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你来到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一眼刷到应该就是入口处那个带有“坐标”意味的大型雕塑。鲜艳的颜色,奇特的造型,在吸引你目光的同时,也提示你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到了。
《长沙的沙》 隋建国 考顿钢 390x265x500cm
“沙”之天秤男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坐标?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它出自一个目光敏锐又毫不放松的洁癖控天秤座艺术家——隋建国。
仔细想想,艺术史上爱给自己找“麻烦”的雕塑家可真不少,罗丹在塑造巴尔扎克的时候原本有一双完美的手,当助手布尔德尔赞美说:“这双手雕的太好了!”的时候,罗丹毫不犹豫的举起锤子,砸掉了这双手,因为过分突出的双手让人忽略了雕塑的主要部分。隋建国先生同样爱给自己“找麻烦”,在“长沙的沙”里反复寻找时间的沙之漏,估计湘江边上的沙子都记住了他手掌和脚掌的形状。
隋建国在长沙市湘江的桔子洲头岸边捞起一把沙子,挑出其中的一粒作为“长沙的沙”的原型,2009.7.22
“沙”之起源
在湘江之畔的沙洲上,任何一粒沙子,都可以见证长沙的历史,任何一粒沙子,都是组成长沙悠久文明的一颗虽小然而有不可缺失的微粒。
《长沙的沙》构思立意的起点,就来自这么一颗小小的,然而有最具长沙地方意味的一粒“沙”。
隋建国从湘江岸边捡起一粒沙,将它在显微镜下放大数十万倍后,以激光扫描将其变为三维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组合而成的三维结构,用数控激光切割仪,将钢板切割后组装成高达五六米的金属造型,这完全忠于那颗来自于湘江之畔的沙粒形状。所以,他作为一件大型雕塑作品,既具有一粒沙的形状,又具有现代金属结构的建筑感。
“长沙的沙”电脑三维制作图C——沙粒的三维图像
“长沙的沙”电脑三维制作图C——沙粒的纵横结构
“长沙的沙”电脑三维制作图——放大后的沙粒表面结构被分为可以拆分的13片
《长沙的沙》由造船用考顿刚板切割、焊接、组装而成,并根据安置环境选择适当颜色的船用防锈漆做表面涂刷,漆膜可以保持10年以上。它的规模尺度以5米见方为基准,也可以根据安置环境适当调整。
“长沙的沙”制作过程(图片来源:隋建国工作室,2009.10.10)
关于隋建国
隋建国,出生在山东的海滨城市青岛,我没去过那,只是看过老舍先生《五月的青岛》就会明白那里的味道。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他,作为红旗下的一代,如果没有任何意外,他会跟父母一样,当一个工人,平凡顺利地过上一辈子。可是,1974年,隋建国18岁,他想“找个老师学画,这样我的一生就可以有个寄托,在现实生活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可以让我呆在里面。”然后,他就想到做到了。
几年之后,恢复高考。隋建国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读书和思考终于成了他的正职。隋建国对大学的感觉是:自由,解放。“当时那种自由当然是年轻人都喜欢的,特别是跟以前的艺术形式相比,它有无限的可能性。”
出名要趁早,我想这是放准文艺圈里,大家都想做的事儿。二十多岁时,隋建国的雄心壮志便是“创造中国的现代雕塑”。然后,《卫生肖像》、《结构》和由岩石、钢铁和胶皮等种种材质构成的一系列极为抽象的作品,从本质上挑战了人们对“雕塑”这两个字的理解。隋建国以此成名。
2016年的今天,“长沙的沙”已经3岁了,隋建国先生也60岁了。这是一个点,漏着许许多多的光,光里含着时间的滴落和空间的截取。你们多少应该会有些好奇,通过“长沙的沙”看到的湘江还是往昔的样子吗?矗立在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沙”会跟着时代的变化造出怎样的势呢?让我们共同来见证。
文章编辑:刘晓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