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成博“镇馆之宝”天府石犀:地下沉睡千年,一朝醒来天下惊

2018-10-20 12:12

ovxxgMEDfPCX4tSxqbmPLCq3SK3ZSkWkJGcXVQGU.png

​  封面新闻 记者 李雨心

  1973年11月的一天,今成都市区天府广场北侧,施工器材的轰鸣声打破了平静,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当打桩机钻头将建筑桩打入地基时,碰到了一个坚硬无比的“阻碍”。
  多次尝试后,建筑工人始终无法将地基打下。于是挖开直径达数米的大坑,想要看看究竟是什么挡住了打桩机的运作。没想到,一件埋藏了上千年的珍贵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好梦正酣。
  它,就是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轰动蜀地的惊世石兽。
  因为当时1970年代的科学技术条件有限,所以不得已之下,人们将其就地回埋。这头石兽又昏沉睡去。它的故事、它的全貌,直到近40年后,才彻底被世人所知晓。
  沉睡千年,一朝醒来天下惊
  在1973年,这件珍贵的石兽,露出了千年历史的冰山一角。可惜的是,石犀并没能马上与世人见面,而是又等待了将近40年,才等来为其揭开神秘面纱的人。易立,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就是揭开石犀神秘面纱的人物之一。
  2010年,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电信大楼已经渐渐破旧,于是将其拆除改建四川大剧院。
  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原电信大楼所在地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
  “天府广场,一直是中国古代遗存埋藏得比较多的区域。当初在修电信大楼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石兽。我们在后面的发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这件文物的线索。但一直到工地发掘要到尾声了,才在整个建筑工地南边的角落里,发现了埋藏石犀的大坑。”易立回忆当时初见石犀的场景,一切历历在目。
  2012年12月16日,一个寒冷的冬日,石犀在距地表3米以下的地层露出了真容,并以倾倒侧卧的姿态出现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眼中。
  浑身是“病”,修护后终与世人见面
  “石犀出土的时候,因为面貌不是很清晰,只是整体形状像牛。我们把它简单清理出来后,根据其头部、足部的一些特征,判断它还是和我们常见的犀牛比较接近,所以就把这个石兽认为是石犀。”易立说。
  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当时这件硕大无朋的石犀侧卧在土地里,表面覆盖着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为让这个庞然大物翻身,又不伤害本体,文保人员用厚棉被对它进行了包裹,并启用大型吊车,它才站了起来。
  “石犀的面上,被现代建筑物破坏和覆盖,可以说是“浑身是病”。所以当场做了一些简单清理,然后就把它运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中心,做进一步的修护。”易立介绍说。并在其保护有了初步成果时,于金沙太阳节时与成都市民初见。
  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这件沉睡了千年的惊世石兽,以“镇馆之宝”的身份,出现在了博物馆的展厅中。
  “石犀所站在成都博物馆的位置,楼板是经过了特殊加固处理的,这样才能承受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每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从石犀身边经过时,也许并不知道石犀在泥土中经历了怎样漫长等待。它能站在这里,没有与岁月尘埃一般湮没,已是幸运至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