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下篇)

下篇: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作品价值分析

1.黄宾虹:曲高和寡,笑到最后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擅画山水,为一代中国画大家。他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凝重有力,自如遒劲,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他的画风的显著特色是“黑、密、厚、重”,苍浑华滋,意境深邃。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在这些笔墨的探索中,他寻找到了找到“雨淋墙头”、“月移壁”的感觉,水墨淋漓,云烟幻然,实中虚,虚中实,合浑厚与华滋而成美学之新境。黄宾虹完成“黑宾虹”的转变后,又进行“水墨丹青合体”的探索。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受西方印象派启发,思以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后来,他由良渚出土的夏玉而悟墨法,将金石的铿锵与夏玉的斑驳融为一体,画面的朦胧融洽更接近江南山水的韵致,笔与墨一片化机。黄宾虹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非常注重传统,讲求画理,但又极具开拓精神。他非常自信,这来自于自己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并能站在“制高点”上纵论古今书画。这也是其生前作品不受市场重视而始终不曾辍笔的原因。黄宾虹是有清以来传统逐渐衰败后的一支传统强心剂,他让我们重新看到传统的巨大魅力及其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后来出现的李可染、林散之等艺术大家正是得益于黄宾虹的教诲,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黄宾虹属于“国粹派”。他在从事古玺印金石文字的搜集整理研究,治美术史,古书画的鉴定,积稿逾万的古画勾摹,艺术创作的“笔墨论”等方面,完全是这一文化立场的展现。这一文化立场的根基乃孔孟之学,即“民学”。黄宾虹“民学国画”观有三个层面,其哲学是儒学,其美学是“浑厚华滋”,其载体是“笔墨”,而“民学国画”的“笔墨观”是其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实践,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全部。综观黄宾虹的“民学国画”观,强调创作应以人为本,脱离宗教与政治,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精神娱乐,尽情表露其审美旨趣及修养境界,所谓游于艺。与之相对应的“君学国画”,创作是为他人的需要,枉己徇人之意存于其间,这就局限了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和表达。艺术价值高低的最根本原因,就在这“为人”与“为己”的创作动机不同上。

  对于黄宾虹作品上述的艺术价值,要求一般收藏家能完全认识清楚是很不现实的。他的画强调自我人格与精神的表达,不媚俗,不讨巧,从表面上看,黑乎乎的,卖相一点也不好。常言说“曲高和寡”,因此,当时出钱买黄宾虹作品的人极少,他自己也说,我的画五十年后方有人能读懂。徐渭、八大山人以及西方的梵高都是属于他这一类型的画家。

  黄宾虹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在一定时期市场价值不一定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后劲一定是十分强劲的。

  黄宾虹去世后,其夫人宋若婴将他的全部作品捐献给了国家。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故事,很能说明当时普遍对黄宾虹的认识高度,听说黄夫人为了多捐几幅,清点完作品,又悄悄往里塞了很多;而在办完捐赠手续后,受赠单位并没有立即把作品取走,依然寄存在黄家,搞得黄夫人很是紧张,一直督促相关单位赶紧把东西入库,寄存在家里,万一要是丢了算谁的呢?试想一下,当初黄宾虹的作品要是像今天这样,动辄买到几百万、几千万的话,受重视程度肯定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黄宾虹的高度至今仍远远没被认识。但客观地讲,目前他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他的作品的市场行情也一直强劲、稳健地呈上升趋势,是拍卖会上的热门拍品。但是,只要研究一下这些拍卖会上的拍品,就可发现黄宾虹的伪作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真迹少之又少,有的拍卖公司的多件拍品没有一件是真的。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论真伪,黄氏作品的成交率却很高,相信谁也不会拿钱去买假货,皆因眼光原因,把赝品当成了真品。因工作关系,笔者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画家、收藏家,有机会欣赏到他们的藏品,其中有些藏有黄宾虹的作品,可惜看到的大部分也是伪作。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画家手里藏的黄宾虹赝品的比例比收藏家手里的高得多。曾经一个很有名气的画家,向人炫耀说黄宾虹的画他藏了很多,可等他展开来一看,一件真的也没有,这些东西不知是他花了多少钱或画了多少画换来的!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有些画家是画山水的,也号称学过黄宾虹,可照样收藏着黄宾虹的伪作,还有的甚至花真迹的价钱买回了印刷品。

  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学术则往往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出卖,与奸商狼狈为奸。比如,我就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和浙江美术出版社于2006年联合出版的巨著《黄宾虹全集》中,发现了数件疑伪作品!此套画集共十卷,八开精装,四色彩印,定价7800元,算是到目前为止收录黄宾虹作品最多的画集。据说这套全集是“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的重要图书之一,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者进行了十一次专门性研讨,从征集的黄宾虹上万件绘画、书法、画稿和文稿中经过严格、系统地整理,反复考证后,用八年多时间,最终选定3000余件作品,结集出版。在如此重要的著作当中,居然编入了伪作!是有见不得人的幕后交易还是编委们(他们可号称是黄宾虹的研究、鉴定专家)确实没鉴定出来,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这件事却让人难以接受,这是对读者、后学的极大不尊重!如果存在幕后运作,这些参与者更是在犯罪。

2.张大千:“运作”高高手

  张大千(1899-1983),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皆善。其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中,张大千无疑是最具争议的,围绕在他身上的种种纷争,从来没有间断过。2011年,首都博物馆主办“大千世界——张大千的艺术人生和艺术魅力展”,开幕前策划了一场“大千论坛”,在论坛上发表演讲的专家“各说各话”:有人说张大千开拓了中国画的新面貌、新境界;有人力挺张大千的学古“能力”;有人说张大千具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还有人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意义重大。专家的角度不一样,为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往往会与其他专家的意见相左,整个论坛“矛盾重重”。

  之前,理论家陈传席对张大千的评价颇为具颠覆性,说张大千的艺术是建立在造假画的基础之上的,说他为了做假,不得不认真研究美术史,了解历代画家生平、思想及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乃至所用纸笔、墨色等;还要了解历代收藏家的历史,因为他要伪造收藏家和文学家的印盖上;有时还要伪造收藏家和文学名家的题跋,他都要一一研究。这就丰富了他的知识,知识增加,修养加强,他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陈传席得出张大千徒有“摹古”能力,却无个人突出面面貌的结论。不过,陈传席认为张大千的泼彩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对画界有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刘海粟、谢稚柳、何海霞等或多或少都有受到了他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陈传席的观点过于偏颇,谈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那么张大千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是留下了一种图式、笔法还是墨法呢?或是留下了一种意境和品格?当然,也可以说他是有图式、笔法、墨法的,但哪一个是属于他自己的呢?重要的是张大千很多作品太偏于甜美,用笔流滑的应酬画太多,其内容与历史、与时代、与中国的民间疾苦好像都无关而脱节。他是琢磨出了一套“泼”法的,这是他的意义,但当把这“意义”放到了美术史中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前人早开“泼”了,且“泼”得比他高,他只是把墨换成了彩而已。而且这种“泼”的形式在中国画中毕竟是“支流”,甚至有人认为是“旁门左道”。张大千的画是能显示他的某种“状态”的,但这“状态”仅仅限于体现他的某些技术层面能力,我们甚至从他的作品当中读不到一点他的所谓“为生活所迫”、“血战古人”的挣扎与激情,就更奢谈能看到他的某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与风骨了。张大千应该算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其作品“技术”含量有余而“精神”含量略逊,他作品的价值在当下有点被“虚”抬了。

  学者傅申在其所著的《张大千的世界》一书中说道:“(张大千)是历来画家中学习古代名家数量最多、最博的画家;在笔墨技法的训练上,他也是获得古法精华最多、最好的画家。……”但是,学古不能泥古不化,创新不能偏离传统主脉,画家创作必须要充分表现“自我”。这是张大千给了我们的有益启示。

  在坊间也有一些关于张大千的传言,说他是被齐白石“奴视”的人,当年要拜见齐白石,遭到了“拒而不见”;傅雷在给黄宾虹的信中说张大千“江湖习气可慨可憎”;陈子庄说“张大千的画全是别人的现成套子,谈不上独擅了”,“只是技巧,不是艺术”,又说“张大千天资很高,可惜未在创作上下功夫,帮闲去了。学艺术的人态度首先要严格,不可取巧。张大千把画画作手段,猎取名利,实质欺骗”。陈子庄进一步说“张大千人品不大好,如果人品好一些,他的画还是不错的”。

  张大千就是张大千,都去世近多年了,一干人还在为其打口水仗,这也可算得上是其某种“精神”的一种影响或延续。画史上有此“魅力”的画家不多矣。这“精神”,不是指他的“吃苦耐劳”的摹古精神,而是指他性格当中某些“捣浆糊”、“博眼球”的特质。他现在还有“能力”让学界为其“乱”作一团,有“能力”使自己成为公众眼里的“话题”人物。此可谓超级“运作”能力,市场需要这个,话题就是买点,现在张大千的作品可谓是艺术市场上“标杆”,单件作品几千万甚至过亿元几乎成了常态,把黄宾虹甩在了后面。这是市场规律。张大千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价值高的作品,艺术价值不一定高。

 

  至于人品的问题,对画家来说,人品往往和艺术并不是统一的,有很多画家人品不怎么样,但艺术造诣却颇高。另外,画家的生存环境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生存权”应该是第一的,否则“发展”无从谈起。何况人品也没法用一个什么标准来衡量,比如说一些画家好女色,你可以说他“下流”,但当你换个角度看的时候,他可能仅仅是“风流”而已。

3.齐白石:从草根到大师

  齐白石(1864─1957),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家,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亦善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也能诗文。

  齐白石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行走江湖,饱览名山大川,数年的远游,使齐白石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视觉世界和内心世界,看到了很多传统名画,结识了许多名士和艺术家。之后一直住在家里,想安心过日子、卖画。但连年兵乱,1916年,齐白石应樊樊山之约到了北京,以卖画为生。从此与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林风眠、胡佩衡等北京画家相交,其中尤与陈师曾相厚。当时齐白石的画近于朱耷冷逸的一路,不被北京人所欢迎,陈师曾劝他自出新意,于是齐白石开始“衰年变法”,终闯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与黄宾虹共享“南黄北齐”之誉。他的绘画,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雏鸡、牵牛花等等,无不焕发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首先,具有新颖独创性。他笔下的形象来源于生活而又多了番省思,是他把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视觉印象。他画各种物象,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神在个中,超以象外,齐白石的主观情思,完全熔铸在他笔下的各种形象之中。情、理、形、神融为一体的种种形象及其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观者想象力,构成了内蕴深遂的意境。在笔墨笔墨技巧方面,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籀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粗扩、或纤美,在力度与情趣上,均变化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齐白石的作品笔笔相生,笔笔造型,笔笔气韵流荡。他画纸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的许多作品笔墨酣畅,简而意足。在同一幅作品中,他常以豪宕磅礡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构成了独具风范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虚实、浓淡,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树,松针如锥划沙,老干纵横挥洒,笔力劲健,气质俱盛。齐白石作品中的笔墨趣味,旨在表现花草虫鱼等的形神特征以及自身主观感受。这种笔墨趣味,不是超脱出世而是热情参与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感知与评价。这是他与历来众多文人画家在笔墨观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够与时代同步,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齐白石出身贫民,在传统文化的储备方面比黄宾虹略逊,但他却有生活上的优势。齐白石没有所谓清高孤傲、出尘脱俗、超然象外的文人情怀,其立足本土,扎根民族传统,吸收民间艺术养分,以其贫民心态,毫不掩饰其对生活、对生命的礼赞及反思,而他那笔墨间的阳刚、雄强之气,其实正是一种名族气节的表现与释放,他使传统精神在当下得以激活,这不仅仅是中国画传统中所蕴含的最独特、最宝贵的东西,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斑斓、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希望……齐白石凭借自己坚韧执着的治学态度及非凡卓越的创造力,终成为了20世纪中国最具创造力、最富盛名的伟大画家,他铸就了中国画的一个新的高峰!他在花鸟、山水、人物、诗、书、印诸方面都有所涉,且皆取得巨大成就,这在画史上是鲜有的。回望齐白石的艺术,在质朴天真、妙趣横生的背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国传统绘画文脉在当下延续、发展的可能性。齐白石没有借助任何“外”力,便解决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并使自己成为与毕加索比肩的艺术大师,让我们好好振奋了一把。他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样本。在传统文化日渐失落的今天,齐白石的艺术在中国画现当代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彰显出来。

  在艺术创作上,齐白石创造了一个传奇,而在市场上,他也创造了另一个传奇。他目前是世界上作品成交总额第一的画家;自打开市场后,他几乎每天都不曾停笔,一生创作了两万余张作品,但在市场上参与交易的作品竟然达三十多万件,假画泛滥程度可见一斑;他的单件作品目前仍保持着四亿千元的中国画成交记录……齐白石以卖画为生,作品质朴自然,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艺术与市场双丰收。

  在齐白石这里,也曾发生学术与市场同流合污的情况。在齐白石诞辰年之际,人美术出版社推出了《白石留韵》豪华纪念画册,由某位著名理论家主编,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审定,但其中所录作品,竟然全部存疑!白石老人若有在天之灵,不知会有何种感想?他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多,比如,他有个孙子新开发的卖画手段——“电视购物”,按投入产出比可以推出,这位孙子每月能卖三千多幅作品!如此卖画手段,绝非齐白石所能梦见。

(根据2013年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录音整理)

作者:大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