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观察】:中国青年雕塑,新材料与人文精神困境

2016-01-13 07:53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在今天这个烦躁的时代,艺术家的心该置于何处?雕塑作为象征性的艺术,如何表达叙事性过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今天,是不是创作的主题和人文关怀就淡化了?雕塑家对社会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仍然是艺术家具有的人文情怀,超越了某些新技术、新材料的问题,这是最近几年来青年雕塑家面临的瓶颈,当雕塑变成新材料的竞技场,雕塑的深度放到哪里?如果只是把新奇度放第一位,厚度放在哪里?”批评家殷双喜在谈到当下雕塑的发展时这样讲到。

  新材料的竞技场

  “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在“我行我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便展示了这样一只神兽,艺术家利用轮胎这种柔软而坚硬的材料,与异兽的形象相结合,使其作品具有力量感和矛盾感。除了梼杌之外,艺术家还创作了一些列这样的作品,比如饕餮、穷奇等等,各个形象逼真生动,艺术家将想象力与材料结合的非常好,那种洪荒猛兽的感觉铺面而来;除此之外像12生肖的当代角色扮演,各种变形膨胀的动物,尤其是其中一件以眼镜为造型的作品,显得无比诡异。这件作品在太原雕塑国际双年展中也可以看到,此外像异形头颅一样的作品,硕大的头颅加上细长的脖子,整齐的摆放成一个方阵,显得也很诡异,各种人和动物坐在一张相纸又像船的物体上面,将陶瓷与金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画面看起来整洁唯美,甚至有几分禅意弥散其中,由金属切片镂空雕刻出来的汽车,瘦骨嶙峋的人与马的情感交互,做着各种表情和动作的当代女孩,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被“扒皮”的青花瓷、清粉彩,这件作品的制作手工相当精美,效果相当另类,也是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的参展作品之一,生活中的书籍、剪刀、包包、手表、相机等等现成品,组合到一起也是一件不错的作品,用钢筋雕刻的古建,坐在凳子上姿态婀娜的山羊,将石头与皮革组合在一起制作成的精美的包包,将木头切割成山水的形状在将其中心镂空,利用了木头的年轮纹理。将现实物品进行“数字化”投影,非常的高科技,这件作品也是“明天当代雕塑奖”的获奖作品,这些都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呈现的作品,创作者均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是对当下青年雕塑家创作的一次集中呈现。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当“哆啦A梦”与人结合之后会是怎样的形象?在“翼”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巡展中便有这样一件作品,“哆啦A梦”昂首挺胸的站在两张板凳上面,双手掐腰,不知是在想问题还是在为“嘘嘘”做准备;把一棵树雕刻成打结的绳子会是怎样的效果?相互缠绕纠结在一起不只是树还是绳子,这需要莫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在“明天当代雕塑奖”展中可以见到,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可以见到把一立方厘米的眼泪冻成冰的作品,是不是很有想象力,更有想象力的是将废弃的砖头放置在现场,组成一个废墟带,非常的生动鲜活,现场呈现的一件互动性装置作品,需要雷达感应,鼓风扬沙,漏斗沉淀,很高科技和具有朦胧感,用报纸搓线编织的麻袋和长卷,铁丝缠绕编织的山水,影像、装置构建的具有自我生存痕迹的私密空间,用钢筋焊接的1公里塔,用3D技术呈现的可以看淡摸不着的动态雕塑,木头与大理石的骨质想象等等;20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从雕塑材料和语言的挖掘,到现成物品的挪用与转化,再对新媒体的探索等,集中反映了从学院系统到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发生的转变。作为终审评委之一的策展人黄笃在谈到此次展览时表示,该展览或许可视为当下中国青年雕塑创作现状的样本,尽管“雕塑”一词几乎已无法指涉全貌,但也正是这种矛盾才更凸显了展览本身的意义。当然将篮球架搬入展场,在展场制作一台机器吹泡泡是不是更有想象力,想要观看这样的作品,“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不容错过。

“翼”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巡展中展示的作品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纵观2015年与雕塑有关的众多展览,比如像“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5年度获奖与入围作品展,“我行我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新雕塑”群展,“明天当代雕塑奖”展,“翼”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第二季巡展,大韵堂美术馆开馆展——大韵雕塑创作奖等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与老一辈艺术家那种关注社会,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不同的是,当下的青年雕塑家似乎更加重注材料本身,材料的创新和运用形式多样,想法新奇,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精致的造型,复杂的工艺,作品很炫有时候还很高科技。

观念的更新,带来形式的变化,不锈钢,着色钢,铝合金,钛合金,磁性材料,记忆状态材料,化学合成材料以及金箔材料的应用包括感应装置(光感,声感等),通过切割,锻打,冲压,铆,焊接,胶合,抛光,打磨,粘贴等手段,再加上起重机,大型运输工具的使用,使得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个人观念大量融入艺术家的雕塑创作中,而不是像以往雕塑艺术的一味追求形式和样式化的工艺制作。青年雕塑家们的尝试大大拓展了雕塑的范围和可能性,使得材料语言知识,经验的作用更好地从未知性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服务于表达的需要,这对于雕塑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助力的。

  一种无害的当代艺术

  然而站在更高的层面比如艺术史的角度来说的话,当下青年雕塑家的作品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就如同开始批评家殷双喜所讲的那样,如果大家都这样来创作的话,雕塑的深度和厚度该如何进行呢?

  在雕塑家景育民看来,这是当下需要警觉的一种流行化倾向,很多艺术家以关注本体为口号或者思维去强调雕塑创作自身的关系,比如说材料、表现等等,社会性,关注社会问题,责任、担当、批判等等这些关键词在我们的创作当中确确实实有所缺失,学术界也好、雕塑界也好,应该有所警觉。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批评家何桂彦讲到,时下很多青年雕塑艺术家的创作与绘画领域出现的“小清新”一样,也是一种“无害的当代艺术”:“近年青年雕塑家的创作中存在明显的问题,较为集中的是指出很多雕塑家不自觉的陷入一种成功学的模式,与绘画一样,雕塑领域也出现了‘小清新’样式化的作品,它们制作精良,趋于工艺化、媚俗化,也是一种无害的当代艺术。”

  这些作品,与90年代初雕塑积极地介入社会、涉猎当代文化问题的价值取向也有根本的区别:“在今天,一部分青年雕塑家的作品中只有语言没有个性,只有形式,但没有内涵,只有观念,但没有问题意识,故此,面对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问题与文化现实,如何能让作品具有强烈的在场感,有鲜明的个性,并赋予其人文意识,对于更年轻一代的雕塑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与市场的双重引导?

  在雕塑家李象群看来,用的材料好像是新材料,材料的组合和样式的变化,加点儿科技就是当代了?其实还是形式。其实雕塑要跟环境,跟人之间有联系,有互动,要么起到一个景观作用,要么对环境起到生态作用,总之要有意义,清晰地表达,但当下的很多作品不知道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都是在做一种形态形式的变化。有的就是一种时尚的样式,挺好看,像流行的服装或者发饰。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有这样的现象,学院的引导并不是主要原因,雕塑家唐尧在谈到时表示:“雕塑的语言实践目前处于一个很好的展开状态。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都是工作室制,教学覆盖是全方位的;清华美院有动态雕塑课;鲁迅美院有科技艺术课;广州美院有实验雕塑方向等等。依托于教学的全面改革,雕塑语言早已经跨出了传统架上和户外的范畴,在观念化的背景上,向包括身体在内的所有材料展开,同时借助包括科技在内的其他学科的方法,前景非常广阔。”但在雕塑家李象群看来,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院是关起门来进行教学实验的,学生出了校门之后会变得很不适应。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此外,学生出了校门之后发现要吃饭,于是作品就发生了变化,在加上前几年艺术市场那么好,把很多人的欲望推起来了:“变成一种拜金,一种急功近利,然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似很好看,也很好玩的一些作品,我们乍一看还不错,但是铺天盖地全是这类东西,就会变为一种视觉疲劳,这都是跟着市场走的结果,不是说不能走向市场,但要做引领市场的人。现在还有一点是看谁有招有办法,招和办法是什么呢?用什么样的材料玩什么样的花样,最后有点儿像什么呢?玩游戏,实现自己的游戏,我说还不如用动漫来做更有意思。”

  雕塑批评与理论的滞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在雕塑家景育民看来,问题出在,对传统雕塑我们已经形成了评价体系,能够达到共识,对当代艺术多样性的表现方式,评价体系和理论体系还不健全,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当下的时期,对艺术、文化需要冷静下来研究,我期待或者是渴望学术界,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诚恳的学习态度来对待当代艺术的发展,或者是对某些案例恰当的评价,这样做两个意义:一是对当代艺术有一个理性的或者是科学、准确的评价,然后形成当代雕塑艺术的价值评价体系,对青年形成正确的引导,当下的评价体系是混乱的,我们缺少真正的批评。”

大韵雕塑创作奖展示作品

“明天当代雕塑奖”展示作品

  此外,他还讲到,当下专门从事雕塑理论研究的文化学者并不是没有,但数量远远不够,大多针对的是兼顾各个方面,各种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的作品:“是个万能的状态,这就可能不专注,就会产生分歧和混乱,这是雕塑当下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艺术品要有温度和性情

  “跨领域、跨媒介,这是学术界对传统长期以来固有艺术形态的一种颠覆和逆反,我觉得这是好事,大家以多样性的方式来创作,这种创作有很多西方已经传授过,我们很多作品当中也有这种痕迹,就像曾经对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作品的那种模仿一样,虽然我们现在很多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痕迹,但这是一个过程,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肯定会逐渐走向成熟,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雕塑家景育民在谈到雕塑发展时这样讲到。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中展示的作品

  在他看来,当下青年雕塑家们的创作前景并不悲观:“既然是探索、实验,就有成功有扬弃,实验这个词我们往往变成一个结果,其实实验是过程,实验的结果和实验本身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我们一个科学实验可能是一百次实验最后得到一个成果,那就说如果客观地或者包容地看待实验的话,我们应该允许或者是包容,甚至赞赏这样的行为,就是这样的现象。”

  对于雕塑家王少军来说,艺术作品要有温度和情感,要有“人”的痕迹,不能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客体存在,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和学生的,时下青年雕塑家的创作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归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实践的广度和学习的热情。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