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王远: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

2018-01-31 22:07

  八月的“上海书展”异常火爆,笔者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阅读。我们学艺术的,起初又何尝不是如此?

  去书展想买一些民间艺人的“手艺”类书,当然,不同版本的当代艺术图录史也是关注之列。面对当代艺术圈对“观念”艺术的热衷,以及对“手艺”的贬低,笔者一直感到诧异。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转而突发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不知其有何价值“观念”,来源又从何谈起?

  自从西方“观念”艺术引进中国,犹如又一盏思想的明灯照亮了中国的艺术世界。或许我们*惯了没有能力发明新词而只能靠翻译借用别人的词?要求太高了吗?也许吧!评论家都为难更不用说艺术家了,况且不用白不用,何乐而不为——“观念”艺术,一个似乎既当代又国际的表述。

  曾经,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几乎并不高于出色的手艺人。漫长地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禁锢也不需要“艺人”们的思想表达,除了那些很少的闲云野鹤。

  对于中国过去各个朝代的皇帝、大臣们而言,把玩瓷器与绘画并无太大区别。然而,从事绘画且有思想的艺术家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努力抗争,希望摆脱艺术即“手艺”的事实,传达出艺术家的言外之意或思想境界、、、

  艺术家自由思想的表达不可不归功于当代中国的开放。中国当代艺术在近30年前行中,继续在拓展它的边界可能。不管是涉及政治、社会、经济还是新媒体、新材料、新工具都有艺术的魅影在游荡。然而,这一切都首先是以“艺术”作为主体而言。如果脱离了“艺术”主体性,或者说任何人或事物都可以“艺术”的话,那么“艺术”将被消解——除非“艺术”真正被消亡,行业被取消,专业被废除,艺术成为了人人都会的本能——与吃喝拉撒睡一样无需专门学*。显然,就目前现状而言,“艺术”还无法被成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艺术”依然有其专业方向、发展需要和艺术主体性的存在内涵。

  有学者说:“对于学生而言,学专业犹如研究树木。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否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不至于会迷路”。此话在理!

  然而,对于学“艺术”的,在开始时便走在了细小的道路上,并且一直忙着在“艺术”。尽管不知森林与树木的关系,我还是以为,人的发展具有后知后觉的潜能,艺术家也有其发展程度的差异变化。

  因此,有理想的艺术家除了要掌握出色的视觉艺术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关心社会、心理、哲学、科学等相关的知识技能来充实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能力从而使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这些艺术内外素养或者能力同样也表明了艺术家的艺术形态、风格、品质等程度状况。对于艺术家跨领域吸收知识,其目的也是为了探究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广泛作用与时代价值意义。但是,跨学科研究依然是要回到“艺术”的本体。在“艺术”本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讨论增加了艺术的内涵与创新问题,而不可能跨领域研究且去了其它领域,回不来了。除非,艺术家确实走错了道,选错了行。

  由于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国艺术家似乎越来越喜欢用“观念”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艺术”。我们看到近年出现的“观念”水墨,“观念”油画,“观念”装置,“观念”摄影,“观念”影像等各种展览。似乎不谓“观念”,就失去了艺术的当代性、国际性。甚至有的所谓“观念”艺术家索性直接贬低艺术的“手艺”性来抬高“观念”艺术的价值。

  “手艺”这个词却是中国发明的,在唐朝就指的是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手艺”即以双手与简单的工具相配合所产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个资源贫乏的年代,我们如今成功的艺术家哪个不是从当年简单的手绘“艺术技法”入行的?又有多少艺术家当初考大学文化成绩是出色的?甚至是今天也没有改变人们对艺术生文化差的印象。很奇怪,并无多少文化知识的当代艺术家却大谈起“观念”艺术,不知其“观念”从何而来。

  “手艺”人,是过去对艺术人且不怎么高尚的狭隘称谓。由于工业、科技文明的到来,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新思维促使艺术的形式不断发展,“手艺”这个词早已不能表达今天的“艺术”。今天,我们通常使用艺术“形式”来代替“手艺”这个词去形容与手有关的艺术视觉形态。艺术“形式”——这个词它拓展了“艺术”在视觉世界的重要意义,并发展了视觉艺术的自身历史进程。所以,有人使用“手艺”这个词并在当代艺术领域运用,其本身就不恰当或有抬高自己的嫌疑。在两个时代语境里贬义的使用一个过去的词来说当代的事,未免有点不厚道吧!

  至于,对西方艺术的观望以及挪用西方艺术的形态与概念,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部分。其实,更多的艺术家不喜欢阅读,而喜欢道听途说,最终获得的讯息也不知已经过期了多久。追逐、炫耀所谓西方“观念”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还没有搞清缘由的情况下,盲目自诩当代“观念”艺术家。其目的,无非希望显示一下自身的当代性与国际性,当然,也不排除顺便忽悠一下不知情的国人。

  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通过对当代社会敏锐地观察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不知不觉地将所思所学通过艺术视觉“形式”反映在作品中,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艺术“形式”仍然是艺术家言语的重要表达路径,而不是其它领域、其它行业或者关于“观念”本身。在“艺术”还没有消亡之时,“观念”艺术依旧是“艺术”。

  “观念”,指的就是思想或意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就打出“观念”艺术的旗帜并繁盛一时。有趣的是西方出身的孩子在中国常常会得到过度地领养。可能不这样就无法提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地位?

  由于当代艺术被理念化、观念化。不懂艺术的评论家就有了可评论的资格,同时艺术家也极力的试图解释艺术,这样便出现如何解释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所谓“观念”艺术了。

  其实,“观念”艺术只是西方艺术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早在1917年伟大的已逝“观念”艺术先驱死后被人篡夺了“观念”艺术之父头衔的杜尚的作品《泉》,就表明了最早“观念”艺术的诞生。然而,不懂规矩的后人知道他是没法与活人打官司的,不知是谁是什么时候把“观念”艺术之父的头衔给了美国“观念”艺术家劳伦斯.维纳。晚年的劳伦斯.维纳良心发现,恼火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观念”艺术不存在,艺术就是“艺术”。

  说到“观念”艺术,其特点也不仅只注重“观念”而忽略艺术视觉语言的表达。对于“观念”艺术作品可能就像杜尚的作品《泉》是个现产品。但是,艺术家如何选择恰当的现成品也是视觉语言表达观念的一个难题。否则,艺术家再如何解释,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视觉暗示功能那也是徒劳且不成功的作品。我想,观念与作品表达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一件作品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母语)解释就能让观众明白,那么作品有无就都不重要了。所以,杜尚对《泉》之现成品的恰当选择与作品标题的智慧运用并在一个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里,成功地组合成了一个明确的视觉产生之后的隐喻——幽默颠覆传统的“观念”艺术作品,无疑是“观念”艺术的经典范例。这也与杜尚喜爱阅读、勤于思考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与学生沟通艺术问题时,有的学生时常会过分的强调观念而忽略艺术表达,我同样会解释:好的观念需要恰当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犹如你有很好的想法去用嘴言说,可是小学语文又没及格,那只有干着急了!

  同样,中国的语言文字,你掌握的很好或又掌握了多国语言,那么,起码你与人沟通或周游世界就没有问题了,更出色一点的就会成为文学家或语言学家。

  因此,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家的表达能力。

  掌握艺术不同的或更多的艺术语言形式,目的也是更好地帮助表达日渐成熟的“观念”,重申一下!是通过艺术来表达,而不是其它或摆脱了“艺术”仅仅剩下“观念”的空壳。

  说到“观念”,那么请问谁没有“观念”?一个正常的人应该都有“观念”吧!但是,他们都是艺术家吗?都可以成为“观念”艺术家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么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的领军人物了。这个时候请不要再回到艺术语言或又以艺术的身份出现吧!

  说实在的艺术家首先是个艺术表达的行家里手,阅读与思考可以帮助艺术家提升艺术作品内涵,但是,主体依然是“艺术”,而不是“观念”。所谓的“观念”也是在“艺术”之下发生的后果。如果艺术家离开了艺术主体仅仅去空谈“观念”,结局将被贻笑大方!何况文化修养又那么的贫瘠,也不曾读过多少书的艺术家们,能有什么价值“观念”。

  显然,艺术家不要故意的谈“观念”而脱离了艺术语言,脱离了艺术特征,或者说,脱离了艺术主体。读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对现象的判断能力,避免盲目的随波逐流。然而,不读书却想成就“观念”艺术家,这样,既成不了“观念”,也丢了“艺术”——如此的“观念艺术”是在降低艺术的社会作用,结局,恐怕连“手艺”人都不如啦!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