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在人生最美的岁月里写生——杨洋写生随笔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经历,有的经历像一场梦一样,梦刚醒记忆却模糊了,像虚幻的泡影,不真实,渐渐地在记忆中被抹去。而有的经历却终生难忘,历久弥新,这应该就是记忆中最美好的那段时光吧!回想起来,在美院读书期间画写生的那段日子,应该算是我最美好的人生经历了。

  最近又回到课堂画了几周的写生,现在的心境却和之前大不一样了,那时候和同学一起画写生,课堂上人气很旺,每个人的心气都很足,都很投入,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人是兴奋的、愉悦的,充满干劲。这种写生的气氛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到,在自己的画室和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不会有,这才是她的最珍贵之处。

  翻出当时画写生时写的心得体会,虽然文笔青涩,体会也粗浅,但所思所写都是从当时的切身感受出发的,读起来很亲切。摘录了几段,请朋友们指正。

  在写生中思考——观察方法

  研究生一年级期间,导师为我们安排了一学期的水墨写生课,目的是从写生入手解决一些创作中的问题。从单人物写生到双人物配景写生,导师提出了人物和空间的关系问题,形、光、色的关系问题。我在写生的过程中针对导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特点边体验和边思考。

  以前画写生基本上是为了写生而写生,以把人物基本型画准,笔墨和人物造型结合好为目的,观察人物的方法是局部的,局限在人物的形体里面,画的时候从头到脚推着往下画,没有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照所形成的关系,没有思考人物和宣纸之间的关系。老师经常说我们的画“平”的问题,原因不在画的不够多,而是画的得太多了,从头到脚面面俱到,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关系。应该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可能是光色的“一条线”,明度上的“一条线‘,符号上的”一条线“。“一条线”是从整体观察的基本要求中来的,进一步说是从整体感受上的一种表现需要。在导师的启发下,我在画的过程中也思考了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写生看起来总是一张张习作,而不是一张有思想有内容的创作呢?大师的作品从手稿、素描、自画像、写生到创作每一张画都是完整的作品,都包涵着画家的情感、个性、思想、修养等内在的信息。是否我要改变一下观察方法呢?

  罗丹在他的《罗丹艺术论》中说:“伟大的画家都是探索空间的”。大师们在落笔之前就已经把画布或纸看成一个空间,空间里面有空气在流动,有阳光,有水,造型在空间里面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形,作品最后的成功是画面的空间活了,而不是哪个局部画的更精彩。大师从手稿开始就没有忘记空间感,达芬奇的素描画的那么深入但没有把人物画僵、画死,空间感、层次感很强,画面很松动。

  以前我画写生时总是局限在人物形体的塑造上,关注的是一笔一墨的变化,关注的是眼睛、鼻子、手怎么画能更好看,笔墨变化更多,忘记了人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那么我为什么要局部,孤立去画呢!所以,再画写生的时候我会从整个画面考虑,去思考老师所说的“一条线”,思考人物和宣纸的关系,想办法让空气、阳光、水走进来,使画面产生空间感。整个写生的过程是在空间与局部不断调整的动作里完成。

  在写生中体验——造型

  模特可以让你最直接、最直观的获得一些感受,在写生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造型观点、造型方法,这种对造型的认识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方向,无论是画具象或者是抽象都和它紧密相关。

  写生的方法是从西方而来,虽然西画讲解剖、透视和光影规律,但很多西方画家并没有局限这些手段,没有机械的照搬科学,无论达芬奇还是拉斐尔他们笔下的人物造型都是经过提炼,概括的,也对光影进行了“整形”。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厚重,层次丰富,造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席勒的造型独具特色,是许多人学习的典范,他笔下枯瘦的形体,紧绷的线条,扭曲的姿态使作品充满了震撼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爆发力。也让观者过目难忘。在写生中体会造型,训练对造型的敏感度,造型时做适度的夸张和归纳,体会一根线条的变化,一个形体的转折,这其中的微妙变化所传达出的信息都不同。造型的目的不是照搬,而是力图使笔下的形更有意味,使人物形体和姿态传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可能不仅要单纯的观察对象的形体,还要感受和理解对象的内在气质,也就是通过躯体的倾斜、形态的变化来体察、了悟对象的内心。世界上的万物都有“韵”因为他们的形态、生长的环境不同,他们表现出来的“韵”都不同,写生训练我们的眼睛要善于去捕捉和发现这种韵味,使人物造型更生动,更有个性。

  在写生中思考——光、形、色的关系

  中国画在形、光、色的处理上不能单纯的学习西方,西画写生受透视、光影的影响,在素描的基础上强调立体感与真实,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国画的语言是平面的,是意象造型,是形象的高度提炼。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没有人物画写生的范本,在素描传入中国以后,水墨人物写生基本上是围绕素描展开,笔墨是以素描为依据,如果离开素描是否能够从另外一个视角重新思考水墨画形、光、色的关系,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画的精神本质与时代特点的角度来思考。

  中国的水墨画又叫“写意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既不是照搬纯客观的真实存在,也不是凭空臆造,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时客观物象传递给画家的一种感受,经过画家的情感转化生发出一种艺术化的“形”,这个“形”打破了自然“形”的束缚,加入了主观处理,变成了抽象的形,但这个抽象的“形”和西方抽象绘画的形不同,它是从生活中来的,有现实依据的形,既不是纯粹精神性的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摹写,具体到从写生来的形不应该完全强调真实,但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存在,也就是既要离开“形”又要回到“形”。在尊重真实对象的基础上寻找主观表现的处理方式。

  光和色是处理形的依据和手段,在观察物象时,由于光存在,使原有的形发生改变,使固有色发生变化,客观的形受光的影响给画家一种新的感受,但光不是为了塑造体积来表现客观的真实,它能唤起画家的灵感,经过主观情感的加工让光的感觉进入画面,给画面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打破一种原有的造型局限,让空间更灵动,使画面更具生机。光启发色的运用,但色不是印象派根据光学原理产生的色,也不是“随类附彩”的固有色,色也是意象表现的。单单中国画的墨就不只是一个黑色,“墨分五色”充分说明了中国画用色的特点,它不是客观再现,色的运用既是客观对象给画家的感受,也是画家主观的加工与提炼,充分体现画家个人喜好和修养。

  光、形、色结合的巧妙才能做到“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生命。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气韵生动”与虚白、空白密切相关,由于光的存在使画面留有空白产生空灵的意境,光和色的运用与形的结合使人与空间融合一片,让画面充满生命的流动,更具气韵生动的效果。

作者:杨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