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芜湖古城的一个十字街口,在一处即将拆迁的墙壁上,放映着活动的来来往往的人流;一户人家,有说有笑地过着端午节……如果去年6月的某一天发生的一幕情景,于一年后在原地再现,那将又产生怎样的结果?近两天晚上,看过此影像的芜湖古城人无不为此创举惊叹(如图),更在倍感新鲜的过程中体味着那逝去的日子。
“那不是万家老三吗?”“哈哈,卖鸭子的那人是姓付吧?”“没错,这肯定是黄复泰的烟酒店。”……与平日的安静完全不同,这两天芜湖古城的晚上尤其热闹。6月17日晚上7点不到,古城十字街口就被当地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众人议论着的焦点是正在一处拆迁墙壁上放映着的影像,没有演员,没有表演,有的就是芜湖古城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刷洗马桶,生火做饭、买进卖出、车水马龙……
“那天我家在过端午,”站在人群中的一位老人边看边自言自语,“这是早上起来开门……哈哈,开始起火做饭了……端午也误不了我做生意,正在往外摆的竹器有自己做的也有外面的……”“解说员”不是旁人,正是影像中的“一户人家”中的男主人万福生。今年76岁的万福生,已在古城居住了58年,他告诉记者,影像中的状态就是他最真实也最习惯的古城生活,重复了几十年的日子在当晚第一次让他有了新鲜的感觉。而更让万福生感叹的是“看着看着就想起了以前,以前的人,以前的事……”
当晚放映的影像是著名艺术家、深圳大学教授应天齐先生,为记录拆迁前昔日的古城生活状态专门拍摄的。去年端午期间,应天齐选取了芜湖古城的一个十字街口和一户古城人家,用固定机位不间断拍摄了长达30个小时的发生在其间的古城人的生活状态。而当晚放映的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晚上8点多,距离放映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天空中又飘起了小雨,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到观看者的兴致。 “应老师放的电影里都是我们自己,长这么大没遇到过这么有意思的事情。”“可不是,刚才我还看到那个已经过世的老太呢,老太女儿要是看到了肯定要大哭一场”……直到放映结束,这样的议论声都不曾停止过,没过瘾的古城人还向应天齐要起了碟片,希望能将那份念想长久地保留。应天齐更是当场许诺,下次来古城要做100盘赠送给他们。DV、电脑、投影组合而出的别样艺术并没有让古城的居民不解,当代艺术闯入古城,以其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让人震撼。
应天齐坦言:“我真没想到这一艺术行为会受到如此的关注,观看影像的古城人为何久久不愿意离去?因为他们懂得了我的艺术,我的艺术也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我很欣慰。”这并不是一般的影像,30个小时记录的古城日子,在如此恰当的时间和地点重现,是经过艺术创作的成果。“对于其他人而言,刷洗马桶,生火做饭可能微不足道,但对古城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应天齐言语间透露着激动,“古城人能从影像中感受着他们往昔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重视。”
其实,应天齐这一不同寻常的艺术方式,还寄托着他的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景,“选择在古城日落之际去播这样一个‘DV’,为的是迎接美好的明天,为芜湖祈福。”
作为一个生于古城,长于古城的芜湖人,应天齐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方式去怀想曾经的美好。同时,他也表示,古城的保护开发非常看重人与古城的关系,但在以往的长街遗存资料中,鲜有有关长街人生活状态的记载。而随着建筑的消失,旧的生活也将随之消失。他更希望通过这种集中表现一个街口、一户人家的原生态,将古城过去的生活封存下来,为在前行中的回头一眸留下一个记忆。正如应天齐在散文中所述:“我们在生活里看历史,历史在生活里看我们。”
当晚的观看者中,也不乏芜湖文化界的人士。对此,他们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芜湖古城上演的这一当代艺术事件,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不仅实现了高高在上的艺术向生活的回归,同时更唤醒了现代人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对于芜湖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文化发展当代文化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作者:黄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