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考古便不断给人带来惊喜,不仅揭开历史谜团,给文献传说找到文物佐证,还将成都的城市文明史向前推进2000余年。
据统计,在成都市内大小博物馆超100家,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009年,成都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成博)在天府广场奠基,2016年6月对外开放,是迄今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博物馆。新馆从规划到建成汇聚着万千的期待,开馆三年举办了30余场展览,参观人数达700万人,其中前三个月参观人数已达100万人,深受观众喜爱!
成都博物馆新馆外观
作为一座博物馆之城的城市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陈列来满足观众了解成都4500年城市文明的需求?成博可谓颇费周章,基本陈列馆的展览策划历时7年,修改不下百稿,无论是内容还是传播,展陈都紧紧扣住“观众体验”这个核心。
2019年6月15日,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受广东省博物馆之邀,主讲题为“成都博物馆:从一座馆看一座城”讲座,谈谈成博如何用当代博物馆的陈列语言构筑一个讲述古代成都历史的空间。
(扫描二维码看直播回放)
“诗意”成都
中国的每个城市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因历史文化的差异。然而,成都历史文明历经4500年的发展,馆内有20多万件涵盖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皮影、木偶等各类藏品。如果没有特别的标识,观众很容易迷失。
于是,成博从内容和传播的角度,对成都历史进行解读展示。在内容上,强调文明的延续性和文化传承,突出城市个性,彰显地域文化历史解读与考古阐释并重。传播方面,采用信息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对内容进行多角度和层次性的解释,以“观众体验”为出发点设计展览陈列。
展览现场
策划7年之久的常设展最终以杜甫名句“花重锦官城”为题,分“古代篇”“近世篇”“民俗篇”三个部分,讲述文物见证下的“诗意”成都。
为什么是“诗意”成都?因为在各大主题设计上,均以精辟的诗句概括成都各个阶段的文明发展。
先秦时期-“九天开出一成都”
四川盆地群山高耸,域内河川纵横,土壤肥沃,是地理上罕见“聚宝盆”。成都平原是“聚宝盆”的底部,可谓传说中的人间乐土。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引得各方群族聚集,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明。从蜀国开国之都宝墩遗址,到文化内涵丰富的三星堆遗址,再到金沙遗址可看到古蜀文明前后延续数千年,其开放、包容与天然屏障的特点使成都攀至城市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以李白诗句“九天开出一成都”的宏大意境来形容先秦时期的成都,适合。
秦汉时期-“西蜀称天府”
秦时有传说,古蜀杜宇王时期,有个叫鳖灵的人尸体逆流而上到成都,一被打捞起来便活过来了,后因治水得力解除水患,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温江红桥村的宝墩遗址中发现一处距今4000年前后的护岸设施,可佐证当时成都的治水措施。加上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便可控制“水旱”,从此再无饥饿。
到了汉代,成都成为著名大都市,是漆器、铜器和蜀锦的生产中心,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工艺水平,行销国内外,其中蜀锦成为南北丝路的抢手商品。成都在秦汉时期第二次到达城市发展的高峰。南北朝诗人卢思道诗句“西蜀称天府”中的“天府之国”成为秦汉成都的鲜明标记。
商周 《玉璧》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东汉 《裴君碑》
唐宋时期-“喧然名都会”
唐宋时期,成都经济空前繁荣,有“扬一益二”之说,中国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自唐窦师伦对蜀锦工艺做了进一步改良,蜀锦产品风靡世界。此外,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
宋代,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便诞生于成都,经济继续繁荣的成都成为国际大都会,也是城市发展的第三次高峰。以杜甫《成都府》诗句“喧然名都会”来形容,反映了繁华都市的真实写照。
唐 《联珠羊纹锦拼鸟纹锦》
唐 《经幡》 成都地区出土
唐 《邢窑“官”字款白瓷瓶》 成都江南馆街出土
唐 《镂空金香囊瓶》
明清时期-“丹楼生晚辉”
“丹楼生晚辉”源于明代诗人杨慎的诗句。明清时的成都充满感伤,却仍令人留念。南宋以后,成都饱受战乱,成都城市和经济屡遭破坏,人口急剧减少。但经过“湖广填四川”和明末清初几次大的移民,成都在废墟中崛起重生,仍然发挥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
此外,在展示上,“古代篇”采用灵活的岛形陈列与通透式空间结合的方式,选用场景复原、大型多媒体投影、沙盘模型、二维半立体复原、微缩模型场景、互动地图等方式,把重要文化现象与具体的历史文物或知识点相结合,科学、生动地向观众讲述成都城市发展史。
展览围绕主题,将重点文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空间的展示亮点。二层展场中央陈列了两件重点文物,船棺和石犀。2000年,成都商业街出土的战国船棺合葬墓,发现时尚存船棺葬具17具,是国内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船棺葬。另一件重点文物是重8.5吨的石犀,据文献记载,战国晚期李冰入蜀期间“作五石犀镇厌水精”,其中搬运两只到成都城内,这件石犀恰好作为这一记载的佐证。
石犀
而“近世篇”与“民俗篇”则大量运用模拟性的场景重建来表达主题,展品嵌入场景中,给予观众“沉浸式”和“情景式”的体验,将人们带回到风云变幻的近代成都,感受最热闹又最质朴的市民生活,探寻成都人“闲适”“安逸”生活的真谛。
坝坝宴
灯光电技术还原旧时成都茶馆场景
这场策展7年的展览“花重锦官城”不负众望,于2019年获得博物馆界的最高奖项——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不同区域文明间的对话
地处市中心的成博,除了讲述成都的发展史外,还立足成都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区域文明间的对话交流。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主题展“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 ,汇集了来自敦煌、麦积山、龟兹和高昌石窟的艺术珍品及来自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8个省(区、市)72家文博机构的206件(套)文物,展示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根脉相通和文化交融。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现场
同时,以展览为契机举办 “天府之国与丝绸 之路学术研讨会”,聚集了9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首次从学术上厘清了天府之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另外一个原创性展览“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 ,亦打破传统文物专题展常用的展示模式,综合运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首次以青铜文明为切入点阐释了商周至战国时期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对以成都作为“秦蜀之路”(蜀道)南起点,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解读。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现场
在引进外展方面,成博亦展示了策展特色,强调区域文明的关联性,避免“千展一律”。 2018年2月至5月“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以全球史观下的中国视角解读了地处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展示欧亚大陆上波斯、印 度、希腊、中国、罗马等各大文明在此交汇、碰撞与发展。
《史记·大宛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展览还专门设置“大夏的蜀布与邛竹杖”一组,图文并茂地说明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的蜀布就通过印度远销到今阿富汗,强调了四川成都地区在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现场
中国皮影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除藏有与成都历史密切相关的考古出土文物和近现代民俗藏品外,还有20万件极具特色的皮影、木偶。 因此,成都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是中国皮影博物馆,常设大型专题性展览“影舞 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 ,展现中国皮影、木偶戏的精美造型、精湛技艺、优美的唱腔与丰富的剧目,强调其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实现静态的皮影文物与活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对话。
“影舞 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现场
从一座馆,读一座城,成都博物馆保存城市记忆,讲述城市故事,传承巴蜀文明,无疑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