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和丽斌 盲山计划

2017-06-15 16:12

  近百年的当代艺术史里所记载的各种流派已经被重复谈论了一遍又一遍,在一个个老套的圈子里固步自封自嗨得逍遥,快又原封不动的带入了下一个百年。那个如二十世纪初般鼎盛的艺术创新的年代似乎早已经渐渐远去。

  “盲山计划”主要呈现艺术家和丽斌在2015-2017创作的盲画系列作品,亦是和丽斌从2015年开始实验的一种绘画创作方式。艺术家将自身置于夜晚的自然风景中,避开所有艺术史里既定的创作逻辑范畴,在几乎无光黑暗看不见自己画的图像的情景下,只依据介于主观与客观交际之间的感知加之内心感受对描绘对象进行写生。和丽斌希望以反传统绘画的观念及方法实现绘画的革新和突围。

  艺术家的创作大多来自于自身的经历,这次的“盲山计划”深根究源是来自于他幼年时与父亲的一次夜行,迷路在夜晚的山林中,斑斓奇幻的色彩深深烙印在记忆里。从多年前的《行走日记》黑白色调系列的创作转折到这次的盲山系列或许在丽斌的内心“暗藏已久”,而后他多年的行为艺术实施也是成就这次作品“爆发”的关键契机。和丽斌的许多行为作品都是互动于大自然中,切身力行地就生命本体与宇宙间万物的关联作以诠释。

  生活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浪漫主义生态思想家梭罗认为人类必须学会使自己去适应自然的秩序,而不是推翻自然或者改变自然,自然界是一个提供原料的仓库,人类的主体性表现依托于精神,从而满足内在精神内核的需求。和丽斌的行为作品抑或是绘画灵感都依托于自然万物,他的创作初衷基于这种思想体系却又超然于外,并没有企图将人这种个体凌驾在自然之上,双方设定的是一种对话关系,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融汇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当中。所以,从某些精神层面的意义来讲和丽斌的创作即是对自然万物的吸纳也是交付。

  文森特梵高在几幅夜晚题材的作品中可以说已将纯色的使用达到了极致,但其实依然是以有限的肉眼经验甚至是精神上的幻觉为指派。丽斌力求突破这种主观上的强制,“盲从”于自然的本来面目,画面中出现多次且大量不加以修饰的纯色,正是遵循了漫无天际的黑色夜幕之下映衬出的景物本色。夜晚景象里的气息是白天所不能给予的,反倒令人更清醒,它带给艺术家内心如梦如醒的奇特感受,世间万物都在夜间复苏与重生,仿佛宇宙的一切混沌都从白天中永远消逝,因而画面的整体色调也充斥着犹如梦幻般的感觉,像是游离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这次盲画系列里的二十八米长卷作品可谓费时费力,有些环节已经超出了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立个体的能力,在大自然里个体着实显得渺小,很多时候只能听凭“发落”,然而却也收获了意外,比如自然万物交替过程中的沙石、叶子、小虫被留落在画面里,形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躁动的夜》

《溪山云影》

《清凉的风》

《寻踪》

《夜访溪山行旅图》

就丽斌的“盲山计划”系列作品而言很难从过去的艺术史体系里去寻觅到创作踪迹,因为从创作的设定到实施除了绘画本身,也有行为的元素混合在其中,不太好用单一的艺术形式加以界定,不如说是一个观念作品更为贴切,表象之下强调的是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思想和概念。兴起于二十世纪后期的绿色主义是一种新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其主旨在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其所指的环境概念很广泛,既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了人自身的心理环境。所以,如果把观念艺术的创造仅仅简单地作为某一概念的哲学推演是非常狭隘的,正像罗伯特史密斯说的观念艺术的形式五花八门,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观念上,而艺术品的最大价值也是其作品背后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以及能给历史留下些什么,和丽斌在理性中带着感性的色彩,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的形式对人生的当下不断提出反问、不断探寻,不甘于停留在简单的艺术概念和艺术体质之类的方法,努力探寻艺术本体的存在论。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