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沈丕基《对蛙行动》
这是一个独立与长期的艺术项目,艺术家沈丕基通过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城中村院子里,与蛙“对话”,建立起一个独立思考与实验创造的艺术态度,利用传统古琴与新媒体艺术,与自然界青蛙长期交流的形式,再现自己的艺术形态与生活态度。通过这个行为,反思了现代生活与魏晋东方自由思想的对比,传达艺术家向往自由与自然的精神面貌。
沈丕基通过多年的观察之后,2015年3月,使用了五个大小不同的陶缸,放置在自己工作室的一个浅水池,吸引了一群学名为“仙琴水蛙”的蛙类自然而来,并居住了下来。沈丕基通过陶缸的大小不一改变了它们发出的音量与音色,当弹琴蛙的叫声从缸里发出,形成高低不同的声音。在每天互动中,沈丕基个人把记录到的大量影像与音频,剪辑成影像作品与实验声音作品等新媒体艺术形式再现。
沈丕基以自己长时间的行为方式,对蛙弹琴,从蛙叫直到青蛙冬眠为止,一个观念中产生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作品。开放式的艺术计划邀请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好朋友参与到这个独立项目,在2015年“对蛙”期间,沈丕基分别邀请了多位声音艺术家,分别举办了三场“对蛙”声音展。形成了一个长期的即个体又自由的独立艺术项目,丰富地呈现出各类艺术形式作品,并扩大新技术与新艺术的可能性与融合性。
沈丕基表示,此项目2016年将延续下去,惊蛰节气之后,经过冬眠的弹琴蛙将会出现,继续鸣叫,届时将会有一些受邀艺术家前来用各自的方式“对话”
下面是三场声音实验现场的介绍:
NO.1 第一场声音实验,2015年7月11号晚8点
参与人员:施科松(潮州筝)、李庭秋(耶胡)、轻描(琴歌)、罗军(箫)、李惠明(尺八)、王亮(古琴)、沈丕基(古琴),现场即兴。观众人数十五人
沈丕基邀请了潮州音乐的朋友,现场与蛙和鸣,潮州戏剧是沈丕基从小就接触的音乐,所以沈丕基的对蛙声音行动也从潮州音乐开始。
现场部分图片:
NO.2 第二场声音实验,2015年7月18号晚8点
沈丕基邀请了日本新媒体艺术家九原真人与香港声音艺术家叶破,观众十五人。
九原真人根据蛙声,编程设计了一套红外线感应器,蛙声一叫,感应器就同时发出滴滴声,并发射出交叉的红外线。感应器一组为五个,高低不同正好对应于五个陶缸的位置,形成一个装置性作品。
现场部分图片:
NO.3 第三场声音实验,2015年8月29日晚8点
参与人员:
沈丕基、李劲松、九原真人、陆正、王亮、李惠明、穗子
现场观众二十五人
沈丕基把自己录音到的蛙声与自己的琴声元素,分别发电子邮件给三位艺术家自由创作,其中有声音艺术家李劲松、陆正,以及日本艺术家九原真人,然后由他们又回馈到现场进行“对蛙”实验。
在第三场“对蛙”行动中,声音艺术家李劲松通过邮件传回来制作好的五个实验声音作品,分别放置在五个小音箱里面发出声音,通过现场不同的位置摆放构成了一件声音装置作品。
新媒体艺术家九原真人再次研发了莫斯代码与蛙声的程序,以及在视频上用中文字的互动出现,代码声感应蛙声而转化发出神秘的语言。
声音艺术家陆正在现场进行声音的实验,即兴完成了一个小时的声音作品后又和沈丕基以及一帮音乐家朋友进行声音实验与演奏。
关于“仙琴水蛙”
琴蛙,学名仙琴水蛙 Hylarana (H.)I adunchna (Chang),两栖类动物,属蛙科。
它于民国年间在峨眉山大坪被动物学家张孟闻发现,这种奇特的水蛙只有5cm长,头部扁平,光滑的背皮棕色中略带点灰色,它的喉部两侧长有声囊,鸣唱时涨成一面小圆鼓,通过空气的振动引起共鸣。
它体长只有五六厘米,鸣声有别于其他蛙类,节奏感特别强烈,优雅如琴声,故名。这是因为其雄蛙喉部两侧均有与别的蛙类不同的特殊声囊。鼓噪时,这种声囊膨胀如圆鼓状,所以鸣声浑厚多变而悦耳。只要一蛙鸣叫,群蛙必和鸣。由于唐代诗仙李白曾经在万年寺盘桓数月,经常在白水池畔聆听广浚禅师弹琴,当地人便附会出仙琴水蛙化作青衣姑娘向广浚学习操琴的故事。甚至相传,弹琴蛙就是因为常常听到广浚的高雅琴声才鸣叫似琴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