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黄小舟绘画略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书画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革、磨砺、升华之后,对于我们来说不但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前日,我有幸在安徽省博物馆参加一文化盛宴——当代名家书画展,和王涛、张松等书画界名流同行其中,可是不约而同地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因为“一幅”完全可涵盖展厅“所有”画作,尽管笔法、技艺缤纷,但内容的单一、单薄到惊人的雷同,是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启蒙”阶段。无作者的气息,无时代的脉搏,无文化的底蕴,形同一本发行上万份的“书”。谈不上艺术性和思想性,不可能让观者心潮澎湃,感人的细节,观后的余地,审美的产生,都无从找到落脚点。这是画坛的悲哀,画家的不幸……

  而黄小舟先生以墨揉情,用笔发声,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撼人心魄的气势、感人肺腑的情韵和美的境界,彰现出鲜明的个性画风,大家高手皆誉其为“江淮一枝竹”。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郑板桥研究会顾问周积寅先生就欣然称黄小舟“天资颖悟,为人正直,诚实。他擅长花鸟,尤工墨竹。以造物为师,崇尚郑板桥,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作画胸有成竹,又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拈来,自尔成局,章法无一雷同,风格挺拔、雅逸,寄情于画、得天真、自然之美。”

  我们深知,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很多画竹名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竹画,隋唐时有了进一步拓展,出现了王维、吴道子等名家,而至宋代则出现繁荣迹象,到了明清两代竹画的技艺似乎达到了高潮。

  而画竹中的“异类”文同先生,尤擅墨竹。其挚友苏东坡亦善墨竹,尝赠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故云:文氏画竹“胸有成竹”。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

  对于画竹,郑板桥更有自己的体会,他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当代书画名家王家琰先生近日在黄小舟的一幅兰竹图上激情题道:“江淮一枝竹,高呼文与可”。

  诚然,生于国画之乡萧县的黄小舟先生,又在坐拥巢湖的合肥读书、创业、生活,故而其绘画处处可见大湖名城的人文精神,皖北地域文化之灵气,又汲纳中国传统画竹之精髓,故所创作的竹,脱胎于自然造物与中国画传统范式,个性彰显,可见他的审美心性,眼界不俗。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修养和艺术追求都以笔墨隐现在他的竹中,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

  综观黄小舟的竹画特点,他注重构图,善于把握整体,无论大幅小品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他的笔力雄浑,兰竹多以浓墨为主,笔墨潇洒,常常于乱中求正,使竹欣欣然有生机。他亦擅画石头,多画破岩巨石,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往往用笔勾勒皴擦一气呵成,以气势见长,以山石衬托兰竹,有立根破岩中的不屈精神。他喜长篇题诗题跋,常常洋洋洒洒题于石上、竹间,他细心经营,把握整体,与其画形成了完美统一体,这也是他竹画的重要特征。他在行笔速度及对节奏的控制中,展现出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的张扬;他的画由单纯走向了深厚,由刚健渐入苍雄,由传统化而为我,既具豪气之势、又有超逸之风,将意蕴隐含在曲折多变中,从中可以看出抽象的自然与情感、心态的虚静与空灵,气脉的贯通与运动的精神内涵,可与天地相会,写心、写神、写意,体现出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

  我以为,对于“竹”,黄小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因为,他深知艺术需要独特的个性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但现实社会的因素使很多画家盲目跟风,单纯追求展览,或者为了获奖,跟跑于市场和大众需求的方向,从而使得很多画家失去个性,没有了自我,形同描红。

  而艺术贵在坚持、坚守,艺术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方向,要有艺术上的追求。也有很多画家为了个性而个性,但最后失去自我,而被时代抛弃。此乃中国文化的核心,有度,不去破坏“气场”,心平气和,气贯周身,出手气度自出,风韵风格自在!

  这是儒家的“礼法”,它主导了中国社会二千多年,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法则。有感于此,一方面黄小舟是一个尊重传统与善于学习传统的人,他深谙“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历代画竹高手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学习传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是为:“各有灵苗各自探”。这从他的一则题款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师法自然与所画对象朝夕相处的人,“凡吾画竹,虽有师承,但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其所居澄园,又名万竹阁,是一实证。他对竹子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细加观察,达到“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方一挥而就,浑然天成,独得意境。

  其实艺术是探索未来而不是追忆过去。这种探索是建立在对前人的研究继承的基础之上的,背道而驰也是一种继承,就是对于郑板桥,黄小舟也并非一味倾倒崇拜,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与之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不是狂妄偏执,而是经过不断磨练不断超越而达到的一种新境界——予以绘画思想的“变古象今”是也。

  简言之,黄小舟讲究的是“胸有成竹”的精神性境界!因此,他必然与时俱进地成为画竹新的历史代言——“江淮一枝竹”。

作者:王贤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