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文飞说书(三):笔法的江湖

  关于笔法的传说,最狗血、最阴森的莫过于“钟繇盗墓”。

  南宋陈思《书苑菁华》是这样记录的: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蔡邕)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

  钟繇乃楷书鼻祖,官也当得很大,如此人物,为了笔法秘笈,竟也干起了盗墓贼的营生!

  我想起另一则同样恐怖的故事,达芬奇为了了解人体结构,半夜潜入墓地盗尸,用以解剖之用。

  一中一西,异曲同工!

  当然,这都只能是野史,根据正史,钟繇死的比韦诞还早,怎么可能先死的人盗后死人的墓?!

钟繇《荐季直表》(宋拓本)日本宇野雪村藏

  关于盗墓,还有另一版本,只是身份颠倒了一下,不是钟繇盗别人墓,而是别人盗钟繇墓。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载,钟繇有一个叫宋翼的弟子,书法写得不咋地,被钟繇痛斥,于是三年不敢见钟繇,躲在家里潜心练字。“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乱了乱了,全乱套了!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经考证乃后人伪托,其最早出现,是被收录在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而“钟繇盗墓”的故事最早出现则是在南宋陈思的《书苑菁华》。

  因此,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先有钟繇墓被盗的故事,在后人的转述中阴差阳错,然后才有钟繇盗韦诞墓的故事。也不排除有意为之,毕竟,让钟繇这样的大人物去盗墓,才更有噱头,才更能抓人的眼球。

  历史还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大名鼎鼎的钟繇钟太傅,如果知道自己这样被后人如此糟蹋,定会从地底爬起,找这帮人算账!

  关于笔法的传说,有影响的还有蔡邕、王献之。

  明代梅鼎祚《东汉文纪》卷二十七《蔡邕石室神授笔势》记载了“蔡邕神授”的段子:

  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官至右中郎将。初入嵩山学书,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写史籀、李斯《用笔势》,读诵三年,遂通其理。尝居一室,不寐,恍然一客,厥状甚异。授以《九势》,言讫而没。

蔡邕《汉熹平石经残字》(传)清代黄易藏

  王献之有一个《飞鸟帖》,原帖不存,我们只能看到唐代褚遂良的临本,后有元代柯九思等人的题跋,《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传) 22×47.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里面白纸黑字,王献之自述了学书的奇遇:

  臣(王献之)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其书文章不续,难以究识。

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传)局部

  为什么是579字而不是580或578个字?

  言之凿凿,有鼻子有眼,不信都不行!

  秘笈、五灵丹、盗墓、密室、说不见就不见的神人、飞鸟、不可识读的天书……

  这场景咋那么熟啊!

  这不就是活脱脱金庸的武侠小说吗?!所有该有的元素都有了。

  传奇、神秘、魔幻!

  ……

  ……

  此处省略10000字,由武侠迷根据经验和想象随意填充。

  只不过武侠是虚幻的世界,成人的童话,而书法是现实的世界,真实的存在。

  当然,上述所说都是荒诞的,为后世好事者所附会编撰。

  虽为编撰,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笔法在古人眼里是多么的高深与神秘莫测,高深到非人力所能为,只好寄托于超自然的上天之力了!

  下面这些就正经接地气多了:

  (张旭)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新唐书·卷二百二》

  素(怀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山谷(黄庭坚)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舟中观長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山谷集·别集卷十二》

  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北宋·苏轼《东坡集》

  从公主担夫争道、鼓吹、观公孙大娘舞剑气悟笔法,从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中悟笔法,从長年荡桨,群丁拨棹中悟笔法,从江声、蛇斗中悟笔法。

  笔法之理暗合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这个我服我信!

  为了强化笔法的正统与权威,后人也附会一个笔法的传承谱系,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是这样梳理的: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处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又综合几家之说,我们绘了下面这个谱系图:

  中国人有个词,“靠谱”!靠了这个“谱”,才能证明血脉的正宗与权威!

  武侠小说里也有各大门派的传承与排位谱系。

  但这个笔法传承谱系到了唐末就再也编不下去了。

  这个笔法传承谱系靠不靠谱?

  我看也玄!

  不管靠不靠谱,这样一个谱系一定是要有的,书法需要建立这样的一种秩序,就像武林也需要这样一种秩序,因为这样才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道统与纲常,如此才能保证各自的系统正常运转而不陷于混乱。

  不入这个谱,就是不入流,就是野狐禅。

  既然如此玄奥神秘,因此,好不容易悟得的笔法,最好是藏着掖着,压到箱底,要传也传子孙或嫡系!中国很多所谓的“绝学”莫不如此。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就说:“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唐摹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他又在《笔势论十二章》里不断告诫儿子王献之: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同学张伯英,是那个“草圣”张芝张伯英吗?如果是,东汉的张芝与东晋的王羲之成了同学,那一定是玩穿越了!

  如前所说,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靠不住,他的《笔势论十二章》也靠不住,都是好事者伪托,托“二王”大名来营造笔法的神秘与高深!

  因此,上述的故事也不靠谱。

  下面刘墉、张照的段子则是有根据的!

  说起刘墉,知道的人会少,说起乾隆爷的宠臣、与和珅经常斗智斗勇的宰相刘罗锅,知道的人就多了。

  对,刘墉就是刘罗锅,官当得大,书法也写得好,在清代至少是前五的水平。

刘墉《论书》129.4×62.6cm 上海博物馆藏

  伊秉绶是刘墉的弟子,也是大书法家,水平比老师还高,清代前三,现在的影响比他老师还大,前两年拍卖会,大约四尺对开所题“遂性草堂”四个字,由起拍的80万拍到了2300多万的天价!

伊秉绶《遂性草堂》44.5×130.5cm上海书店出版《伊秉绶隶书墨迹选》

  另一个大书法家、大理论家包世臣,也就是鼎鼎有名的《艺舟双楫》的作者,很认真的问伊秉绶关于他老师刘墉是如何写字的。

包世臣《草书七言联》132.7×27.6cm(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下面是包世臣的记录:

  忆予初识宁化伊墨卿秉绶太守于袁浦,墨卿诸城(刘墉)之弟子也,因从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即古龙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予曰:“玩诸城书势,其执笔似不如是。”太守曰:“尝求吾师面作书,此法断不误人。”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故后人称之为刘诸城。

  伊秉绶信誓旦旦,老师不会骗人的,我当面求证过,用的就是“龙睛法”!

  包世臣不死心哈,直到有一次遇到了刘墉曾经的书童:

  后在客邸遇周姓,乃诸城侍书者,自十五供诸城研墨伸纸之役,至廿七,诸城乃荐之闽督。予因问诸城执笔之法,周曰:“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予因告以太守(伊秉绶)之语,周曰:“诸城对客作书,则用龙睛法,自矜为运腕,其实非也。”

  就这样一个大人物,写字的时候,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用“龙睛法”,背地里才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

  周姓书童一定在暗地发笑,伊秉绶你个傻帽,老师蒙你那么多年,你还在给老师背书!

  但事情也是两面的,假如伊秉绶真看到了刘墉的独门秘笈,伊秉绶还能成为书法史上鼎鼎有名的伊秉绶吗?

张照《豳风·七月》176.5×9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照,也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年轻时字写得不好,老被舅舅王鸿绪呵斥,张照就向其舅舅请教笔法,舅舅很冠冕堂皇地说,苦学古人,自然就明白啦!

  张照不信,在他舅舅的作书之楼藏了三天,终于看到了他想看到的:他的亲舅先让书童把墨磨好,然后把书童支走,从箩筐里拿出绳子系于房梁,结个套,把右肘架在套上,开始写字。

  多有喜感的场面哈,估计再脑洞大开,也想不到还可以这样写字!

  故事还没完,张照随后按此办法练了一个多月,然后拿给舅舅看,舅舅开始呵呵发笑,小子什么时候偷看我写字了?!

  这个舅舅比刘墉更狠,不禁屏蔽自己的亲外甥,连书童也屏蔽了!

王鸿绪《七言诗》132×45cm 《清代书画雅集》出版

  刘墉、张照的这两个段子不是我编的,就记录在包世臣的《艺舟双楫》里!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当代也有这样的事情哦!有些师父的独门秘笈是要留一手的。

  所以,我也提醒一下各位看官,跟师父学书法,师父的话不能不听,也不能全听,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察其不愿让人看到的东西。

  越是藏着掖着,就越想知道。故包世臣最后感慨说:

  古人于笔法,无不自秘者,然亦以自秘之甚,故求者心挚而思锐,一得其法则必有成。

  笔法的江湖,也是书法的江湖!

  已经踏入或准备踏入书法江湖的骚年们,做好心理准备没?

  那么,笔法真的是如此高深莫测,非常人所能为吗?

  图样图森破,当然不是,我们就是要破除这种迷信,恢复笔法的本质。

作者:肖文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