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03 12:03
2月24日晚,“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开幕。迈进第十二个年头,上海当代艺术馆一直坚持着跨界越界超界的尝试。这场展览正是围绕“转媒体艺术+”的概念,融合剧场、影像、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大聚合。
现场既有艺术大师约瑟夫·博伊斯的原作,上海戏剧学院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中国当代艺术家杨福东、徐震、杨振中等人的影像和装置作品、年轻艺术家如沈楚楚、田晓磊等人的新媒体创作,还包括一场名为《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的戏剧x音乐事件。
“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展览现场
“一个媒介跨越原有的边界转换成另一种媒介形式或无限种媒介形式,是为转媒体。”展览开始前,策展人杨青青就向观众对“转媒体”概念做了解释。
在她的眼中,人是种“觉”的转译体,将可触可感可嗅的实感“觉”输入体内再产生出一种虚的“觉”,这种“觉”的转换可以实现无限的维度和虚实的偶发。
策展人杨青青为现场观众与媒体做导览
展览序言区中的格言墙
馆内三层空间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展区,一层展厅是向大师致敬的灵感区,最引人关注的是后现代主义欧洲艺术界最有影响的人物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
展示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作品的圆形展厅
博伊斯创作后留下的沙
博伊斯的“沙画”摄影
博伊斯是20世纪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彻底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藩篱,生活中的一切都被他看作是创作的素材,都能成为艺术家表达的媒介和观念的载体。博伊斯最为人熟知的是曾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他并不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是指人人都具有能成为艺术家的创造力。
上海戏剧学院提供的作品
杨福东, 去年曾经让我心动(B) ,单屏, 无声,3 ’30 ”, 2007
二层的展览区域,当代艺术从多个角度切入对当下“觉”的诠释。覆盖着佛像与书法的土砖残垣,丝对钢铁机械的撕扯,被矛击穿的镜头,被延长放缓的漫骂...如果说由博伊斯想到的是一种去边界、拥抱瞬间的综合性觉解,那么这些作品让人又不得不意识到当下破碎的都市图景和人们无法自主的精神真空。
罗永进,垣 Wall,装置,古砖及宣纸,1054x110x34cm,2016
许江&袁柳军, 山水离歌, 金属,弹力织物,金属线, 65×50×145cm×24, 2016
徐震, 对焦, 装置(CANON EOS5D相机、土著长矛),尺寸可变, 2011, 没顶公司出品
杨振中, 消毒, 6屏录像装置,16:9 HD, 16:9 HD, 2015
Kluenter Rolf Adolf, 上海灵魂知己, 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2
马良, 草叶集, 摄影及照片手绘,28.5×33.4cm, 2016
科技浪潮汹涌袭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积极拥抱数码创作方式。三楼展厅展示的是年轻艺术家呼应新潮流的多媒体作品。
乐毅,系列数码影像作品
乐毅,Axi's House,数码影像,尺寸可变,2016
(左)沈楚楚, 熵, 行为作品, 尺寸可变, 2016
(右)郑丹, 启示录, 影像, 1’06”, 2017
(左)念子轩, 平行引力, 新媒体互动装置,尺寸可变, 2015
(右)夏瀚, 字符镜, 开放式作品, 尺寸可变, 2015
开幕式最后,“聚场——转媒体艺术展”的第一个“跨界+”特邀项目《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把旅法钢琴家顾劼亭的钢琴演奏和昆剧演员吕佳的选段表演,以及艺术家许以、杨泳梁的影像作品结合呈现,让观众更进一步理解了媒介的自由转换与感性表达。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开幕演出现场
*《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将持续演出至3月25日。
演出时间
2月24日 18:30
精选
3月5日 18:30
第一部分
3月17日 18:30
第二部分
3月25日 18:30
第三部分
单场票价:120元(包含演出当天展览门票)
三场联票票价:240元(四场演出当天观展免费)
*每位成人可携同一位1.3米以下儿童,儿童免票
演职人员
出品人/导演:顾劼亭
钢琴家&“I”:顾劼亭
杜丽娘:吕佳
春香:周靖
笛子:施成吉
中阮:邵琛
编曲及电音设计:金唯唯
影像监制:杨泳梁
影像导演:许以
舞美设计:童为列
灯光设计:王贝珺、曹炳亮
舞台监督:施佳加、William FENG
影像舞者:王凯丽、孙思邈
影像摄影:陆希璊、 邵逸
影像灯光:廖开军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