之壮美为己任,在艺术创作上您是如何做到“回归自然”的?您认为当下应如何重振北派山水的雄风?

  嘉宾:我们只有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才知处处皆有奇绝动人的美还远在美术作品之外;而唯有进入到峡谷幽壑深处,才会发现许许多多奇特多姿的山石结构,还远非程式的传统技法所能尽述;那气象万千景色迥异的“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使我们羞愧于自己绘画语言的贫乏。中国画偏重笔墨样式、程式化的抽象变形、重表现自我而轻写实描绘的倾向,集中体现在对自然的远离。这种远离使大自然本身所具备的美被淡化、被忽略、被隔离在艺术之外。今天,重新提起对表现自然美的呼唤,其实是一种在广义上的对自然的回归。

  以艺术的形式“回归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人本体和大自然在更高层次上的谐和。历史上“北方山水画派”艺术理念的核心,是深入自然,通过观察、写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奥秘和内涵,汲取自然中的“真境”。艺术上的“回归自然”应当是一种观念和意境上的回归,并非以自然主义的手法描摹物象的外在形态。

  其实,任何一个视角的景观之美都不可能比将多视角景观的美集中起来更美。将自然美景重新剪裁、变幻并组合,使自然之美更强化而具神奇之魅力,即营造出一种“第二自然”,这也就是传统中所谓的“胸中丘壑”。这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壮美的山水画作品会更贴近我们这个时代。

  在重振北派山水及对“新北派山水”的探索过程中,只有深入生活回归自然,体察大自然那种勃发的生机、律动的生命,在与自然的坦诚神交中捕捉自我心灵的瞬间感受,畅游清新多彩的大千世界,才能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投射到艺术作品之中,为自己的作品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为重振北派山水的雄风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