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消费降级下的艺术品金融能长久吗

2018-09-12 10:10

  一直以来,艺术圈的人总是把“金融”和“消费”看作是两个行业。一提艺术品金融,似乎就是财大气粗来艺术圈撒钱的;一提艺术消费市场,似乎就是卖衍生品、复制品的;二者面对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业态和渠道都截然不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鲜有行业共识。站在艺术圈的角度来看,似乎很自然,但站在产业角度看,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

  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导致了我们所见艺术产业的现状:“艺术品金融”明显变凉,艺术品金融的几种模式——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资产包交易、艺术品融资租赁、艺术品P2P等一齐陷入低谷;同时传统拍卖、画廊(其资金来源也多是资本)迅速降温;而一直提倡艺术走近大众的艺术衍生品消费同样遭遇瓶颈——缺乏资金投入和销售渠道。

  导致艺术市场入冬的首要因素是“金融”。反思艺术品金融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艺术市场破局是非常必要的。

  金融的繁盛需要大量民间资本,我们需要了解进入艺术行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艺术品金融最兴盛的时候,是2008年末至2010年大量的资本进入股市、地产、电影、文创艺术行业;民营企业积累了资本之后主动投入到艺术行业——短短几年涌现出几十只艺术品基金,而基金的钱主要流向拍卖行、画廊,那段时间是拍卖行和画廊最幸福的日子。

  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这些资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消费市场”对接,与那个时期进入其他行业的资本性格类似,资本并不想投资“实业”。记得那时候跟很多天使投资人对接,投资人反复强调“讲故事”,而很少关心经营收入、盈利回流——与今天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大量”给予了资本“大胆”的性格,它们相信自己最终会被更大的资本收购,不需要关心实业经营因素。因此,真正致力于消费市场的实业,并没有获得多少资本的注入。

  也就是说,当时很多资本进入艺术行业只是大量花在了宣传、展览等成本环节,并没有帮助艺术行业建立起基础配套——保真、确权、防伪、物流、销售渠道。没有这些配套服务,实业不可能迅速发展,而没有消费市场积累资金,金融必然日渐疲软。

  终于,金融行业深层改革到来,而且力度之大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预期,造成业态突变。先是成立金稳会,将金融问题上升到“社会稳定”层面;严控资本进入地产行业;最近又盛传对创投基金收税,甚至要求补缴税款,而艺术品基金几乎都是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来说,基金退出后会在第一时间将收益分配给LP,如果要补缴,这就意味着只能再向LP要钱。此外,由税务局征收社保的新政推出后,压缩了企业用于投资艺术的资金。综上所述,政府的顶层设计改变了资本的性格,试错成本、抗风险能力都在变化,当下的投资人更注重商业模式的赢利点、收入预估、回流周期等因素,画饼时代已经过去,文化产业开始真正进入实业阶段,这就意味着,艺术行业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然后资本才有可能进入。

  只要文化产业仍然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金融就一定会存在和发展。只不过,“艺术品金融”的含义和逻辑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金融”与“消费”必须正面对接,这是产业未来的出路。

  2018年初,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似乎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实业化、经营化的风向。以往更多承担国家文化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文化部,由“花钱”的部门开始转化为“赚钱”的部门,不仅产生社会效益,还要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不难理解文化产业的风口由之前的“艺术”转变为“非遗”——因为非遗更加具体、存量更加丰富、转换效率更高,较之“艺术”更容易与文旅地产等实业结合;这也是文化和旅游部谈非遗时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题中之义。

  金融与消费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当下的金融资本必然会关注与消费市场有关的商业模式,这也要求从业者要回到实业,关心大众市场。

  关心大众市场就不得不提到消费市场。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消费升级,但大众消费市场的真实现状是“消费降级”。房地产使得大众的负债率很高,而税改之后大部分中产以上阶层可支配资金变少,以往那种将艺术品作为奢侈品出售的商业模式必然遭遇困境,而“拼多多”这种充满争议的模式却能迅速抢占市场,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消费降级并不意味着市场的萎缩,只是敦促产品的迭代——简言之,就是价格的降级、产品的升级。无论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大众对精神、审美的刚需仍然存在,只不过希望以更低的价格满足精神刚需。价格不变或者降低的时候,产品还要具备更多的精神附加值,这恰恰是“文化”“艺术”所擅长的。因此,消费降级对于奢侈品而言是致命打击,而对艺术文创产品而言恰恰是机遇,唯有艺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幅提高产品品质。

  基于上述思考,艺术品金融应重新回到实业,关注消费市场,侧重经营性企业。很多金融机构越来越看重“投后管理”,地产巨头们也纷纷转向“运营”,都是上述结论的实证。具体而言,资本应该缩短孵化周期,避免进入大而全的“全产业链”模式,尤其要关注文化存量资源丰富、具备真实有效的销售渠道、自身具有造血能力的文化企业;而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要考察资本的来源和性质,优先选择自有资本、产业资本,避免杠杆性质的资金进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文/赵子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